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 早期收获全面实施对台湾产业之影响研究
2012-07-26芮张企申华晓红郑学党
庄 芮张企申 华晓红 郑学党
ECFA早期收获全面实施情况
ECFA出具了一份产品涵盖广、金额分量足的“早期收获”大单(Early Harvest Program,EHP)。在这份大单中,大陆对台湾降税产品539项,这些产品2009年的大陆自台进口额为138.3亿美元,占大陆自台进口总额的16.14%;台湾对大陆降税267项产品,这些产品2009年的台湾自大陆进口额为28.6亿美元,占台湾自大陆进口总额的10.53%。除货物贸易外,早期收获还非常罕见地列入了服务贸易,两岸非金融服务业各开放8项,金融服务业大陆开放3项、台湾开放1项。两岸减让货物贸易关税有利于台湾扩大产品出口与产业规模。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10+1”生效对台湾出口大陆的产品形成巨大压力,尤其是机械产业和化工产业。台湾产品通过ECFA早期收获实现出口大陆零关税或低关税,有助于增加台湾对大陆的出口,缓解来自东盟的压力,对台湾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有很大帮助。两岸开放服务业贸易市场有利于台湾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台湾服务业占GDP比重约70%,已经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岛内需求饱和、解决就业不足、服务业出口竞争力弱等问题逐渐暴露,服务业国际化的压力增大。ECFA早期收获将为台湾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提供契机。另外,台湾服务业在大陆服务业市场展开与其他外资企业的竞争,将可能因ECFA框架内有条件的开放两岸服务业而获得先机和竞争优势,进而提升台湾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与竞争力。
1.ECFA早期收获产品快速增长
根据大陆海关统计,2011年1—12月,大陆自台湾进口总额为1 248.95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涉及ECFA早收清单的货物进口额为198.53亿美元,同比增长9.88%;享受优惠关税的产品货值41.21亿美元,大陆减免关税额达1.226 2亿美元。台湾方面的统计显示,2011年1—12月,台湾自大陆进口总额为43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1.29%,其中ECFA早收清单内的货物进口额为50.37亿美元,同比增长28.14%,享受优惠关税的货物价值10.36亿美元,减免关税约2 276万美元。
在ECFA早期收获产品中,台湾出口大陆的前五位产业和呈现高增长率的工业产品包括:
第一位——其他类,同比增长55.39%,具体产品如“经其他加工的玻璃”(HS70060000),出口增长率为128%;
第二位——运输工具业,同比增长46.11%,具体产品如“机动车辆用照明装置”(HS85122010),出口增长率达279%;
第三位——机械及零组件业,同比增长29.17%,具体产品如“金属陶瓷及其制品”(HS81130000),出口增长率高达300%;
第四位——石化业,同比增长 8.16%,具体产品如“对二甲苯”(HS29024300),出口增长率为125%;
第五位——纺织业,同比增长8.03%,具体产品如“非零售精梳较细支混纺棉单纱”(HS52062400),出口增长率达到364%。
此外,农产品是台湾的重点关注产品。据台湾“农委会”资料显示,2011年1—12月,ECFA早收清单中的台湾农产品出口大陆总额为1.256 4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27%,其中“冷冻秋刀鱼”出口737万美元,同比增长355%;“活石斑鱼”出口10 205万美元,同比增长143%;“茶叶”出口1 020万美元,同比增长63%;“文心兰”出口5.4万美元,同比增长709%。台商郑春忠经营石斑鱼,因属ECFA早收产品,关税减少5.5%,如以目前市场价格每公斤14.51美元计算,每公斤关税减少0.8美元,关税减少率约为52.38%。
不难看出,ECFA降低了台湾对大陆出口的关税成本,提升了台湾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对相关早期收获产品出口确实起到了明显的推动效果。
2.企业申请原产地证书颇为积极
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2日,台湾累计核发ECFA原产地证书41 134件,涉及总金额56.53亿美元,其中农产品1 071件,价值2 463万美元;工业产品40 063件,价值56.28亿美元。
在厂商结构方面,2011年1—12月,累计获得原产地证书的台湾厂商数为4 976家,其中在过去三年(即2008—2010年)对大陆有出口实绩的厂商有2 147家,而过去三年对大陆没有出口、却于2011年申请并获得了ECFA原产地证书的厂商数为2 829家。显然,受ECFA影响而出口大陆的厂商数已经超过了原来对大陆有出口历史的厂商数。
从行业分类来看,有诸多厂商过去并没有向大陆出口早收产品的经验,但在ECFA早收计划推出之后,这些行业有一半以上的厂商都利用了ECFA的早收优惠而向大陆出口,如农产品(62.5%)、机械及零组件业(60.51%)、其他类(60.16%)、纺织业(60.12%)、染料业(58.87%)、电机业(57.69%)和石化业(54.74%)等。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中小企业利用ECFA原产地证书较大型企业更为积极。目前台湾中小企业申请原产地证书厂家数已经超过80%。体现了ECFA设计惠及台湾中小企业的初衷。但总体来讲,ECFA原产地证书利用率还比较低。台湾“国贸局”认为,原因之一在于ECFA原产地规定比较严格,与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相比,ECFA原产地要求更高。以区域价值成分标准为例,CEPA下一般大于或等于30%,而ECFA框架下则为40%或50%以上。如果两岸能进一步放宽此种限制,相信ECFA原产地证书利用率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与CEPA相比,ECFA早收临时原产地规则也体现了具有两岸特色的更多优惠。例如“累积规则”,ECFA规定,原产于大陆的材料在台湾被用于生产另一货物,并构成另一货物组成部分的,在确定另一货物原产地时,该材料应当视为台湾原产材料。这一规定鼓励台湾从大陆进口原材料加工后返销大陆,直接惠及两岸台商。
