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产业集群视角的企业创新动力分析

2012-07-24魏剑锋

统计与决策 2012年4期
关键词:分工集群收益

魏剑锋

(河南大学 工商管理研究所,河南开封 475004)

1 问题的提出

集群的创新优势和绩效被很多文献所关注。集群的创新优势主要来源于群集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创新资源的可得性、“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吸聚作用以及植根性等方面(刘友金等,2001)。集群组织是一种“T”型结构(纵向主要以某种核心能力为纽带,横向存在关联性的协作),这种组织既保持了创新的规划性、投入性,又保持了界面的渗透、联结,使集群创新具有较强的动力和持久性(吴晓波等,2003)。产业集群由于社会网络增进了信任和联系,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有利于隐含知识和敏感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技术创新的优势(蔡铂等,2003)。集群的社会网络、信任、社会规范等正式、非正式制度构成了影响集群创新的环境,它们奠定了相互交流、集体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基础(Gregersen.&Johnson,2001)尽管集群创新优势被多数学者认同,但也有不同观点,一些学者把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集群和创新集群,非正式和有组织的集群是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集群的主导类型,这类集群由于与创新集群存在知识系统的差异,创新能力贫乏(甘志霞,2007)。集群知识溢出对创新具有两面性。知识的溢出意味着其产权的共有性,如果存在企业的“搭便车”行为,由于模仿者在生产成本上可能要大大低于开发者,。企业之间博弈的纳什均衡必然将是无人愿意进行知识的开发(叶建亮,2001)。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大多处于传统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企业集群相比,由于形成和发展历史较短,成熟度较低。从价值链看,多数集群企业处在价值链低端位置,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从生产工艺看,相当一部分企业装备水平较低,使用一般的传统技术;从创新环境看,创新支持体系不完善,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研发机构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创新网络,特别是模仿现象比较普遍。传统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集群是否有创新活动?如果有,企业的创新动力来源于哪里?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2 横向分工集群的创新动力

多数研究集群创新的文献往往并不区分集群的分工形式。其实。两类集群中企业创新合作方式不同,创新动力来源上也有所差异。横向分工集群中,以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集聚为主,内部市场存在激烈竞争;这类集群一般是通过模仿机制形成的。在模仿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集群的企业创新动力来源于何处?笔者对一些传统产业集群调查发现,多数处于传统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集群仍有较强的创新活动和较好创新绩效,但主要是模仿创新,也有部分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集群企业创新的动力与以下因素相关:

(1)创新收益。企业依靠模仿也可以实现收益,为什么还要投入研发呢?这与抢先者因“先发优势”而取得的创新收益有关。如果某个企业的新产品抢先进入市场,一旦得到市场认可,顾客往往产生“用户依赖”,买卖双方由此可能建立起长期交易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使卖者有了稳定的顾客源,而且降低了买者的交易成本和转换用户的风险。因模仿者与创新者的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存在“早晚”差别,所以“后进者”的产品市场份额短期内很难赶上“先行者”,即使能够模仿出质量相同的产品,也很难把先行者的市场挤掉,除非产品价格非常有优势。一般看,模仿者的产品与被模仿者的产品往往形似而质不同。在集群特定环境中,产品信息传播速度较快,顾客的搜寻成本和评判成本较低,特别是那些与集群企业长期交易的客商,能够容易地辨别出企业产品的内在质量,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至少能把自己的顾客群与模仿者的顾客群分离。先行者因“先发优势”而获得的收益大于后进的模仿者,是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之一。

(2)创新成本。研发投入与新产品超额收益之比是企业进行创新决策关键依据。如果研发新产品需要巨额投入,产品又容易被模仿,创新激励必然不足;如果投入成本不高,而又能获得先发优势的利益,创新激励就大。在一些传统产业集群中,产品的创新往往是渐进式的,这种创新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本身的经验积累,群内企业之间相互借鉴和启发,与外部技术人员实行有限次针对性的合作。因此,一次性研发投入额不大,创新成本较低。多数集群是劳动密集型,固定投入较少,工艺创新注重生产环节设备的逐步改进,很少有一次性的巨额投入。另外,集群内公司与独立的公司相比,能更早地了解到演进中的技术、零部件和机械的可用性,服务和营销概念等。加之它还具有迅速反应的能力和灵活性,集群内的公司经常能够寻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要素,以促进创新更快地实现(Porter,1998)。总之,集群企业具有较低的创新成本和风险。如果企业能够通过改进工艺提高效率,或创新产品提高市场份额,企业就有创新激励。更确切地说,只要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即使存在知识溢出和被模仿,企业仍有较强的创新动力。

