APP下载

处理好“负面新闻”三路径——以《厦门日报》为例

2012-07-27唐亚强

中国记者 2012年11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厦门

□ 文/唐亚强

《厦门日报》在办报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做好“负面新闻”的经验,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负面新闻”正面处理,主动策划,变坏事为好事;二是“负面新闻”正确引导,报道真相,避免以讹传讹;三是“负面报道”善借外力,有效监督,推动问题解决。

对任何一家报纸来说,“负面新闻”都是公认的“敏感区”。对此,不少以社会新闻见长的都市类报纸,往往也得三思而后“报”,各级党报更是慎之又慎。但一味回避“负面新闻”,等于扔掉一个与都市报竞争的“利器”,久而久之也会削弱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权威,显然不是上策。那么,有没有什么两全之策?

正面处理,主动策划,变坏事为好事

作为都市化党报,《厦门日报》一直高度重视社会新闻的报道,每天采写大量的社会新闻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负面新闻”。突发事件也好,刑事案件也好,《厦门日报》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坚持负面新闻正面处理,要求从正面角度采写,从正面的角度进行包装。

2011年6月25日,厦门发生一起重大抢劫案。一女子晚上回家途中,遭遇歹徒抢包,在厦门打工的莆田三兄弟恰好骑车路过,马上停车抓歹徒,不料被歹徒的同伙砍伤。时值厦门迎接创建文明城市考评期间,面对这样一条“负面新闻”,作为当晚夜班值班人员,我们一时感到棘手,报还是不报?经过对稿件进行分析,虽然从事件来看,这是一起恶性案件,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是一个见义勇为的典型案例。尽管心里有点忐忑,最后还是决定见报,对这则“负面新闻”进行正面处理,在稿件写法上突出见义勇为的“三兄弟”,突出警方介入调查,并做了一个很正面的标题:“三兄弟救人被砍伤,警方全力缉凶”。

第二天见报后,没有听到任何批评的声音,大家心里踏实了。这时,厦门日报社领导从更高的站位,提出马上策划跟进,一是联手厦门市莆田商会呼吁分布全国的莆田商人为英雄募捐觅名医,因为受伤的三兄弟中,伤势最重的张涵脊椎内神经被砍断,面临下肢瘫痪;二是与厦门市红十字会合作,向市民发起紧急募捐,解决三兄弟高额的医疗费问题,并以专版连续报道,短短两天就收到数十万捐款,在全市掀起第一波爱心热潮。到了28日,经过警方全力追捕,5名嫌犯落网,本报再次以整版篇幅作了详细报道。厦门市领导专门致电肯定《厦门日报》的报道,称“你们的报道鼓舞了民警的斗志,案件的快速侦破唱响了正气,让犯罪分子成为过街老鼠”。

报道没有到此即止,此后《厦门日报》又推出“反扒能手传授见义勇为秘诀”专题,使报道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持续跟踪各界爱心互动,到后来社会各界为英雄三兄弟捐款达到220多万元,并获评“福建省见义勇为模范群体”、2011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2011年度“感动厦门”十大人物等殊荣。

事实证明,由于这组报道的成功策划和正确处理,使一个本来可能给文明城市“丢分”的案件,变成给文明城市“加分”的典型。

可见,同样一条负面新闻,从不同角度去报,效果截然不同。负面新闻正面处理,已经成为《厦门日报》一条规矩。比如突发事件,渲染事故惨烈场面,就偏负面,如果从救援角度去写,就比较正面了。有关案件报道,披露案件细节以吸引眼球是一种写法,从公安部门破案角度正面去报也是一种写法。

让“负面新闻”以大家都乐于接受的“正面形象”见报,《厦门日报》这种稳妥的处理手法得到各方的认可。

正确引导,报道真相,避免以讹传讹

上网浏览新闻,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每个地方稍微有点风吹草动的“负面新闻”,就会通过网络迅速广播,而且往往越“负面”,点击率越高。但是也应看到,有些“负面新闻”经过网络热炒,常常会夹杂一些不实信息,进一步使“负面新闻”被不断放大,误导舆论。

