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大的名校光环
2012-07-27高四维
“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日前,一名从北大毕业的硕士在网上吐露心声。他说,自己毕业后,找了份每月起薪8000多元、年底还有奖金的工作。“但是我爸爸早就在亲戚面前夸下海口,大概是我每年赚上百万元毫无压力之类……知道我的状况之后,他对我恶语相加,认为我给他丢了脸。”
该帖在网上引起热议。名校教育的意义,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高学历者的期许,金钱、权力唯上论的价值观,都被纳入讨论之中。
“亲戚觉得我能去当官最好了,学历够又是男生,听说领导还喜欢不爱说话的,最好直接去国务院做事。以后舒服得很,回老家了地方领导都要迎接。”北京大学硕士二年级学生张俊说,他父母对他的工作并没有太高要求,但很多亲朋好友在他进北大读书之后,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可以做大官了”。
清华大学2012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现场一角
在记者采访的多位名校毕业生中,遭遇帖中所述情况的人并不占多数。对于名校毕业生,父母有更多期许,但多数都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性的状态。北大学生陈宜的父亲表示:“作为北大的毕业生,我觉得去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世界500强的外企都可以,期望不是太高,但还是要和名校相称。”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庞胡瑞认为,一方面,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学生常被称为“天之骄子”,由此承载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期望;另一方面,大学本身同样日益功利化,北大亦未能免俗。
对于名校情结,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社会、家长对名校可以有期待,但是这种期待必须与现实相联系,对于不合理的预期,毕业生不必附和。“对于名校毕业生的过高期待,反映了目前社会的功利化思想和金钱崇拜,社会转型时期理想与信仰的缺失导致了这种结果”,“名校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培育高薪的毕业生,而在于培育社会的建设者、独立思想的个体。北大毕业和当大官、挣大钱没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