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朋眼中的“大官”刘金国
2015-05-23文/王蕾
文/王 蕾
十八届中纪委四次全会选举刘金国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书记。刘金国也成为近年来第二位政法系统出身的中纪委副书记。“清贫”“拚命三郎”和“不通人情”是人们对刘金国的印象。
近日,《华商报》记者驱车30公里,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城的公交车站,来到刘金国的老家新集镇小港村,通过亲朋好友的视角还原这位“大官”。
母亲眼中的儿子
《华商报》记者来到刘金国的老家小港村,在村里最不显眼的一排平房中找到了刘金国二弟刘金平的家,刘金平、李学艳夫妇和年过八旬的母亲陈会英就住在这里。
家里的窗户到冬天会漏风
进入一个不大的单扇小铁门,映入眼帘的是门厅和厨房,厨房里还是老式的大锅灶,陈会英和李学艳习惯了用大锅灶生火做饭。看到记者到访,陈会英让儿媳出门买了芹菜、菜花和他们自己并不经常吃的肉回来做了四个菜,还把小女儿刘金荣从家里叫过来帮忙,并从自己屋子里陈旧的大木箱子中拿出了招待客人才喝的饮料杏仁露。
陈会英住在门厅东侧的房里,儿子刘金平和儿媳李学艳住在西侧的房里。进入陈会英的屋子,一个大炕,三个陈旧的大箱子,两把椅子,一个沙发,还有一只小猫懒洋洋地在炕上晒太阳。窗户还是木制的三扇窗户,一到冬天会漏风。陈会英说:“现在天气还好,到冬天我就挂窗帘挡一下风。”
陈会英老人很满足现在的生活,她总是拿以前吃不饱的日子和现在比,觉得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好得不得了。刘金国到公安部任副部长后,曾先后几次接陈会英去北京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是住在楼房上还是不适应,这哪有我家这大院子宽敞啊?看着楼下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觉得着急。”陈会英说,“下楼活动又容易转向,大字不识一个不会用电话,也怕走丢。还是农村好啊。”
目前陈会英住的房子,是二十多年前修建的,屋子里的家具也都是那个时代的。
老人有病也不愿告诉刘金国
陈会英将儿女的照片都裱起来,装在一个大相框里,放在箱子上经常看,其中最多的就是刘金国的照片。陈会英说:“金国每年也回来看个一回两回的,但我总不让他回来,我知道他忙。他那工作一会儿一个事,累得很。我说家里都很好,有两个儿子照顾,闺女也经常回来照顾,虽然现在大闺女到她儿子那里看孙子,但还有两个闺女经常来,冷清不了。但金国很孝顺,经常忙完工作后惦记家,打电话过来说惦记着我,我说不用你惦记着,家里好得很。我万一要说有病,他就紧张得要命。所以我有些病也不会给他说,省得他担心。人老了哪个没点儿小病啊?这不他早上还打电话问我买煤了没有?生炉子了没有?”
就连两个女儿结婚,陈会英也没告诉刘金国。陈会英六个子女结婚都简单,没有一个照过结婚照。
每年给母亲1万元生活费
因为不能照顾母亲,刘金国每年过年回来的时候都会将一笔生活费交给母亲,近年来物价高了,生活条件也好了,这笔生活费也上升到了1万元。这就是母亲一年的生活开支。无论自己有多忙,压力有多大,办的案子有多惊险,刘金国也从来不会告诉母亲和家人,怕她老人家担心。
当《华商报》记者将《华商报》上对刘金国清廉勤政、为官敢于碰硬等报道读给陈会英听时,陈会英才知道2010年大连火灾现场,刘金国冒着生命危险在最前线指挥了8个小时最终扑灭了大火。但她平静而有力地说道:“他做这些都是应该的,他没做什么了不起的大功绩,就应该脚踏实地好好干,他不干好就不称职。”
知道儿子在公安系统上班,打黑除恶也会有危险,陈会英虽然担心,但她说:“担心也没办法,干啥就得是啥,就得豁出来干,担心这担心那就干不成了。”
陈会英不识字,称自己并没有什么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们小的时候还没解放呢,那时候有钱不会送闺女上学,尽着儿子。我没读过书,没进过学校的大门,啥也不懂,没啥教育方法。现在八十多了,有的时候思维上颠三倒四的,更不用说教育子女了。”
经常叮嘱儿子注意身体
得知刘金国当选中纪委副书记,肩上的任务更重了,“虽然心里也心疼儿子,但也没办法。”陈会英说,“到哪个位置上就干好哪个位置该干的事,组织需要你干啥你就干啥。不管干啥,都要可靠。但我也经常叮嘱他要注意身体。不要熬夜工作,有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但他那人劝不住,以前在家里啥都干,而且干活儿也往死里干,他就那样人。”
刘金国的清廉在小港村、昌黎县甚至是整个河北省尽人皆知,村里的有些亲戚甚至怨他不近人情,当了官忘了生养他的一方水土。就连他的两个弟弟,有些年都对哥哥并不理解,甚至有些怨恨。有些亲戚也曾找过陈会英,希望她帮忙给刘金国说说,靠关系办点儿事,但陈会英都拒绝了。
弟弟眼中的哥哥
