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依存关系的不对称性刍议
2012-07-21段霞沈衍
段霞 沈衍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能否导致安全这一命题,这些年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结果倾向于承认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相关国家的合作关系并使其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与外部经济利益休戚相关的行业、部门和利益集团更强调在相互依存条件下,国家只能选择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矛盾与冲突。然而,从历史到现实许多残酷的事实都在顽强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会自动带来和平局面,而且相互依存对依存双方也未必形成双赢局面,其结果如何,还需取决于相互依存关系的结构性特征和行为体研判、以及推动情势发展和转变的大战略。最近一段时期,钓鱼岛问题不断升级,中国国内民众呼吁通过经济战制衡日本,似乎一旦中国对日展开经济战,日本经济的崩溃指日可待。日本国内也有民众主张利用贸易战、经济武器来反制中国。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日两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相互依存虽然使国家运用经济、军事手段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成本大幅增加,但是不是一定会导致相互损毁或一损俱损?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双方谁会损失较小?又如何占据主动?本文尝试从中日经济依存的不对称性方面找寻答案。
一、中日经济依存的不对称性
自1972年建交以来,中日两国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如图1所示,40年间,中国与日本的经济贸易由最初的10.4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3428.9亿美元,进出口额都有了巨额增长。2004年以来,日本连续多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2007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日本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中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日本对华出口1620亿美元,占其对外出口总额的19.7%;同一年,日从中国进口1840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21.5%,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进口来源地。日本与中国已经互为各自主要的进出口市场和相互依赖的经济合作伙伴。
近年来,中日两国贸易规模之所以不断扩大、经济依存不断加深,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经贸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从而使中日两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存在结构性差异。这种结构性差异既是经济相互依存的基础,也可由此判断经济相互依存的敏感性与脆弱性、依存是否具有对称性以及发现对方是否存在经济“软肋”。
如表1所示,2011年,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运输设备,增长率分别为10.3%、5.3%和3.6%,并分别占日本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4.7%、11.2%和9.8%。中国对日本机电产品等需求规模大且呈现上升趋势,如精密机械、半导体、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汽车配件、钢材等。这表明,中国经济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依然难以摆脱对日本关键零部件、优质原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的严重依赖。中国经济越是高速增长,对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越是发展迅速,出口商品中粗加工制成品的比重越下降,精加工制成品的比重越提升,中国经济的这种对外依赖性就越强。日本媒体专栏文章指出,日本对华出口以成品或半成品为主,出口品中过半数(约52%)为协助生产其他产品、服务的“资本品”(Capital Goods)而非“消费品”(Consumer Goods);2011年日本对华出口品中约70%为会直接影响中国制造业正常运营的机械和零部件,替代性相对不高,有些核心部件甚至根本无替代品;中国面向欧美的出口品生产,实际上很大部分需要借助从日本进口的中间产品或部件才能完成。①蔡成平:“清晰认识中日经济相互依赖性”,日本新华侨报网,2012年11月10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研判,日本国内弥漫着以核心技术控制、经济战制衡中国的噪音。
图1 中国对日贸易统计(1972-2011年)单位:亿美元
表12011 年1-12月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类/百万美元)
