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企改制下报纸编辑角色转型——《中国水运报》的实践体会

2012-07-27程永华

中国记者 2012年11期
关键词:水运版面策划

□ 文/程永华

(作者是中国水运报社副总编辑)

非时政类报纸的转企改制必将重塑传媒业格局,同时也会导致编辑职业角色和功能的改变。《中国水运报》要求报纸编辑尽快实现编辑的版面内容由“硬指导”转向“软吸引”;编辑由“个性化”转向“特性化”,以便全力提升报纸品质,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适应转企改制的形势,增强报纸的市场竞争力。

转企改制既给报纸带来压力,也给其内容进一步贴近读者需求提供了强大动力。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水运报》要求报纸编辑的版面内容进一步由“硬指导”转向“软吸引”;编辑由“个性化”转向“特性化”。

所谓编辑内容从“硬指导”转向“软吸引”,是宣传报道内容思路模式转变的核心。编辑首先必须“懂行业”,自觉地把行业职工所思所想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决策结合起来思考;必须重心前移,高质量地做好编前的调研和策划,多做与行业主流思想、职工生活相关的政策解读。所谓编辑由“个性化”转向“特性化”,是改变过去编辑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处理稿件的方式:一是悉心聆听和把握行业脉搏;二是不断向全行业的学习中调整和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观;三是不断锤炼语言文字,使自己的编辑思路和版面表达 “独到”,新闻产品价值更符合市场中行业读者 “口味”。

那么,《中国水运报》编辑是怎样在“两个转向”中转变角色的?尤其是在报刊社转企改制、报纸市场化中该如何再造“新角色”?

新角色之一:从“专业裁缝”走向“兼职设计师”

传统上,编辑被比作“裁缝”,优秀的编辑被誉为“设计师”。这种比喻到现在也不过时,但沉迷在“专职裁缝”角色中的编辑,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报业竞争需要了。过去如此,转企改制后的编辑更加要跳出“裁缝”角色,参与到“制作、设计”的全过程。

▲ 《中国水运报》努力为行业服务。图为该报记者、金锚奖获得者、长航十大杰出人物赵虎(左)采访东海救助基地国家一级潜水员郑建忠(右)。

要真正提高稿件质量,提升新闻品质,《中国水运报》规定编辑必须靠前指挥。编辑须参与到采访环节,甚至提前到采访前,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参与新闻策划,研究重大选题,组织重大报道,调集精兵强将,全程监控并随时调整记者采访,同时协调优势版面,直至将新闻策划落实到版面上。

报纸编辑和记者共同谋划,集中智慧通力合作,报道就会沿着理想的思路进行。同时,记者会因此减少很多无效劳动,编辑也会降低很多后期制作的成本。

过去,《中国水运报》只是由记者向采前会或部门负责人汇报选题,然后采访写稿,交给分管领导审核,审核完毕后交报纸编辑审稿,最后落实到版面上。这是一个直线式流程,编辑的作用大多没有发挥出来,只是简单来料加工,与记者沟通较少,没有参与到采访环节,对稿件的后期加工能力有限,策划功能不强。新闻采访的策划和指挥权在部门主任那里,编辑成了简单的组版员或排版工,不仅效率低,而且不利于编辑创造性的发挥。

如今大不一样,市场化媒体必须倡导以版面编辑为主,由“编辑指挥记者”,编辑的功能有所发挥,报纸的采编重心转向了编辑,编辑的地位有所提高,位置有所靠前。编辑参加记者选题会,确定题目后直接交给分管领导再到编辑,编辑再与记者沟通,商讨采访重点,然后将稿件落实到版面上。这样的流程从根本上解决了编采衔接问题,实现了跨部门的战役性合作,所采写的稿件才是读者最喜欢看的。

新角色之二:从“单一型”走向“复合型”

非时政类报纸转企改制后,必将推动新媒体的内容融合、终端融合、技术融合等,使融合性、多元化成为网络时代编辑活动的新特征,这从客观上要求《中国水运报》编辑要尽快完成三方面的转型:

一是由“单一技能”转向“一专多能”。传统编辑与新媒介从业人员的界限将被突破,在这种情况下,业务技能单一的编辑将难以胜任跨媒体的编辑任务。现阶段,《中国水运报》的编辑正全力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包括:信息检索能力,能熟练地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查找到新闻策划及编辑所需的资料;计算机操作和排版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处理素材,并加工成报纸版面所需的成品;多媒介转换能力,能将一种媒介的成品熟练地转换成另一种媒介所需的文件格式,为另一种媒介的产品生产创造条件。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在多媒体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成为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复合型的编辑。

