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2012-07-19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挫折心理体育

钟 晖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

当前的社会发展,不仅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对现行教育形态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教育领域已着力研究和实施了素质教育,高校学生素质和能力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还尚待更大突破,所以,探究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改变传统教育思维显得至关重要。现阶段高校学生多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成长,心智和抗挫折锻炼机会比较缺乏,因此,有必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入挫折教育的内容,以帮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挫折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效应

《心理学词典》对挫折的解释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挫折的产生与个体在活动中遇到的某种障碍有关,它是与人的目的行为有关的一种特殊状态。

挫折教育是针对教育对象采取相应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受教育者在模拟的或现实的挫折情景中锻炼和学习,以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正确而普遍地实施挫折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作用。现阶段在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挫折教育手段的采用还不够普遍,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和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服务高校教育的需要。

“挫折教育”,事实上是对学生在容忍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培养和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侧重学生训练在遭受挫折时,个体能够采用恰当方式去应对挫折情境,指导且帮助学生获得面对挫折情境的正确观念和掌握调适心理过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 体育教学过程中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

2.1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是指人际关系和人为影响因素。人际关系指的是学生与体育教师、同学、家庭等之间的相处关系。紧张的关系会使学生产生冷落、孤立、郁闷的情绪,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挫折感;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难度、强度等流程过于强调而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使学生感到窘迫、畏惧等情绪而产生挫折感。

从高校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产生心理挫折引起原因调查统计表明(见表1),因技术动作掌握困难而发生情绪波动的占66.6%;在学习方面因基础薄弱、感到负担沉重的分别为60.6%和65.6%;学生和老师的人际关系不够协调的占39.3%;因感觉技术动作危险,自身技能欠缺,惧怕场地器材等而表现出情绪紧张和兴趣不高的分别占53.3%、39.6%、39.9%。根据不同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给教师如何调整课堂节奏,控制挫折产生,熟练运用挫折 教育方法提出了要求。

表1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心理挫折抽样调查统计

2.2 主观因素

产生挫折的主观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诸多差异因素。首先是学生体型、体态等差异特征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其次是学生判别、适应、协调、技术和技能等水平差异而缺乏体育能力所反映的心理不适;再有是学生自我评价、行为目标、动态焦虑等人格特征所形成的对参与体育课程的心理不适。

3 体育教学过程中挫折心理的表现

高校学生仍处于发育期,身体和心理活动比较敏感,行为也表现得比较活跃。此阶段的心理具有过度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等四个特点,在情感上活泼、热情,却容易急躁、激动、自尊心强,对他人的评价敏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不适应教师教学方法或体育场地设备,就有可能造成心理负担而回避体育教学。其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如果围绕着考试和测验展开教学过程,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迫使学生产生体育厌学心理。

4 引导学生克服挫折的三种方法

日本教育心理学者大桥正夫指出:人在受挫折的情境下,容易失去理智,产生消极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对课程中的重点、关键点和容易发生错误之处能够全面掌控,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能够帮助其分析产生挫折的内外因素,寻找到解决问题途径与方法,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尽量完全地实现学生受挫心理的逆转。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通过学习、练习和兴趣转移,摆脱和缓解挫折造成的情绪波动,以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4.1 竞争力的培养

体育具有竞争性,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竞争的魅力是吸引学生参加运动和锻炼的重要因素。当学生置身于紧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就会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自觉发生超越自己一般能力的运动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让学生多参加体验团队竞技的活动,培养和提高其摆脱挫折的能力。

4.2 意志力的培养

意志力是指人们自觉地设定自己的目的,且根据所设定目的来掌握、调整自身的行动,排除不同的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品质。意志力的培养是通过接受教育和实际生活逐渐习得和固化来的。学习阶段是培养意志力的主要阶段。体育是锻炼意志的有效手段,体育教学环境相对特殊和艰苦,会不自觉地刺激到学生对未知环境的适应而自觉地去克服意志与品质上的柔弱,从而更有效的承受挫折。

4.3 协调能力的培养

交往是学生在校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学生进入高校后交往活动随之增加,而学校需要人际交流和协作,需要广泛发展与社会的联系,获得多维度的支持和配合。体育是群体性的开放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扩大与他人的交往,加强与他人的协作,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

5 挫折教育的具体实施

挫折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遵循内在规律,由各方人士协同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挫折教育,作为一种被选的教育方式,可以通过试点研究促进实践完善,并积极稳妥地推广实施。在挫折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5.1 针对性原则

挫折教育的实施要针对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适度把握,既要适当设置困难问题和挫折情景以培养学生处理挫折、达到目标的综合能力,又要根据综合情况确定和调整挫折强度和类型。一般说来,实施挫折教育,对于幼儿教育的挫折情景设置应该新奇有趣、贴近生活、难度较低、并侧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塑造和基本生存能力的提高,这其中老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对于青少年的挫折情景设置应该难度适中、侧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对于大学生的挫折情景设置,应该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现实社会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尽量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得到展现。

5.2 系统性原则

实施挫折教育应该设置在系统范围内进行,设置的挫折情景要能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必要时可适当降低挫折强度,增加锻炼机会;要着眼于挫折教育的全过程,从挫折情景设置、规则制定等方面,把教学活动引导到交流的每一个环节;要着眼于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和配合,课堂内外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协调,以取得最佳整体教育效果;要着眼于学生在整个教育阶段的统筹规划。另外,挫折教育还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5.3 安全性原则

挫折教育的情景设置、具体组织实施应该保证安全,尤其是提高生理素质的挫折教育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5.4 操作性原则

挫折教育是让受学生在模拟的或是现实的挫折情景中锻炼和学习,以应对挫折实现目标和提高技能和素质,这必然要求挫折教育具有可操作性,能给学生提供能够操作的环境和设施,提高其生理和心理素质,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6.1 分析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技能会遇到各种障碍,使其实现学习目标过程有所困难,这就是挫折情境。挫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场地器材、人际关系、身体条件、生心理水平等,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是挫折教育的重要内容。

6.2 认清挫折的两重性

人在矛盾过程中发展自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对待挫折具有两重性。一重是意志坚定,知难而进;另一重是意志薄弱,知难而退。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系统的挫折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挫折观念,这也是挫折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

6.3 设置挫折情景要谨慎

挫折经验,是在社会活动过程中自然获得的结果。因此,在设置挫折情境时,要考虑到学生对挫折承受能力的差异性,要特别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主动、热情帮助学生摆脱困境,以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6.4 强调挫折教育并不等于排斥成功体育

实施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克服困难,摆脱挫折,达到成功。但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教法是与成功体育教育目的相背的,必须摒弃。

6.5 多方配合实施挫折教育

实施挫折教育需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家长、学校与社会相互配合,积极营造“磨难励志”的氛围,使学生认识其深刻意义。作为体育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帮助,重视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内得到教育,在课外得到内化和升华。

[1]赵坤明.挫折教育与承受力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8).

[2]欣果实.讨论体育活动中的挫折效应[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6).

[3]李薇.学校体育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9(3).

[4]陈学斌.关于中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思考[J].教育科学,1993(3).

[5]陈明金.中学生厌学心理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5).

[6]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3).

[7]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8]W Somerset Maugham.In middle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J].Teaching Sociology,1997(2).

[9]Edgar M Reilly.Becomes a useful adult with the psychology[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1995(2).

猜你喜欢

挫折心理体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Holism in Education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心理小测试
挫折使我更坚强
心理感受
挫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