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2-07-26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国华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勾 国华
中原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过去几年迅猛发展,已经初具雏形,总体形态良好,对全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深入分析当前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原城市群概况
中原城市群是指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全区由9个省辖市组成,土地面积为5. 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3%,2010年末总人口为4229. 7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41.1%。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81. 56亿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470.3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
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区位优势明显,域内交通发达,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骨干,以民航、水路运输为辅助的全方位开放式的立体型交通网络,先进的通讯网络系统使其传统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在矿产能源方面,该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经过多年发展,该区已经形成了机械、纺织、食品、化工、能源、煤炭、电力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优势传统产业和综合发展的多门类工业体系,并初步在生物制药、有色金属、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新兴科技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借助区位优势,该区的商贸物流业迅猛发展。在科教方面,全省有实力的高等院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和全省有实力的科研机构河南省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农业科学院等都集中在这里。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为该区域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悠久的历史,使该地区形成了以名胜古迹为特色的旅游业。
2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原城市群综合实力迅速增强,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暴露出如下几个问题:
2.1 中心城市不突出,整体竞争力偏弱
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城市群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中心城市的竞争。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使各城市之间形成合力,增强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据中科院对城市竞争力的一项研究报告分析,郑州在47个城市中排名第45位,首位度1.7,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等都排在最后一二位。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两个方面都是薄弱的,其首位作用不明显,对区域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相对较弱。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实力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原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均排在第8位,而且与长三角、京津冀以及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差距明显,属于综合实力较弱的城市群。
2.2 产业层次低,增值空间小
河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其工业经济相对落后,主要停留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工业结构多以传统工业部门为主,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该地区第一产业仍然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而畜牧业、林业与渔业等产值空间较大的产业所占比例较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粮食的生产逐步趋于饱和,由此更降低了第一产业的升值空间。从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上看,支柱产业依然是以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为主的轻工业;以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还不充分,而在能够大幅增加产值的宇航工业、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合成材料工业等领域的发展更弱。总体上,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的附加值低,对能源和原材料依赖较重;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然以传统的餐饮和流通业为主,而如通讯、金融、保险等高附加值产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偏低,第三产业结构和服务亟待升级,低度化产业结构也影响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2.3 产业结构趋同,竞争大于合作
由于区位及自然禀赋等条件的近似,中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较为相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例如该城市群各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缺乏统一组织和有机联系,对城市群各城市的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交通体系尤其是快速交通体系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各城市用地空间发展等缺乏统一协调、有机联系和分工协作,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合力的一体化发展态势。因此,各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导致各城市不能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同时也使投资和生产分散,降低了河南的整体经济效益。
2.4 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利用外资少
从集群数量上看,截至2010年,中原城市群形成一定规模的集群数只有150个左右,远低于浙江省年产值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000个的整体实力。从规模上看,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百亿以上产值的集群占全部集群数的比例不足10%,年产值在30亿元以下的产业集群占全部产业集群数的比例高达75%,甚至有的城市所有产业集群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下。从经济贡献度来看,中原城市群的GDP总量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GDP总量的13.82%;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工业总产值的20. 84%;百亿元产业集群数量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百亿元产业集群数量的14.58%等。这说明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群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显薄弱,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另外,该地区利用外资少,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外在条件。2009年底河南全省利用外资仅有27. 4亿美元,不及珠江三角洲2001年该指标的1/14。到2009年底郑州市利用外资仅10. 14亿美元,整个城市群利用外资只有18.67亿美元,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缺乏足够的动力。
3 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建议
3.1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加强中心城市辐射作用
根据增长极理论,中心城市是周围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通过向周围地区的创新扩散、信息传播和产业关联效应等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原城市群动力源的郑州应该体现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第一,郑州应该加强生产力的集聚功能,通过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服务体系,集中生产要素,实现生产的效率化发展。第二,加强其在物流、金融、通讯方面的快速传递功能,增强中心城市与外部市场交流沟通的能力,为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动向提供支持。第三,加强高层次产业的发展,细化产业分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对整个城市群的生产分工的影响。第四,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功能,提高对城市群发展的支配作用。总之,郑州应以建设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发展步伐,增强其作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主导力。
3.2 加快产业升级,增强集群效应
针对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层次较低的现状。第一,要建立政府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资源优势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避免城市群内的竞争。第二,通过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系,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树立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意识,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培育高级产业要素,努力提高产业层次,增加产业升值空间。第四,加强城市群内产业的联系度,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发挥集群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第五,积极投入到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通过承接外部产业,优化自身产业结构。
3.3 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联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前景下,城市群必须在开放中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和质量。首先,中原城市群要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加强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有效对接,通过人员往来交流学习比较先进的市场经济文化和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等,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其次,政府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建设配套措施,积极引进外资,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最后,积极扶持内部有实力的企业,积极鼓励其参与资本运作,争取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提升整体竞争力。
3.4 结合城乡统筹规划,促进整体经济繁荣
中部地区是中国农村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巨大的乡村人口一方面能够为城市经济体提供劳动力和广阔的商品市场;另一方面,相对较低的劳动素质和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结合统筹城乡规划是中原城市群的出路。首先,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发展与城市群产业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既促进乡村人口就业,又能实现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增值整个城市群的产业链。其次,结合各个城市的产业定位,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教育,提高乡村劳动力素质,为推进城镇化奠定基础。再次,统筹基础设施和公益类事业建设,发展电力、交通、教育、环保、卫生、文化等事业,考虑到周边县镇和农村的需要。最后,国民收入再分配要统筹,要提高公共财政投向“三农”的比例。
总之,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是河南省经济实现全面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我们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后发优势,借鉴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宝贵经验,整合优势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并积极利用外资,与城乡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全面推进中原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1]王召东,樊俊锋.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曾鹏.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因素分析与综合集成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
[3]曾鹏.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的多层次因素分析及非均衡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8(4).
[4]张静.中原城市群的职能分类探讨[J].许昌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