如表2所示,日本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原料和化工产品,2011年进口额分别为747.5亿美元、306.5亿美元和119.6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5.2%、20.4%和54%,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0.6%、16.7%和6.5%。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日本市场依然占有较大优势,中国的纺织品及其原料、轻工产品在日本进口市场的占有率都在50%以上,这有助于大大降低日本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出口机电产品的竞争力增强,在华日企也分享到了中国外贸出口的巨大红利。这些年随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外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已占据半壁江山,中日贸易中很大一部分由在华日资企业完成,逐渐形成了日资企业主导中日贸易、日本高新技术产品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日本国际协力银行2011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受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及日元持续升值等因素影响,日本制造类企业正在逐步提高海外的生产比重,尤其重视中国和印度市场。日本海外生产的比重现在已达33%,估计到2014年将上升至38%,其中,机电和电子产业类企业在海外的生产比重有望上升至53%。日本通过扩大海外生产来带动国内市场的用意由此表露无遗。②日本广播协会(NHK):“日本制造业加强海外生产比重 拓展中国等国市场”,人民网东京12月5日电。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公布的2012年1-9月日本对中国进口和出口数据比较中可以发现,2012年各月日本对华出口额与2011年同比日益下降,对华进口贸易额同比却稳步上升(见图2)。这一事实解释了长期以来中日关系为什么会政冷经热;更支撑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日本的经济复苏与发展依赖中国庞大的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的出口贸易。中日两国40年经贸往来生成了这样一种企业与市场的行动逻辑,将成为限制日本因钓鱼岛等地区冲突问题对华采取任何经济、军事行动必须考虑的重要掣肘因素。
表22011 年1-12月日本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类/百万美元)
图22012 年1-9月日本对华进出口贸易额同比(亿美元)
二、日本对华高经济依存度及战略调整
中日建交40年来,两国间经济贸易往来对双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在全球体系中影响力的提升,中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开始下降,逐渐落后于中国与美国、欧盟、东盟的贸易。相反,日本由于经济长期停滞,对外贸易的重点却在向中国转移,“中国特需”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2003年日本经济经过长达10年的停滞后复苏,实际增长率为2.6%,这离不开外需的扩大,特别是离不开对华贸易的贡献。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的数据,2002、2003年日本对外出口增加值中对华出口的增加额所占比重分别达到39%和68%,可见日本经济复苏与对华出口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日本国内盛行“活用中国论”、“中国特需论”等观点的原因所在。
中国对日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替代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会使日本消费者生活成本加大,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工资待遇减少的情形下会引起社会底层民众的不满,加大国内稳定和社会管理的成本。日本《每日新闻》以图表形式分析了日本经济景气与中国对日出口、日本对华出口的关联性。它认为,受钓鱼岛事件为象征的抵制日货运动和日中关系恶化的影响,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2012年7-9月比上季减少0.9%;日产汽车销售数量10月减少40.7%、9月减少35%,本年度比上年下降10%。加上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中国对最大贸易伙伴欧盟出口的减少也殃及日本,日本对中国出口截至2012年9月连续4个月低于2011年。出口疲软使日国内生产活动减速,导致奖金和加班费减少、消费恶化的恶性循环。①“GDPマイナス:日中対立 輸出に影毎日新闻”,《每日新闻》,2012年11月12日。
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截至2012年9月的中期财务报告证明了上述判断:将近30%的企业下调了本年度的业绩预测,多家大型电机制造公司称本年度将出现巨额亏损,生产著名日本品牌的电机企业滑坡明显。②中北彻,“日本经济减速原因及对策分析”,NHK World Chinese,November 15,2012.摩根大通的一份研究报告强调,日中钓鱼岛主权争端使第四季度日本出口下降、中国赴日游客人数大跌。与2011、2012年第一季度平均值相比,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赴日游客数量预计将下降70%,日本旅游收入将减少670亿日元(1日元约合0.08元人民币),占日本当季预计出口损失的38%。截至10月4日,日航9至11月往返中国的航班约有1.95万个预订席位遭取消。全日本航空公司截至10月1日往返中国的航班共有约4.3万预订席位遭取消。日中经济关系的恶化对家电、汽车、旅游、航运等日本企业收益影响明显,日本不少经济学家担心日本将出现经济景气倒退。
