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团干部基层挂职实践研究——以江苏省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为例
2012-07-24崔锦铭褚衍松
崔锦铭,褚衍松
(1.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江苏 常州 213022;2.常州大学信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终身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历程;是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所有职业或职位的总称[1]。职业生涯发展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计划的各种职业目标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也是个体逐步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并不断制定和实施新目标的过程[2]。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党组开展的从全国高等学校(含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中选派共青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一年的活动,不仅有力推动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加强了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同时也为高校挂职团干部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开了另一扇窗,增添了别开生面的一页。2010年底,首批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正式启动,全国30个省份的1616个高校经过严格程序,共选拔确定了2625名挂职团干部。一年来,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深入基层、深入青年、全身心投入工作,认真了解情况、系统介绍经验、扎实推动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努力锻炼提高,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经历了一次较全面深入的职业生涯探索和实践,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重要而独特的事件,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一、江苏省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1.江苏省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基本状况
江苏省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共选派167名,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团干部120名,约占72%,女性团干部47名,约占28%,女性远低于男性;从年龄结构看,平均年龄是29.9岁,分布区间是23-41岁,年龄跨度较大,为18岁,但主要集中于26-34岁区间,约占总人数的89%,年龄不超过35岁的约占总人数的98%,共有128名年龄不超过31岁,意味着有77%的挂职团干部是80年以后出生。
从职级结构看,副处仅有3名,占2%,科级团干部是主体,占79%,科员也有部分比例,占19%;从履历结构看,几乎都曾担任或正在担任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因此,学者们对高校辅导员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任专兼职团干部156名,约占总人数的93%,另外11名多来自学校学工部门和宣传部门。
图1 江苏省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职级结构饼图
图2 江苏省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年龄—职级分布折线
2.江苏省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1)处于而立之年、职业生涯确立阶段
美国的职业管理学家萨帕将人的生涯发展分为成长阶段(出生至14岁)、探索阶段(15-24岁)、确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衰退阶段(65岁至死亡)五个阶段[3]。挂职团干部平均年龄是29.9岁,正处而立之年、职业生涯建立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凭借尝试错误以确定前一阶段的职业选择与决定是否正确。若自觉确定正确,就会努力经营,打算在此领域久留。其实还包括两个子阶段:①尝试(trial,25-30岁),原本以为合适的工作,后来可能发现不太令人满意,于是会有一些改变,此阶段的尝试是定向后的尝试,不同于探索阶段的尝试。②稳定(stabilization,31-44岁):当职业的型态都很明确后,便力图稳定,努力在工作中谋取一个安定的位子[4]。
(2)处于青年期的后半阶段
98%的高校挂职团干部正处于青年期(17-18岁到35岁)的后半阶段,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进入青年期,人的生理发展趋于平缓并走向成熟,思维逐渐达到成熟水平,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个性趋于定型,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并成熟。而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团干部和青年大学生同处于青年期,因此,高校团干部要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就需要尽早通过社会角色试验,亲身体验、感悟有关人生价值的社会现象、理论问题以及生活实践,团中央陆昊书记认为:“高校团干部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而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从根本上讲是一个社会问题”[5],让高校团干部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各种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与自我调节机制综合作用而形成适当的自我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挂职团干部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要求。
(3)处于晋升提拔关键阶段
占挂职团干部总人数79%的科级团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校中层干部的重要后备力量,正处于行政级别提升和专业职称晋升的关键阶段,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我国正努力探索建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发展机制,一些高校在辅导员级别提升和职称评定上进行了改革,如设立职级制与非领导职务、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单列,并探索高教系统内转岗、到地方交流任职等外部通道,但仍然有部分辅导员遇到了职业发展的“瓶颈”,亟需拓宽职业化发展方向,实现多样化发展。
(4)处于职业倦怠感高发期