3.台湾进军大陆服务业步伐加快
在服务贸易早收清单中,大陆对台湾开放了金融、保险、证券、会计审计服务、会议服务、电脑服务、医疗服务等一批重要的服务项目,为台湾相关产业提供了新的市场与商机。与CEPA相比,ECFA涉及行业范围更广、更丰富,比如商业服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服务、研究和开发服务,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和社会服务(除专业服务中所列以外),飞机的维修和保养服务等。金融服务业方面,如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ECFA规定台湾的银行在大陆的营业性机构可申请经营在大陆的台资企业人民币业务,此外为台湾的银行申请在大陆中西部、东北部地区开设分行(非独资银行下属分行)设立绿色通道,这些承诺CEPA没有包含进去。
据大陆统计,截至2011年10月份,在金融服务部门,5家台湾证券公司获得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台湾地区保险公司通过整合或战略合并在大陆设立了2家保险公司。在非金融服务部门,有5家台湾会计师事务所申请获得有效期为1年的《临时执行审计业务许可证》;11家台资企业获准独资经营计算机及相关服务;36家台资企业获准经营专业设计服务;2家台资企业获准独资经营会议服务;2部台湾华语电影片经核准在大陆发行放映。
4.提高外商投资台湾及台资回流热情
ECFA提升了台湾区域地位,对外商投资台湾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美国商业环境风险评估公司(BERI)指出,两岸签订ECFA,有利于稳定台湾投资环境。ECFA生效后不久,就有27家外商与台湾相关部门签署投资意向书,预计新增投资金额1 085亿新台币,其中光电产业投资941亿新台币,占整体投资金额的约80%。这27家厂商包括8家美商、6家日商、6家欧商、3家台商以及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大陆各一家。
据台湾“经济部”投资业务处统计,2011年,台湾成功吸引外商在台投资95.32亿美元,促成台湾就业人数23 938人。从项目数来看,2011年赴台投资的外资件数为156项,其中来自日本的投资最多,为43项;其次是美国(27项)和英属维尔京群岛(14项)。在投资业别方面,2011年台湾金融保险业的外商投资最多,金额达14.22亿美元,其次为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12.89亿美元),电子零组件制造业(5.52亿美元)居第三位。资料表明,由于ECFA早收清单中大陆给予台湾产品关税减免优惠,因此已成功吸引日商工具机数控箱领先品牌“发那科(FANUC)”赴台投资。
此外,台商利用ECFA降税优惠及台湾研发优势,回流台湾进行投资的现象较为突出。台湾“经济部”投资业务处的统计显示,2011年台商回台投资金额达到469亿新台币,创下2007年以来的新高,具体产业涉及金属机电业及民生化工业等。
5.ECFA提升台湾全球竞争力
2011年6月9日,美国商业环境风险评估公司(BERI)在全球投资风险环境评估报告中指出,50个经济体中台湾排名第4,亚洲排名第2。BERI进一步指出,ECFA后,两岸关系和缓,台湾政治风险被有效控制,“政治风险指针”分数61分,比去年提升1分,排名往前提升3名,成为全球第8名。另外,瑞士国际管理学院(IMD)2011年5月18日发布《2011年世界竞争力排名》,台湾排名世界第6,比2010年提升2个名次,为近年最佳成绩。IMD研究员Suzanne Rosselet表示,ECFA扩大了两岸三地贸易,改善了台海关系,提高了投资者信心,对提升台湾竞争力有重要影响①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全球信息网.2011年IMD世界竞争力排名台湾跃升全球第6,再度显示国际肯定.http://www.gio.gov.tw/ct.asp?xItem=89155&ctNode=1429&mp=807,2011-05-18。
台湾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台湾生产总值13.61万亿新台币,其中农业产值为2.24万亿新台币,占GDP比重1.6%,较2003年下降0.2个百分点;工业产值达到4.25万亿新台币,占GDP比重31.1%;服务业产值达到了9.17万亿新台币,占GDP的67.3%。整体看,目前台湾产业结构正面临第一产业萎缩、第二产业亟待调整升级、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的局面(见表1)。
表1 2005—2010年台湾各产业占GDP比重变化情况 单位:%
1.农业方面
台湾农业技术先进,但生产成本过高,正向精致农业发展迈进。2010年,台湾农、林、渔、牧业就业人数达到55万余人,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由2001年的7.5%下降至2010年的5.24%。农业对台湾经济的贡献率日益下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其发展空间正日益缩小。
2.制造业方面