(3)竞争强度和市场秩序。竞争是创新的内在激励性因素,在竞争条件下,任何企业都不敢丝毫懈怠,否则将被竞争对手击败。在消费者需求快速变化和替代品不断增多的环境下,竞争更是难以避免的。这是一般市场条件下竞争与创新的关系。与一般市场竞争相比,集群中企业的竞争是面对面的,同业、近邻和社会关系等因素使得企业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是超常的。集群内部竞争是企业创新动力产生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无序和过度的竞争可能使企业聚焦价格竞争而不愿创新。企业能否取得较高的创新收益,与集群的市场秩序有很大关系,较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良好市场秩序也是激励企业创新必要条件。

(4)技术垄断成本。如果一种产品可以保持很长的垄断地位,保持技术垄断是至关重要的。集群企业之间的学习在很多时候是相互的。地缘、亲缘形成的企业间相互熟知的关系和人员的频繁流动导致了保密技术的困难,即知识、技术诀窍等隐性信息低成本的传播(Leamer,2011)。如果阻止知识溢出,不仅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而且效果也不一定明显。知识溢出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一方面降低了创新收益,或者说,缩短了垄断收益持续的时间,但另一方面又增大企业的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再创新。在技术快速变化,特别是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条件下,即使能够保持对某种技术的垄断,但并不能保证竞争优势的长久持续。因而,企业没有很强的激励去保持垄断地位,在技术难以垄断的情况下,创新就成为优势企业保持优势的最佳选择。但必须看到,由创新形成垄断利益如果过快的消失,也会降低创新激励。

(5)创新者能力和支持体系。集群是高度分工专业化组织,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企业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但不是每个集群企业都进行创新,创新愿望与创新能力有关。创新往往发生在能力较强和规模相对较大的高位势企业,而多数企业主要是模仿。但模仿企业往往因产品质量问题和进入市场时滞问题而普遍缺乏竞争优势,他们最多只能在低端市场维持生存。简单的模仿行为直接影响模仿者的收益和竞争力,同时创新收益具有高强度诱导作用,一些企业为摆脱模仿行为导致的不利地位,创新仍然是其最终目标。创新支持体系和创新网络对集群企业创新至关重要,中小企业能够有效地实施与外部机构(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实施创新合作,可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但多数集群创新支持体系不完善影响了企业创新绩效。

另外,从动态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顾客需求更加挑剔,高质量和高档次产品需求市场会逐步扩大,也会导致企业创新动力增强。

总之,创新动力与竞争的强度、市场秩序、市场变化的速度、研发预期收益、企业能力、支持体系呈正比,与技术垄断时间、研发投入成本或创新成本呈反比。前者效应大于后者效应是集群企业创新的推动力。创新动力与内外条件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i,s,a,t分别代表竞争强度和市场秩序、市场变化的速度、企业能力、技术垄断时间,这些构成了驱动企业创新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条件,是影响创新决策的因素;R代表研发预期收益,C代表研发投入成本,是企业进行研发决策的直接条件,如果R>C,企业就有动力进行研发活动。

现实表明,我国企业集群中,虽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但企业模仿创新比较活跃。这种创新模式与自主创新同样重要,它与简单“模仿”有重要区别,是“干中学”和“用中学”方式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渐进性创新的重要途径,Bellandi(1989)称之为“离心式的产业创造”。

3 纵向分工集群的创新动力

纵向分工集群的分工形式有较大差别,比较典型的是轮轴式集群,如汽车公司与围绕在周围的零部件供应商形成的集群;也有中小企业组成的纵向分工集群,但这类集群往往是纵向和横向分工的混合形式。与横向分工集群一样,知识信息在企业间的高效传递是一个重要特征;与横向分工集群不同,纵向分工意味着集群内企业在生产环节和价值链上彼此依赖,专业化分工带来的企业资源的互补性也要求企业在创新问题上实现彼此合作。但是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于整个集群相关企业而言可能带来较大的收益,但市场交易机制并不能保证企业创新收益与创新投入完全匹配,同时存在由于资产的专有性而带来创新风险,这种风险同样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以及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创新(Macleod,1998)。一般看,利用市场机制协调创新过程有很大的困难,导致这些困难的原因概括起来是:创新是面向未来的,其收益是不确定的;创新过程的分工环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创新中未分定利益的成分,从而增加了市场的交易费用;创新过程的各个分工环节具有高度的专用性,容易形成一个多边垄断的格局;创新的市场价值在一定程度的可加性,即一个分工环节的努力能够或多或少地提高整个创新的价值,容易诱发创新参与者的搭便车行为(孙落平等,2006)。一个具体的例子是组装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关系。零部件企业的大部分投资都带有关系特殊投资的性质,由于很多时候信号验证不成立,关系特殊投资合同很难完备。因此,组装企业有事后不支付合理报酬的可能性,零部件企业的投资诱因下降(青木昌彦等,2005)。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企业合并,但合并会带来很多其它问题。在分工的条件下,创新投资激励不足的问题在集群中是通过什么机制实现的呢?