一项针对江苏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调查显示:20.6%的辅导员认为“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莫名其妙的烦恼”,有22.3%的辅导员认为“工作太累,想转行”[6],大部分高校挂职团干部,已经从事了5-10年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或学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产生了职业倦怠感,对工作的热情降低,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亟需一个从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到衰退的微循环,通过尝试新的职业生涯,学习建立人际关系、寻找心仪的工作、确定适当的职业领域,逐步建立稳固地位。而对于已经确定了生涯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通道的老团干,以及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工作激情尚未消退的新团干来讲,分外期望能通过基层挂职促进自身的锻炼成长,以实现在一个稳固的职业上安定地发展。
二、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高校团干部基层挂职的意义
1.帮助团干部进一步明确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有两层含义:一是确定自己是谁,适合做什么工作;二是告诉别人你是谁,你擅长做什么工作。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两者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在了解自己和了解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给自己做准确定位[7]。作为自身处于青年阶段,并对其他青年有着重要影响的高校团干部,成功建立自我确认,准确社会定位,明确社会价值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个人事业发展同社会发展相统一,是团员青年政治工作的要求,而这正是职业方向定位过程中要分析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首批高校挂职团干部中,有89%的年龄处于26-34岁区间,即出生于1977-1985年,是成长在上世纪、成熟在跨世纪、工作在新世纪的改革开放一代、独生子女一代,从个人成长环境与其职业方向定位的关系来看,高校挂职团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四项基础因素,即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观、技能的形成,深受改革推动的社会发展的影响,由阶级斗争为纲、政治工作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渡时代烙印深深印在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中。在社会教化和自我内化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一方面,团干部要宣传和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方面又要面对小悦悦、郭美美、药家鑫、地沟油、考研英语泄题等社会道德建设中的悲剧事件;一方面要孜孜不倦,诲人不厌,以献身“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而感到神圣崇高,一方面又要面对自主创业、腰缠万贯的大学同学的怜悯,甚至是轻视、贬损。高校团干部面临着各种职业生涯的诱惑和考验,甚至对职业方向定位产生迷惑和动摇,一项针对江苏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调查显示:有34.3%的辅导员不是因为“喜欢高校辅导员工作”才选择这一职业,有35.3%的辅导员“对自己的前途”“说不清”[6]。
到团县委挂职锻炼,为高校团干部了解自我和了解职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高校团工作和地方团工作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对象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县级团委更多的是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党政工作重点而开展的,涉及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工作的对象是各行各业的青年群体,这就为高校团干部创造了接触社会生活、感受不同的语言体系和组织文化、了解社会各种职业发展环境和现状的良好时机,这对于大都是直接从校门毕业又走进校门工作的“两门”干部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职业见习”,对高校团干部探索并确定适合的职业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当职业发展定位准确后,高校团干部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理性地面对外界的诱惑,集中精力地发展,培养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和领导的正确培养和使用。
2.帮助团干部进一步提高职业成熟度
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体在完成与其年龄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上的心理准备程度。职业成熟度愈高,代表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愈强,能够做出最适当的职业选择,进而获得最成功的职业发展。我们通常以五个维度来衡量职业成熟度,包括:心态与视角、方法策略、主动性、原则的弹性、自我管理[8]。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对提高团干部的职业成熟度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例如:到基层挂职,势必会碰到很多困难,诸如对新的语言体系、工作体系、基层文化的不适应等,尤其高校团干部大都有点理想主义情怀,独自来到县里工作,更是需要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这就为职业成熟度的提升创造了“特殊的实践课堂”、“成长突击”。适应工作环境的改变,就要求高校挂职团干部以接纳、开放的心态与环境主动适应、融合,主动贴上团县委组织,融入当地青年,热爱当地青年,以一颗赤诚、热情、仁爱的心服务青年,用开阔的视角寻找事物的正面因素,积极发掘价值;适应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就要求高校挂职团干部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要点,提高思维的策略性水平;适应基层的机关工作作风,就要求高校挂职团干部提高对“标准”的掌握水平,学会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基层团工作实际情况,完善对团工作整体目标的认知,提高对结果或者对过程把控的能力,培养恰当的妥协力,宽容性,及时调整个人原则,遵从理性标准;而高校挂职团干部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积极表现”,执着追求结果,不回避难题、不畏惧挑战、乐于助人。挂职期间,大多数挂职团干部都经历了一段从紧张、困惑、焦虑,甚至是悲伤、怀疑,到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赢得挑战、感到欣慰的心理历程,这就好比经历了一次“淬火”,让团干部职业成熟度的五个维度都得到了特别环境下的锻炼和提升。