二是从 “采编者”转向 “信息提供者”。传统媒体的转型,对于新闻从业者个人而言,最大的改变是强化新闻和信息的“整合力”,即通过对新闻与信息的过滤、提炼、修饰、分类和打包处理,提升内容产品的品质和价值。编辑功能的转型应由被动把关走向主动策划,将编辑工作侧重点从稿件加工的“后道”移向“前道”,把创新重点放在整合和策划上,借力新媒体,做好独家报道和深度报道。

三是从“新闻把关人”转向 “多媒体主持人”。 《中国水运报》在面临报业转企改制的变革中,报纸编辑正加快转换角色步伐,从“新闻把关人”转向“新闻解析者”和“多媒体主持人”,通过对信息的深度挖掘、背景补充、题材扩展等来增强“解释力”。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新闻生产,尽力延伸新闻生产链和传播价值链,将原来仅供报纸版面的新闻内容编辑延伸成为多种传播形态的新闻产品,变“一次利用”为“多次利用”,如在网络发布、杂志刊载、航行通告网、中国水运研究网等转发。网络时代,编辑的信息服务功能将不再限于提供信息,而是提供平台和中介服务,成为全媒体时代的把关人、主持人。编辑通过在网络媒体上开设互动专栏等形式,组织与各类新闻相关的对话,主持有关各类新闻议题的讨论,并将公众意见纳入报纸传播内容的范畴内,成为行业公众的对话者和新闻论坛的主持人。

新角色之三:从简单化的“把关”走向多样化的“挖掘”

把关是编辑的基本职责之一。一些编辑为了避免“风险”,就把“把关”简单化,拿不准的稿件一“毙”了之。这样,风险是没了,但伤害的是记者的积极性,损伤的是报纸的竞争力,长此以往报纸必然失去读者,丢掉市场。

非时政类报纸转企改制后,在新的市场和舆论环境中,《中国水运报》领导时刻提醒报纸编辑提高把关的艺术性。“刚性把关”的传统模式必须丢弃,“柔性把关”的艺术必须掌握。稿子这样写不能报,换个角度可以吧?再不行,配个言论“引导引导”可以吧?几篇批评报道不能发在同一个版面上,分散发可以吧?总之,“反面文章正面做”,虽然谈不上把关的艺术,至少可以称之为“技巧”。

《中国水运报》编辑应该做到艺术性把关。编辑在工作中储备了足够的新闻背景,具备足够的政治政策把握能力。他们知道许多领域其实并非“雷区”,许多敏感问题也并非绝不能触及,关键是要有足够的政策水平,要对稿件进行科学分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总之,现在的报纸编辑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太极手”,敢碰硬,会碰硬,不仅巧妙化解各种风险,还能绵里藏针,保证报道的效果。

当然,编辑在“艺术性把关”中处于核心地位。编辑的这种地位应该从制度上予以强化。《中国水运报》对做得好的编辑会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待遇,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给予激励。如受到上级领导批示或表扬的,都会根据质量给予一定奖励,版面也给予较高分值;同时,报纸编辑部大力培养名编辑、评选名编辑。采取不同形式向业界和社会推介名编辑,使之成为报社的品牌,并在市场中及全行业形成一定的知名度。

新角色之四:从“生产经营者”走向“品牌带动者”

《中国水运报》要求编辑在转企改制后,从“生产经营者”转向“品牌带动者”,即以编辑为“轴心”,带动报纸的品牌栏目、品牌作品、名牌编辑等。

过去,传统编辑找几篇稿件,组一个版,不是件难事。但现在的编辑要长期办好一个版面一个栏目,却不是件容易事。如今的编辑必须具备强烈谋划意识,使自己的版面、栏目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有一个明确经营目标,有一个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在紧锣密鼓推进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中,《中国水运报》又加大了报纸改版力度,在保留“市场观潮”“船民直通车”“热点透视”等栏目外,又推出了一些新栏目,就是报纸编辑为了全力经营打造的品牌。这些栏目推出之初,就确定了“追寻新闻尽头”的新闻理念,由专门编辑负责经营,按照社领导提出的“专业服务行业,新闻创造价值”的理念选稿编辑稿件。确定栏目目标为:用两年的时间在报社内部形成良好导向,在社会上营造较高的关注度,能拿到全国新闻奖。远期目标为:打出品牌影响力。目前,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个目标正在接近。这些栏目的成功运作,是编辑精心经营的结果。编辑把栏目当成自己的企业,不断想点子,搞策划,做影响;把栏目当成自己的“孩子”,呵护备至,决不让一个不适合栏目定位的稿件上版。