经过多年发展,台湾制造业已具备一定优势。台湾“经济部”工业局资料显示,台湾制造业中已形成不少世界级产品。2010年按技术排名,台湾产品位居世界前三位的有27项,排名一、二、三位的分别有7项、11项、9项。其中幕罩式只读存储器(Mask ROMs)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7.9%,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但与此同时,台湾制造业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具体包括:
首先,产业外移趋势明显。
应该说,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促进了台湾岛内产业升级,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渐发生改变。台湾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960年的19.1%上升到1986年的39.4%,之后逐渐下降,至2010年已接近26.2%,而服务业占GDP比重则从1987年的52.2%攀升至2010年的67.1%。产业转移固然为台湾产业升级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和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产业断层,引起岛内对“产业空洞化”以及失业的担忧。台湾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由传统产业释放出的劳动力因不具备服务行业所要求的相关技能,导致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如批发、零售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和通信业就业人数仅增加1.4万人,远不能解决失业人口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2010年台湾结构性失业人数增加超过2.3万人,创6年来最高。台湾大学国发所教授辛炳隆认为,台湾结构性失业人数攀高,主要是产业外移的后遗症。
表2 2001—2010年台湾投资大陆情况
其次,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20世纪80年代,台湾重新拟定策略性工业,强调工业升级与科技升级相结合达到产业升级目的,并采取了包括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免税、减税、放宽外汇管制等优惠政策①陈永志,万勇.台湾产业结构转型与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探讨,亚太经济,2007(5)。经过30年发展,台湾工业基本上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骨干的发展格局。但台湾工业升级仍然障碍重重,究其原因,一是于技术进步缓慢,因台湾长期过度依赖加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该产业基本特点是购进零部件后加工装配,然后出口制成品,设备简单、技术落后,赢利以零部件组装机制成品流通等环节为重点,实质上靠技术创造的附件值较低。二是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台湾高科技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上,结构单一,该领域的关键技术依赖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岛内企业科研发展后劲不足,拥有自主品牌比例较低。这些因素滞缓了台湾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妨碍其产业升级步伐。
第三,制造业产业结构单一。
台湾制造业三大生产网络主要由石化、电子、机械构成,1986年三者产值占制造业比重38.61%,2009年上升到68.40%。从增长率看,2009年整体制造业产值较1986年增长197.60%,其中石化、电子、机械分别增长442.29%、728.68%、153.86%。另外,台湾制造业有过度向半导体、面板等电子科技行业倾斜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该行业80%面向出口,易受国际环境影响;二是属于资本密集产业,投资占制造业总投资的70%以上,而创造的附加价值只占制造业的42%;三是产业关联度低,其生产设备、原材料、零配件及半成品主要依赖进口,对其他行业的拉动较为有限。受制造业产品结构单一影响,台湾产品出口竞争力逐年下降,在美国市场占有率由2000年的3.43%降至2008年的1.71%,同期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也由11.2%降至9.3%。
3.服务业方面
台湾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2008年和2009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历史高值69.35%。台湾服务业包括批发及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及租赁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及社会福利服务业、文化运动及休闲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公共行政业等。伴随制造业外移,作为岛内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服务业本应承担起“火车头”作用,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引领台湾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近几年的发展现实表明,台湾服务业仍面临挑战①林建宁.