在昌黎县往新集镇的方向,去往小港村的镇级路上,除了种庄稼之外,两旁的村子主业多数是种菜,各家各户或多或少都养殖藏獒、狐狸或者貉子。
弟弟下岗、弟媳腿不好
前些年粮站倒闭,刘金平变成了下岗工人,一下子家里的负担重了起来。李学艳因为腿不好,做不了别的,所以也学着养起了貉子来。刘金平本想去外面打工,但是自己腰实在不好,做不了重活儿,就在家里帮起了媳妇的忙。于是刘金平家的主业是种粮、种菜和养殖貉子。
因为土地面积小,粮食和菜只够维持生计,貉子皮价格从前年的1000元一张往下跌,2014年更是跌到了他不能承受的成本价之下,近几天上门的收购商每张皮给不到300元,让刘金平犯起了愁。但这些他也没想着告诉哥哥,“找他啥用没有。”刘金平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这是刘金平的经验所得。
起初不理解大哥
起初刘金平和其他村民一样,并不能理解大哥刘金国:“家里面啥事我大哥也不管。有时候他一句话的事情,就是不给办。当时盖房子,我们连砖都买不起,墙是用土坯筑起来的。我大哥做这么体面的工作,我们家却是这个样子,这像个啥?除了我大哥之外,我们五个全在家里种地,全都很不容易。”
目前,包括刘金平在内,大姐刘金兰、三弟刘金宽、四妹刘金艳和小妹刘金荣都在务农,没有走出“农门”,并没有沾到刘金国的一点儿光。包括整个村子、整个昌黎县,说起刘金国,是两种声音,一种拍手称赞其清廉从政,一种责怪其从未给过家乡的发展任何帮助。
不能啥事都靠别人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刘金平渐渐理解了大哥:“我们种庄稼生活压力大,我大哥做这个工作,压力也大,各有各的难处,我也能理解。生活不能依靠别人,要想过好了,还得靠自己。要不然个个都靠我大哥,我大哥有多少能耐啊?”
弟媳李学艳倒是理解刘金国,亲戚朋友托家人找刘金国办事一件都没办成,刘金国也和家人解释过。李学艳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我们就踏踏实实做事,本分做人,不能让他操心,让外人觉得家人依仗着他的官位而胡作非为。”
哥哥办的大事都是他该办的
小妹刘金荣眼中,家里种地虽然哥哥刘金国帮不上一点儿忙,但是哥哥办的大事都是他应该办的,一家人帮不上哥哥的忙,唯一要做的是不给刘金国添麻烦。小港村民风淳朴,刘金荣从来没想过哥哥在公安部打黑除恶,会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入党介绍人眼中的同事
刘金国高中毕业回村当民兵连副连长后,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极大,可谓是有知遇之恩,一个是当时任连长的张忠智,一个是当时任公社书记的陆长江。陆老在世的时候,刘金国每年都要专门去看望。
看到刘金国的表现,很骄傲
后来因为工作实在太忙,刘金国回家少了,看望恩人的任务,就交给了陈会英。陆长江病逝前,想见刘金国又怕耽误他工作,没有告诉他。陈会英就让大女儿刘金兰和女婿开车去看望陆长江,后来刘金国去医院里看望陆长江,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成为国家的一根顶梁柱,陆长江欣慰至极。
而张忠智目前也已经80岁高龄了。虽然物质上非常清贫,但一直关心着刘金国的张忠智给《华商报》记者拿出了一沓写得密密麻麻的纸和两本已经翻得非常旧的小本子。还有一本2000年出版的由河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原政委潘泗岱专门为刘金国写的整本《大时代》杂志。张忠智将这些东西就放在自己的炕上枕头边,随手可得的地方。这本《大时代》上的每一篇文章,张忠智都看了很多遍,并将谈到党政建设和刘金国事迹的地方用笔画出,标明。在陈旧的小本子上,张忠智记着刘金国入党的那一天,是1975年9月5日。还有每次看到电视上对刘金国英雄功绩的报道,他都为之兴奋和骄傲地为刘金国题诗一首。另外,他还经常写一些自己关于党政建设的意见和看法。
2011年,看到刘金国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忠智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实干廉政好干部,人民群众最拥护。金国是个好典型,时刻想着老百姓。党的宗旨记心中,继承革命好传统……”但是这些他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写的赞扬诗,他从来没有拿出来给别人看过,更没有让刘金国知道。
叮嘱他要严格要求自己
而张忠智对刘金国说过的,时时刻刻都是叮嘱他要清正廉明,严格要求自己,利益面前千万别起贪心,歪风邪气别怕等等。“有一次金国回来看我,他就感叹说,我年纪小,文化也没有有些干部高,有的时候处理一些问题上,觉得真难啊!”后来刘金国回来少了,借着陈会英去北京的机会,张忠智写了一个小纸条,上面叮嘱刘金国要“几忘几不忘”,要有居安思危的辩证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