名编辑就是“品牌带动者”。《中国水运报》打造名编辑就是“包装报纸”,业内报人把“为他人作嫁衣裳”看成编辑的美德,这个观点到现在也没过时。但“只为他人做嫁衣裳”已经不适应报业的发展,要意识到名编辑是报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品牌带动效应。名编辑作为新闻策划的“发动机”,可以激发记者的新闻冲动,带动新闻栏目的成功运营,推动新闻品质的持续提升。为此,《中国水运报》制定的名编辑培养计划,就是要以品牌编辑带动新闻策划,提升新闻品质。因此,报纸开设了以编辑名字或以编辑名字谐音命名的评论或新闻栏目;一些报纸版面的新闻栏目在栏头上直接打上了“策划人或主持人某某编辑”的字样,一段时间,报纸甚至把编辑的肖像漫画或头像放在了栏头上;报社还出资为名编辑出书,让编辑签名售书。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要打出编辑的名气,强化报纸的品牌,提升报纸的影响力。

新角色之五:从“修桥补路”走向“引航指路”

编辑既要有敏锐的目光,准确的判断,又要善于琢璞识玉,沙里淘金,通过编删、改写、润色、补充,凸显主题,有的配上评论。通过这些“修桥补路”的工作,使稿件闪射出内在的光辉,更加体现出新闻价值。《中国水运报》的编辑工作,在转企改制后提倡多给记者“出点子”,指导记者写稿,编辑则更多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通过对稿件的加工,提高新闻的价值。

转企改制后,《中国水运报》的编辑仍需要做“裁缝”,在“稿件加工”中创造价值,但思维创造方式并不局限在这个层面。转企改制后的竞争更加激烈,编辑工作的侧重点应着重放在策划上。在策划、稿件加工、组版三个编辑阶段中,策划阶段是最重要的。只有善于策划,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样的题材,影响大小、效果如何,策划是关键。

编辑的创新重点突出反映在对信息的价值判断和深度解读上。《中国水运报》的编辑注意到,在转企改制后,报、刊、网络信息虽然海量,但容易让人如入大海,茫茫不知方向。信息的丰富蕴涵着需要辨别和价值判断的需求。报纸的判断标准、意义解读和重要性排列,可以帮助人们降低认识世界的不确定性,使人们轻松便捷把握周围世界的变化。报纸编辑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帮助读者认识社会、规范行为起到向导和引领作用的,他们提供的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做出的舆论引导和深度报道,正是蕴含着报纸编辑的“创造性思维”。

新角色之六:从“舞台后”走向“舞台前”

转企改制后的媒体竞争更加激烈显而易见,因此,要求报纸编辑工作进一步由“舞台后”走到“舞台前”。编辑必须以敏锐的目光,从“细沙”中筛选出“金子”,还要把“金子”设计、加工成精美昂贵的“饰品”。编辑要把创新的主要精力放在帮助读者降低认识世界的不确定性,使读者轻松便捷地把握周围世界的变化,在社会认知、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中起到向导作用,提供聚集、展示深度服务理念。

那么,报纸转企改制后编辑该如何走向“舞台前”?首先,编辑要有读者意识。要研究读者、了解读者、把握读者,从读者需要出发策划选题、组织采访、删改稿件、编排版面。《中国水运报》经常根据读者来信,聘请专家当评报员,对报纸所刊发的稿件进行品评,然后报纸编辑们根据汇总的评报结果,对此前的报纸进行检视和回顾,从中总结读者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老读者,也可以从其他媒体中争夺新读者,培养潜在的读者。

其次,编辑要有主动意识。现代意义上的报纸编辑应该是读者的意见领袖,是读者心中的“人格化报纸”。特别是通过编辑个性化的信息加工和阐释影响、引导读者的信息选择倾向和兴趣爱好,成为读者心灵的沟通者和信息的体验者。这样,读者接触到的就不是冷冰冰的信息纸,而是与活生生的、富有人格魅力的、个性化的编辑“对话”,编辑真正成为读者心目中可靠的朋友、报纸“软吸引”的化身。

再次,编辑要有互动意识。即由读者对信息的被动参与转换为信息对读者日常生活的主动参与。这方面,《中国水运报》编辑部已做了很多成功尝试:即主动策划新闻事件和新闻话题,制造读者关注的热点,从而营造舆论,巩固和开发读者。

为适应报纸转企改制需要,新辟“热点”板块等可读版面,突出报道行业、相关行业及社会热点,专门对事件和相关社会热点进行策划报道,成功地将这类热点转化为行业内外关注度很高的新闻卖点。因而成为编辑版面内容由“硬指导”转向“软吸引”的经典案例。

猜你喜欢

水运版面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本期策划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