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为政之德
2012-07-27刘忠昌
■ 刘忠昌
卷首语
常修为政之德
■ 刘忠昌
常修为政之德,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课题。党员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就是要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切实解决好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重大问题;就是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经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弃谋私之念,去非分之想,培养良好的政治品格,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重视为政之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史书《左传》记载,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中把“立德”放在了第一位。《魏氏春秋》中也说:“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古人为什么重视官德,用孔子的一句话来作解释,既形象又易懂:“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就告诉人们,为官者有了官德,百姓才能信之、服之、跟之、随之。官德引导民风,官品决定民心。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大力倡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在全社会作出表率,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越发显得重要。“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官一地,执政一方,常修为政之德,必然能够造福于民;常做违德之举,必然招致危亡之祸。应该说,这是从古至今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条铁律。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党员先锋、道德楷模。譬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精神的焦裕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在职时清廉履职、一心为民,退休后扎根大山、植树造林的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正是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党旗增添了光彩。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也有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世界观改造,违背了为政之德,严重的还走上了腐化堕落的犯罪道路,像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慕绥新等,这些人影响了干部队伍的声誉,损害了党的形象,也从反面警示党员干部必须炼党性、修官德、正品行、保清廉。
当前,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的面前,常修为政之德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常修为政之德,关键在“修”,重在“常修”。要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努力工作中“修”,在不断学习中“修”。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打牢基础,筑起防线,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要善于自省。敢于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元帅,之所以政治上清醒,生活上清廉,堂堂正正地做人,清清白白地为官,就在于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习惯,无论战事和工作多么繁忙,每周总要在一个晚上挤出一定的时间,“闭门谢客,闭门思过”,坚持正确,修正错误。
要勤于学习。通过全面系统的理论学习,从内心真正认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拒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于门外。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
要勇于实践。始终不忘根本宗旨,永远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广施德政,多办顺民心、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用实际行动为人民造福,为群众谋利,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