尽管中日两国对对方和相邻区域的依存度都比较高,中日两国进口对方产品额度占本国进口总量比例大体相当,但从出口的相互依赖性、对相邻区域的进出口依赖来看,日本更甚于中国。首先,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所占份额较大,2009年约占出口总量的13.7%,而中国对日出口只占出口总量的8.1%,2011年日本对中国的进口、出口所占份额分别达到21.5%和19.7%。①“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国际统计年鉴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其次,中日两国对除西亚以外相邻区域的亚洲国家的进出口规模和比例大抵相当,但是,由于历史情结,这些国家或多或少对日本的领土要求比较反感,如果中国的统一战线工作思路对头,可以影响这些国家,甚至可以提供一些替代性出口产品,满足这些国家的需求,扩大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力。第三,能源的对外依赖强度不同。尽管中国这些年能源进口规模较大,进口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2.9%上升到2008年的5.8%,但是中国能源消费对进口的依赖远远低于人们的想象。相反,日本是世界上第三大能源消费国,国内能源消费主要依赖进口,能源进口比重近年来一直维持在80%左右(表3),且主要来源于中东、俄罗斯、中国等地。一旦出现地区冲突导致油路安全问题,对中国不会造结构性冲击,但是会对日本造成更大强度的经济社会安全影响。
表3 中日能源进口占能源消费比重(%)
此外,在新一轮信息化和知识经济革命冲击下,转型中的日本企业对日本所处的夹心层处境表示担心。一些高层研发人员认为,日本企业在DVD和液晶等高科技方面拥有世界领先技术,但是韩国、中国大陆以及台湾企业很快模仿学习,以价格低廉、设计新颖的商业模式直追日本企业。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创新方面仍然难以赶上美国的苹果公司和因特尔等制造厂家。如果日本企业无法转换思路,将很难继续维持以前的高增长。②中北彻,“日本经济减速原因及对策分析”,NHK World Chinese,November 15,2012.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日本对华出口的技术优势将不具有唯一性,而且一旦可以被替代,中日相互依存的不对称局面将更加有利于中国。
随着钓鱼岛事态的不断升级,中国采取中断稀土出口、强化通关限制等经济反制措施,让日本各界认识到日本经济过度依赖中国的严重后果。由于担心在经济上受制于他国带来国家安全上的深层隐患,日本进行产业转移、在中国之外的全球布局行动已经开始。日本政界与产业界正在分阶段、分步骤地将海外产业重心从中国转向东南亚、西亚等地区。据日经中文网等媒体报道,日本对华并购放缓明显,目前在中国的日系企业压缩产能、调整开店计划的动作正在加大。据日本并购顾问公司RECOF的统计显示,2012年7-9月,日本企业针对中国企业的并购(M&A)案仅为5件、并购额为56亿日元,与4-6月相比分别减少了75%、约7成。一些日本便利店、连锁店推迟了原定在华开店计划。加上对华投资成本越来越高,一些日本企业把投资目标转向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巴西等国。2012年11月10日,日本与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5国举行外长级政策对话会议,日本觊觎中亚5国丰富的稀土、石油及铀等天然资源,希望借此强化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培育类似东盟那样的地区组织,改变目前高度依赖中国和相邻区域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日本中央大学战略经营研究科服部健治教授预测,“截至2013年底,日企转向他国的可能性比较低,但2014年将迎来经营大转换,日企在维持在华业务现状的前提下,会大举进入拥有5亿人口的东南亚、12亿人口的印度,以及巴西和俄罗斯等市场”。③蔡成平:“清晰认识中日经济相互依赖性”,日本新华侨报网,2012年11月10日。
可见,在中日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中,日本对中国市场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理论认为,相互依存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影响和制约关系是否对称,取决于行为体对外部的“敏感性”(sensitivity)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认为,相互依存中的敏感性指的是行为体在政策框架内做出反应的程度,即一国变化导致另一国家发生有代价变化的速度多快,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大;①[美国]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页。脆弱性是指行为体因外部事件(尤其是在政策发生变化之后)强加的代价而遭受损失的程度,或者说在一段时间内,行为体为有效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做出调整应付的代价。②[美国]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14页。考虑到钓鱼岛事件在短短几个月内对日本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战略层面调整的影响,中日之间依存关系显然具有不对称性,日本对于依存关系的“敏感性”、“脆弱性”程度均大于中国。但是,这种不对称性并不能自动支撑摧毁对手、保全自己的国际安全命题,中国必须及早防范日本的产业转移和经济反制。
三、中国对日经济依存度评估
中国消费领域的日本产品,具有可替代性。日本政府购岛事件后中国民间大规模抵制日货行动,对此提供了佐证。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对日经济依存的可替代性。
从中日贸易发展的进程来看,如前所述,中日贸易尽管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两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日本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前三位分别是欧盟、美国和东盟;而中欧贸易额达到5672.1亿美元,同比增长18.3%;中美贸易额为4467亿美元,同比增长15.9%。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认为,2020年,如果中美能长期保持稳定的政治信任关系,美国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中美双边贸易总额有望超过美欧贸易总额,中国将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贸易额将达3629亿美元,中日贸易额将为3428.9亿美元。