(1)竞争因素。在集群的分工链条中,如果是最终产品生产企业,会面对市场变化的压力和同行竞争的压力;如果是中间产品生产企业,虽然和下游企业交易关系比较固定,但仍存在横向竞争;如一个轴轮式集群,零部件生产企业有多家,这些企业也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共享有关相互信息情况下”的竞争,伊藤、松井的研究将其称为“面对面的竞争”,这种竞争与新古典假定的完全竞争是不同的,青木昌彦等认为这种竞争具有作为名次竞争的性质,并且是管理下的竞争。这种竞争由于内生奖金的存在,可以达到较高的投资水平。在一些纵向分工程度较高的集群中,同一生产链环节的企业一般不是一家,他们之间相互竞争。因而,集群中的横向竞争关系是导致纵向分工企业,特别是上游企业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

(2)创新成本。尽管创新意味着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但产品的研发和工艺的改进也意味着投入,研发成本可能成为研发者一个较大的负担,同时并不能保证创新的成功,因而创新又是一个高风险行为。集群内,许多企业专司一个零部件或某一道工艺生产,创新对象专一,内容简单。这不仅降低了产品创新的技术要求,而且创新总投入被大量企业分摊,使每个企业创新的投入较少。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企业创新的投入和创新风险。同时,由于有许多企业合作参与同一项目的创新,成功率要比单个企业单独创新的成功率高出很多(黄中伟,2007)。上下游企业之间熟知对方需求和对产品的要求,面对一个环节技术变动,其他环节能够做到快速反应,跟进和创新效率较高。另外,因企业间相互熟知和地理邻近,寻求合作伙伴相对容易、合作研发成本较低。创新的低成本可以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合作研发的积极性。但如果集群下游企业关注中间品价格而不是产品质量,集群仍然难以有较好创新绩效。

(3)信息和社会关系。除了竞争因素和成本因素外,信息完全性是实现研发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清楚知晓创新成本和收益,同时也了解交易对象的收益,实现创新合作的纳什均衡还是存在的。假设集群中企业1和企业2是上下游关系,他们进行产品开发投资可以提高最终产品的竞争力。如果两家企业都进行投资开发,其收益分别为R1和R2,投资成本为C1和C2。他们的博弈是动态的,即参与人进行序贯决策,并具有完全信息。假定企业1首先做作出决策,然后企业2根据企业1的行动做出自己的决策,如图1所示。

应用逆向归纳法,可以得到不同参数取值下的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

(1)如果R1>C1并且R2>C2,存在一个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R1-C1,R2-C2)。

(2)如果R1<C1并且R2<C2,存在一个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0,0)。

图1 完全且完美信息下创新决策

(3)如 果R1<C1并 且R2>C2,存在一个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0,0)。

(4)如 果R1>C1并 且R2<C2,存在一个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0,0)。

在动态博弈的情况下,只有当企业1和企业2创新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才可能出现创新。在一些集群中,企业对创新的信息掌握相对完全,特别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由于特殊的企业成长环境,企业之间相互信任是普遍的社会意识;同时,产业和地理环境又形成了交易企业之间无限重复博弈关系。在区域社会和经济关系的双重约束下,企业的违约成本相对较大,违约企业可能面临集群内其他企业严重的集体惩罚,失去在群内交易的资格,从而可能危及正常生存。因而企业在创新合作方面,产生道德风险可能性较小,只要每个企业的创新收益大于成本,(创新、创新)的均衡是存在的。但必须指出,过分的社会关系“嵌入”也容易导致技术锁定。

[1]刘友金,黄鲁成.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国工业经济,2001,(2).

[2]吴晓波,郑健壮.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与主要模式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2).

[3]蔡铂,聂鸣.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学学与技术管理,2003,(7).

[4]Gregersen B.,Johnson B.Learning Economies,Innovation Systems and European,Integration[J].Regional Studies,1997,31(5).

[5]甘志霞.集群分类和传统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

[6]叶建亮.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经济科学,2001,(3).

[7]Porter 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9(6).

[8]Learner E.E,Storper M.The Economy Geography of the Internet Ag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1,32(4).

[9]Bellandi M.The Industrial District in Marshall,In Small Firms and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Italy[M].London:Routkedge,1989.

[10]Macleod W.B.Equity,Efficiency,and Incentives in Cooperative Teams[J].In Advances in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Participatory and Labour,Managed Firms,1988,(3).

[11]孙落平,孙海琳.产业集聚的交易费用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3]黄中伟.产业集群的网络创新机制和绩效[J].经济地理,2007,27(1).

猜你喜欢

分工集群收益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