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前景探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7)。一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2010年台湾GDP增长率10.72%,服务业增长3.63%,而同期制造业为7.20%。二是服务业发展存在不对称性问题。西方国家服务业产值比重与就业人口比重基本保持一致,大多在70%左右。台湾服务业占GDP比重为近70%,但其服务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占总就业比重仅为58.84%,明显不对称。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主要是台湾服务业虽比重高、规模大但发展水平较低;台湾消费者信心持续走低,内需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竞争力不强,服务出口连续下降②刘旭.后危机时代台湾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时报,2010-04-27。
ECFA早期收获全面实施对台湾产业之影响
ECFA早期收获有助于台湾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据台湾“陆委会”估计,早期收获可能受益的中小企业达22.7万家,这些企业一年对大陆出口金额可增加886亿元新台币,相关的42.6万就业人员因此受惠。台湾副领导萧万长认为,早期收获清单集中在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将获得重新再起的机会,避免过去偏重高科技产业的问题,有助于平衡台湾产业结构③中国国民党全球资讯网.力推ECFA,台湾新契机.http://www.kmt.org.tw/hc.aspx?id=35&aid=2435,2009-03-20。同时,台湾石化、机械等产业也将因大陆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关税降低获得新的发展。
一般认为,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主要有技术、供给、需求和外部因素四个方面。对台湾产业结构调整而言,外部因素(贸易与投资)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台湾属于岛屿型经济,外贸依存度较高,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经济体的发展,这也说明对外贸易在台湾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早期收获的全面实施,为台湾拓展出口市场提供了有利平台,必将带动岛内产业相应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原因不在于我们选择发展传统产业本身,而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不优不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必须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重要环节,一段时间内出现现代产业和传统行业分工发展的局面.借鉴经济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发展经验,有利于进一步看清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趋向.
ECFA协议的主要方面是降低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推动双方贸易与投资往来,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2010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总额达到837亿美元,占台湾全部出口比重41.10%。此次大陆逐步降低并最终在两年内分三步取消产自台湾的539项产品关税,早期收获所涉及的商品总额约达138.3亿美元,约占台湾出口大陆商品总额的16.1%。关税降低和行业开放,可以提高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通过资金和技术交流促进台湾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1.农业
对于台湾关注的农产品,ECFA协商过程中,大陆方面并没有对台湾进一步要求扩大农产品对台出口和开放大陆劳工赴台,以尽量不影响台湾的弱势产业,与此同时,还通过减免关税等措施开放大陆市场给台湾。据台湾“行政院农委会农粮署”测算,台湾农产品对大陆的出口值,将从2009年的1 600万美元增加至2013年的1.1亿美元。列入免关税项目之一的石斑鱼,预期3年后大陆市场需求达到1万吨,将是目前规模的5倍。前已述及,ECFA早期收获全面实施1年以来,台湾农产品包括秋刀鱼、石斑鱼、文心兰等对大陆出口成倍增长,说明ECFA对于重振台湾农业地位、推动台湾农业向精致化方向发展,已经开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制造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先后发生了三次较有代表性的产业外移。分别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的以石化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21世纪初开始的以信息电子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台湾产业外移的同时,两岸产业对接随之展开。