又如:到团县委挂职,可以让高校团干部接受到深刻的团员意识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自我管理教育,从而培养较高的政治素质、品德素质和作风素质。通过广泛调研和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共青团事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增强共青团事业心和使命感;通过在基层机关工作,能够使团干部更深入地体会社情民意和政治生态,在参与招商引资、拆迁安置、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必将加深对我国当前形势政策的把握和理解,同时,在自我转变和理论实践中,可以促进高校团干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使其更加懂得识大体、顾大局、严律己,更加善于采纳社会公认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帮助团干部进一步强化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9],是人们整个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校团干部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我们可以2011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刊登的《核心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德才的根本标准——专访周新民》一文中得到启示。周新民被誉为是我国“领导者核心能力理论”的创立者,他认为:优秀和卓越的领导者虽然领导风格各不相同,但在四个方面是共通的。第一,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强,善于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发展方向,眼力独到;第二,决断指挥、组织协调、控制驾驭能力强,工作思路清晰,工作效率较高,实力超群;第三,思想解放、奋发有为,敢抓敢管、求新求变、勇于开拓,魄力非凡;第四,人品官德正,人格修养好,素质过得硬,示范作用强,魅力独具。周新民将上述提炼概括为“政治辨别力、工作推动力、持续创新力、自我提升力”四个维度。
到基层挂职锻炼,可以让高校团干部深入社会生活,经历复杂社会矛盾和问题,运用所学理论,实践社会管理,积累基层工作经验,磨炼意志品格,从自我管理、人际沟通、观察和分析、决策、表达等方面提高社会工作基本能力,从组织推行、调查研究、宣传动员、危机处理等方面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从统筹协调、理论研究、创新实践等方面提高系统工作能力,从而实现能力结构的完善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共青团工作的需要,在复杂多元的社会文化发展中坚定立场、鲜明旗帜、武装头脑,发挥共青团组织特有的价值和功能。
三、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高校团干部基层挂职的启示
从团中央选派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抽调地市以上团干部驻县级团委指导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组织民族地区团干部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近几年,团中央在培养团干部方面实施了多项有力举措。从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到《上海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2-2015年)》提出要“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实施职业发展计划”,都向我们发出了“关注高校团干部职业生涯发展”的信号。
到县级团委挂职无疑是高校团干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作为高校挂职团干部,应自觉增强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学习并实践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运用职业生涯发展技术、提高职业生涯发展竞争力。例如:笔者在挂职伊始,就绘制了《挂职生涯彩虹图》,从“调查适应期”、“学习融入期”、“深度实践期”、“贡献产出期”、“系统总结期”五个阶段规划横跨整个挂职生涯的“生活广度”;从“走出校门的学习者”、“接受锻炼的实践者”、“发挥特殊作用的配角”、“地方和学校的桥梁”、“江苏省、河海大学的团干部”五种角色的广度和深度规划纵观上下的“生活空间”。又如:挂职团干部可充分利用挂职工作的机会,广泛开展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即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会谈而了解该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获取相关职业领域的信息,可视为是一次间接、快速的职业体验,这不论是对挂职团干部本人还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环境认识,进而有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共青团中央、派出地和挂职地的团组织以及派出高校的团组织,也应具备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意识,从团干部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出发,有意识地将之与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和规划相联系、相协调、相匹配,为团干部提供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在实现团干部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的事业目标和持续发展,达到动态平衡和协调,实现组织、个人“双赢”效果。例如:团中央可以加强与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政策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可选拔任用一定比例的优秀高校挂职团干部为县(市、区)级及以上团委的专职团干部,可将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体系,使之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录用体系相挂钩,与高校干部聘任和职称评审政策相关联,进一步加大团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和输送的力度,更好地发挥这项活动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使用人才中的作用。
总之,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的工作,还需要全面总结,还需要跟踪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本项工作的影响和成果。
[1] 刘海春.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百度文库>专业资料>经管营销[DB].http://wenku.baidu.com/view/fe8c9a230722192e4536f6a5.html.
[3] 姚裕群.职业生涯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9-40.
[4] 高桥,王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指南[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48.
[5] 陆昊.在全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R].2010.
[6] 胡金波.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71.
[7] 职业定位>百度百科[DB].http://baike.baidu.com/view/18170.htm.
[8] 职业成熟度>MBA智库百科[DB].http://wiki.mbalib.com/wiki/%E8%81%8C%E4%B8%9A%E6%88%90%E7%86%9F%E5%BA%A6.
[9] 职业核心能力>百度百科[DB].http://baike.baidu.com/view/461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