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卫星问题的通式及思考
2012-07-24杨小林
杨小林
(深圳第二实验学校,广东 深圳 518021)
新课改《物理课程标准》将“万有引力定律”安排在必修2模块中,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审定的不同教材关于这部分的设计各有不同,除了江苏版的设置只有两节外,其他5个版本教材都设置了3节或更多,其中人教版的达6节.从高考的考试大纲来看,以2011年广东为例,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和环绕速度都是Ⅱ级要求(即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的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从历年高考来看,这部分也是必考内容.
从教学后的反馈看,多数学生认为该章比抛体运动或圆周运动难学,知识点、规律、公式、概念多,如开普勒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速度、卫星的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卫星的角速度、加速度、周期、能量、近地卫星与同步卫星,向心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卫星变轨问题、天体质量与密度的估算等等,公式、符号多,运算繁杂.其实这么多内容,都可以用一串连等式来归纳概括,公式如下:
具体分析如下:
(1)首先开普勒三大定律中考得最多的第三定律就藏在(1)式中:开普勒第三定律表达式为为行星椭圆轨道半长轴,T为行星公转周期,k为常量)由于椭圆轨道与圆十分接近,中学阶段认为a=r,由(1)式中推出,这样我们还知道影响这个常量的因素是M(即太阳质量),这个结论也可以推广到地球及其卫星,月球及其卫星…….
(3)高中物理题中最常见的卫星运行速度、角速度、加速度、周期等均可由(1)式分别推出,对于很多选择题,我们不用定量计算,只要定性知道大小关系就可以了,所以,我们还可以定性描述上述物理量的变化规律,那就是r增大,v、ω、a减小,而周期和机械能则相反,随着r增大而增大.并且可以借助示意图来理解,答题会更快捷,如图1所示.
图1
(4)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以地球为例(以R表示地球半径)由推出gR2=GM,此关系式被称为“黄金代换”,足见其重要性.若不在地球表面,而是在空中,则随r增大而减小.
(5)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除了上述人造卫星外,还有估算天体质量或密度,发现未知天体等等.以估算天体质量为例,方法和思路也在(1)式中,由推出,即要估算某个天体的质量,就把它作为中心天体,去寻找它的一颗卫星的周期和轨道半径就可以了.同理也可以用(r、ω)或(r、v)求出 M,当然也可以由mg求出,若已知星球半径R及表面重力加速度g,则M
(6)关于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的特点,由(1)式知近地卫星,线速度就是环绕速度,和其他卫星相比速度最大.同步卫星由(1)式有由于T=24h已确定,所以ω、h、a大小也唯一确定.
……
综上所述,(1)式是我们处理这一章问题的一个通用公式,一条线索(注意适用范围是卫星),用(1)式可以处理本章大部分的题目,请看以下两个例题.
解析:该题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的知识来求解,设物体所在位置高度为h,重力加速度为g′,物体在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则
由(1)式得
由(2)、(3)式得
所以h=R=6 400km.
例2.两颗靠得很近的恒星,必须各以一定的速率绕它们连线上某一点转动,才不至于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将它们吸引到一起.已知这两颗恒星的质量为m1、m2,相距L,求这两颗恒星的转动周期.
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来求即可.m1、m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分别为R1、R2,它们的向心力是由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所以
由(1)~(3)式得
代入(1)式得
一串公式串连了本章大部分知识,当然不是说背下这串公式就学好了本章,我们如果能进行这样的归纳总结,加深理解,这个过程一定是有利于我们学习和掌握的,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等要求,物理科高考要考查学生5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实验能力.当我们在理解、推导、归纳上述公式时,这些能力是应该可以得到提升的.
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