对日出口在中国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5.7%下降到2011年的7.8%,对日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中国外贸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2002年的16.4%下降到2011年的9.4%。加上中国本身的大市场和内需特点,对日经济依存的替代性较强,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度还会进一步下降。但由于两国比较优势不同,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优势相比,日本在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占优势,由此决定的日本处于产业链上游、中国处于较弱地位这种产业链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收支变化总体上以中方逆差居多。随着贸易逆差不断增加,中国的贸易收支日趋失衡。如表4所示,按中方统计,1990年到2011年的21年间,中方有7年为顺差,14年为逆差。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贸易逆差逐年扩大,2011年达到462.9亿美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对日本先进设备、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进口增加较快;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升值,在华日资企业产品销路由返销日本改为出口到其他国家,导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数量减少,贸易逆差增加。因此,通过科技自主研发以发展核心技术及从第三方得到制造业再加工所需核心原材料和零部件,是中国取得对日经济关系主动权的关键。
表4 中日贸易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从投资来看,日本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中日经济关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日本对华投资始于1980年,其后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增长较快,2011年,日本对华投资出现新一轮高潮,实际到位资金63.3亿美元,同比大增55.1%。截至2012年6月底,日本对华投资累计实际到位金额839.7亿美元,在中国外资来源中排名第一,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占有绝对优势,电器设备和运输机械领域比重超过一半,投资逐步向高级化、综合化、多样化、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近年来,出于分散投资风险的考虑,日本企业对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投资有所升温。日本对华实际投资在中国利用外资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日本对华实际使用金额占比1990年为15%,1992年以后均低于10%,2006年为7.3%,2007年仅4.8%。但是,中国依然是当前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最佳选择。近期日本JETRO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投资额达到71.69亿美元,同比增长37%,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12%。1-9月,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日本(56.21亿美元)在对华投资来源中仍排第二位,仅排在香港地区(520.84亿美元)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产业转移政策必然带来日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中国从日本引资将大幅度减少。由于中日贸易中中间产品占比较大,如果制造业投资持续下降,可能会引起双方贸易额的下降,难免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外汇短缺问题已经解决,中国发展的影响要素已经不是外资利用,而是结构调整,即从数量增加转向质量提高、转向重点行业和领域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在核心技术上依然受制于日本,有明显的“软肋”,但这不会在全局和根本上动摇中国发展的根基。多年以来,中日两国企业与市场的行动逻辑却造就了日本经济复苏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市场的局面,这成为日本对华政策必须考虑的重要掣肘因素。钓鱼岛争端升级以来面对中国从民间到政府一系列反制措施,日本回手乏力,暴露并证实了日本经济过度依赖中国的事实,也强化了日本对其在经济上受制于他国带来国家安全隐患的危机感,促使其开始采取行动调整其在中国之外的全球产业布局。
研究证明,许多偶然性事件的积累有可能改变大命运。中日两国互为主要贸易伙伴,一方经济形势或政策的变化会导致对方付出相应代价或者发生相应变化。两国都要充分考虑通过政策运用实现双赢与多赢,扩大共同利益,避免强烈刺激对方进而导致对方搞战略反击。中国应及早研究日本对中日依存关系方面日方相对“敏感”和“脆弱”局面的焦虑,对于日方产业转移、经济反制和战略调整做出积极应对。面对钓鱼岛及其他中日关系中的棘手问题,中国作出政策选择的重要依据是关于中日经济相互依存不具有对称性的判断,这也是中国在全球领域进行大战略谋划的资本。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在中日经贸依存关系中,中国对日依存虽然低于日对中方依存,但不等于中国可以滥用不对称优势。尽管在一时一事中,中国有可能利用不对称优势暂时得利,但从长远看,从大处看,依然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