在两岸产业第一波对接中,两岸之间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间分工格局,即大陆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为主,台湾以技术和资金相对密集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机械和化工产业为主。两岸产业第二波、第三波对接,两岸之间逐步形成产业内垂直分工格局,大陆与台湾分别占据价值链的不同生产环节和生产工序,但对大陆而言,这种产业内的垂直分工是不对等的、低档次的。台湾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市场营销以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生产环节;大陆企业则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主要从事终端产品的组装和低档次零部件制造,技术含量小、附加值低①魏澄荣.ECFA对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的作用,亚太经济,2010(5)。
ECFA早期收获全面实施1年以来,台湾运输工具业、机械及零组件业、石化业、纺织业等产业向大陆的出口大幅增长,说明ECFA确实缓解了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遭遇的来自东盟和日韩等对手的竞争压力。显然,ECFA的实施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两岸产业合作的成本,更可以促进两岸相关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①王华,陈茜,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大陆引资策略研究,开发研究,2009(1)。首先,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改变过去单向投资格局,从而让两岸蕴藏的经济合作潜力与能量逐步得到释放,为两岸产业双向互利分工合作创造新契机,促进形成新的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其次,自ECFA签订后,大部分工业产品的关税降为零(见表3),有助于整体供应链根植台湾,并通过“大三通”,采取自由贸易的方式供应给大陆客户。再次,台湾较日、韩等竞争对手更早地进入大陆市场,可能取代日、韩的地位,有利于台商深化对大陆市场的布局和开发,加快两岸产业对接与融合,推动两岸产业合作由目前的“台湾产业梯次向大陆转移、以大陆作为加工出口基地”为主的方式,向“共同提高两岸产业技术层次和竞争力”方向升级,提升两岸产业链的关联度与融合度。
表3 ECFA早收清单降税利益
3.服务业
随着产业结构及消费需求的不断改变,亚洲多数经济体均已认识到不能单靠制造业的力量来带动国家经济,更不能再和往昔一样,以低廉成本作为主要经营手段。现今的产业发展思维必须要有所转换,意即从“制造经济迈向服务经济”、“从硬件制造走向软性制造”。台湾经济结构已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服务业产值占GDP的70%左右,是台湾最大的产业。长期以来,台湾限制服务业尤其是关键的金融、电信等重要服务业到大陆发展,而在服务对象大量转移大陆及岛内市场日益饱和的情况下,台湾金融服务业发展空间受限,增长放缓。因此,对于台湾几近饱和的服务业市场而言,大陆无疑是台湾服务业发展的新天地。据大陆统计局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大陆服务业占GDP比重43.4%,小于第二产业的46.3%。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经济重要引擎,可以预见大陆的经济将会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必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ECFA早期收获清单中,大陆对台湾开放金融、保险、证券、会计审计服务、会议服务、电脑服务、医疗服务等一批服务业,为台湾这些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市场与商机,预计将促成新一波台湾服务业进入大陆投资、合作与布局的新热潮。尤其是依ECFA早期收获开放规定,台湾金融机构进入大陆的门槛大幅降低,较外资优惠,在大陆布局多年的台湾金融机构将加速进入大陆,展开新的合作,目前实施效果明显。另外,大陆开放台商在沿海五个省市设立独立医院,使得早已看好大陆医疗市场并布局多年的台湾医疗机构进入大陆。未来阶段,海协会和海基会将商签专门的《服务贸易协议》,届时服务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服务领域合作进一步放宽,进而使台湾服务业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台湾服务业企业进入大陆后,同时面对大陆及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有利于提高其生产效率,在学习经验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台湾服务业竞争力、推动台湾本土产业升级。
政策建议
ECFA早期收获计划的全面实施,只是开启两岸经贸制度化合作的第一步。从过去一年的实施情况看,ECFA已逐渐发挥出推动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但目前这种作用由于时间短、覆盖范围较小而不够显著。因此,未来两岸应放宽胸怀,积极促成ECFA后续协议的达成,从而进一步夯实ECFA早期收获成果,以两岸合作促成台湾经济结构顺利实现调整。
1.密切关注台湾产业外移趋势和特点,缓解产业外移对岛内经济造成的冲击