在这种情况下,党报主动介入“负面新闻”的报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发出权威的声音,对负面新闻进行正确引导。

今年5月3日,全国各大网站都转载了一条发生在厦门的新闻——“原信访局长下跪上访”。铺天盖地的舆论,一时间使厦门受到全国广泛关注。

连续几天,这条新闻成为网上热炒的焦点。“信访局长下跪上访羞辱了谁”“是谁逼信访局长下跪上访”“信访局长都要下跪上访,相关部门应该深思”……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作为事发城市的主流媒体,《厦门日报》认为有必要还原事件真相,澄清视听,并主动与公安等部门沟通核实,于5月5日刊发《女子坠楼死亡,警方排除他杀》的消息,详细报道了警方调查过程和现场勘验情况,有效地对舆论进行了正确引导。

与此同时,厦门市公安局思明分局又针对死者家属提出的异议,提请市局刑侦支队对现场勘查和调查情况进行复核,并请思明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派员对复核工作进行全程监督。5月9日下午,警方专门召开情况说明会,邀请死者家属参加,厦门、宁德、寿宁三地信访局及思明区检察院工作人员现场旁听。针对死者柳某家属提出的疑点,警方出示现场勘查图及动画模拟图,当场一一给予解答,并做出“自杀身亡”的最终结论。

《厦门日报》第二天即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同时配发了一条手记,就案件处理过程中网上一些片面的舆论对事件推波助澜进行了客观点评:“原信访局长”被网络传播者当成一件吸引眼球的“马甲”,穿上这件“马甲”,“新闻”顿时有了某种暧昧的指向,读者情绪瞬间被煽动起来,改变了人们对事实的判断。褪去这些“马甲”,或许我们才能冷静下来,以“一碗水端平”的心态,在法律框架下探寻真相。无论是“信访”还是“信网”,首先都必须“信法”。

这条手记,可以说是整个事件报道的点睛之笔。之后不久在一次全省会议上,福建省委领导谈到厦门迅速平息这个事件的成功经验时,还专门提起这篇手记,称赞《厦门日报》“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善借外力,有效监督,推动问题解决

《群众办事找不到民警,原来他在大户室炒股》《执法车“不务正业”被查处》《综治办主任侵占绿地盖木屋》《村支书的违建,执法部门拆一次“长高”一次》……类似这样尖锐的负面新闻,在《厦门日报》屡见不鲜。

《厦门日报》不仅注重处理好日常负面新闻报道,还打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负面新闻”专版——监督在线。从2006年11月开办至今,每周推出两期,连续 6年长盛不衰,而且越办越红火,还被评为福建省新闻名专栏。

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厦门日报》找准了负面新闻报道的秘诀:一是摆正动机,着眼反映群众呼声,为读者排忧解难,不是为了吸引眼球抢风头;二是善借外力,与相关部门密切互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监督在线”的成功运作,是《厦门日报》“借力开展负面报道”的缩影:报社与市纪委、监察局、纠风办联手,及时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正之风现象等进行报道,并跟进报道监察、纠风部门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措施,以及涉事部门、单位的整改情况。对“监督在线”披露的不正之风案件,全市各级纠风办都给予了严肃处理。几年来,“监督在线”所报道负面新闻中的“主角”,有84人被党纪政纪处分,其余的按问题严重程度予以处理。这种媒体与纪检监察部门联手开展舆论监督的创新做法获得中纪委的高度肯定,《中国纪检监察报》先后三次对此进行报道。2011年3月,福建省专门在厦门日报社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这一经验。

违法建设问题联系城管执法局查处,打击假冒伪劣找工商局配合……因为把落脚点放在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推动有关部门工作的开展,《厦门日报》的“负面新闻”报道赢得广泛的支持。很多部门甚至从《厦门日报》的负面报道中掌握“线索”,并立即采取行动,一旦查处有结果,《厦门日报》马上跟踪报道。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群众关心的问题,又体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作为。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厦门
厦门正新
Itinéraire d’un enfant gourmand
负面新闻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负面新闻”导写及例文
“偶”遇厦门
互联网负面新闻偏好对患方信任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大数据与CSS2013的实证研究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负面新闻的社会影响及其报道方式
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