近年来,台湾产业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投资区域集中大陆。2010年台湾对外投资较1994年增长6.76倍,达到174.41亿美元。单向投资规模增长7.5倍,达到1 503万美元。台湾对大陆投资占其全部海外投资比重由2000年的33.9%迅速提升到2010年的83.8%。当前,台湾产业外移大陆逐渐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大陆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同业竞争激烈、法规不明确及隐含成本高;其次,台商大陆投资本土化程度较低;第三,大陆产业配套环境不理想;第四,台资企业融资仍有困难。面对形势的变化,大陆吸引台商投资政策应有所调整。未来大陆投资环境变化将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紧缺日益显现;第二,人民币升值和国际化趋势,带来资金成本和货币风险上升;第三,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政府作用逐渐下降;第四,国内企业的竞争加剧。
目前两岸正在协商《投资保障协议》,在协议磋商过程中,台湾方面更多关注的是“保护”(例如人身安全、企业权益、知识产权、争端解决等),而非“便利”,说明台商已转变观念,准备应对未来形势变化。因此,今后大陆对台的投资政策,除一如既往坚持鼓励外,还需要更多关注法律法规的公开和透明,司法制度的公正与公平,以及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和规范化;应鼓励和扶持大陆当地企业融入台商产业链,逐步扩大当地供应商数量和质量,以此扩大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和保证台商当地投资的可持续性发展;还应扩大开放台湾金融业进入内地,包括允许其经营人民币业务等,同时要努力解决台商融资困难的问题。
2.深化产业合作,形成两岸产业“联动体”
ECFA早期收获不仅体现在贸易增长方面,同时通过关税下降,促使台湾合理安排产业布局,突破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瓶颈。当前,两岸同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大陆“十二五”规划更是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主基调,双方应以此为契机,加强产业合作的深度和力度。
首先,密切两岸产业合作,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长期以来,两岸形成了“台湾接单,大陆生产”的分工协作格局。在两岸产业第二波、第三波对接中,两岸之间逐步形成产业内垂直分工,大陆与台湾分别占据价值链的不同生产环节和生产工序。ECFA早期收获的全面实施,将更有利于两岸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大陆“十二五”规划同样提出产业升级目标,因此,两岸应借助ECFA实施这一良好契机,加强化工、电子等优势领域合作,协助台湾进一步开展产业结构调整。
其次,建立两岸产业标准合作。台湾制造业发展缺乏一个支撑制造业企业所需的巨大市场,与大陆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大陆的市场优势,同时发挥台湾在技术上的先发优势,二者之间形成合理分工。一方面,可以利用台湾已有的技术及科技存量,开发新产品;另一方面,台湾开发出来的产品可以利用大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及其他资源的优势,深耕大陆市场,实现其利润,以推动台湾制造业持续向前发展。ECFA签订后,台湾背靠大陆这一巨大的市场,与大陆合作制定的行业标准有了大陆市场做强有力的支撑,可以更有力地推动两岸行业标准的制定,从而能够作为行业领导者而非跟随者去满足消费者,有利于占据更有利的市场地位。
第三,推动两岸服务业合作。ECFA早期收获计划中,大陆对台湾部分银行扩大市场准入,放宽分行承诺人民币业务条件;开放台商较多地区设置台商独资医院,放宽台湾的药师、物理治疗等医务人员赴大陆就业,这些将对大陆台商的投资经营起到有利的支持作用。同时,通过扩大两岸服务业合作范围,增强两岸现代服务业合作,将会持续优化两岸产业结构。如前所述,台湾的统计表明,台湾服务业产值已占到GDP的70%左右,但其就业只有58%左右,虽然造成这种“失衡”有一定的统计原因,但是台湾服务业长期以来内部市场狭小、国际化程度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与此相对的是,大陆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不足,服务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台湾服务业进入大陆,深化与大陆的服务业合作,无疑将是台湾促进其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良好机会。
第四,推动两岸新兴产业合作。2008年8月,台湾通过推动“产业搭桥”项目,建立产业平台,从个别产业开始,举办两岸产业交流会,搭建与大陆的产业合作桥梁。台湾“经济部”技术处统计显示,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底,已陆续举办过数十场次的两岸产业合作会议,分别是中草药、太阳光电、车载资通讯、通讯、LED照明、光存储、信息服务、风力发电、车辆(含电池)、流通服务、食品、精密机械等11项产业,已促成超过500家的两岸厂商洽谈和上百家厂商签署合作意向书。大陆强调“两岸经济合作的主体是产业合作”,同时将“产业搭桥”定位为“两岸新型产业合作”。因此,未来ECFA的实施,应进一步重视两岸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合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