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
2012-07-19袁继凯
袁继凯
昆明市经开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云南昆明 650000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被临床作为一种局部痛苦小、镇痛好、操作方便能够使患者保持精神意识清晰、术后不良反应少和术后并发症少的麻醉方式之一,较之传统的周围神经阻滞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效果。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可采取不同部位的神经丛进行局部麻醉,一般包括坐骨神经、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上肢手术臂丛神经、下肢手术股神经阻滞等等方式,且不同神经的麻醉效果临床验证均比较理想[1]。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来收治的35例采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35例采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列为观察组;随机选取2004年1月—2007年1月该院收治的采用传统周围神经组织方式进行麻醉的35例患者,列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在17~52岁之间,平均年龄34.5岁;体重在45~75 kg,平均体重65.5 kg。其中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8例,下肢手术股神经阻滞8例,坐骨神经阻滞10例,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9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在18~54岁之间,平均年龄 34.8岁;体重在 46~73 kg,平均体重 65.0 kg。 其中,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9例,下肢手术股神经阻滞7例,坐骨神经阻滞12例,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7例。观察麻醉阻滞效果。其他方面不纳入统计范围。
1.2 麻醉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方法,具体操作如下:①患者在常规消毒下进行麻醉,建立静脉通道,给药静脉滴注安定5 mg。②麻醉师给患者常规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③麻醉师穿刺操作:取神经刺激器的(+)端连接患者,负极(-)端连接穿刺针的导线,开启刺激器后,根据患者不同的神经阻滞解剖部位采取穿刺,固定初始的电流为1.5 mA,设定的频率为1~2 Hz。④先将穿刺针在阻滞的神经接近时,然后慢慢的调整方向与深度,等到肌群明显收缩时,再把电流调至0.3 mA,判断标准肌群颤动存在时,而且注射器回抽无血,即刻打入准备好的5 mL局麻药物,当看见肌群颤动没有时,再把电流再调整至1.5 mA,在此过程中,如果肌群没有颤动,表明神经定位准确,最后立刻将剩余药物注入。⑤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的药物和浓度确定为15 mL的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闭孔神经阻滞的药物和浓度确定为20 mL的1.5%~2.0%利多卡因[2]。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常规性周围神经阻滞方式麻醉方法。
1.3 评价指标
①分别对两组患者麻醉后的镇痛效果(以镇痛时间为依据)和镇痛良好率进行比较。②对麻醉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方法
该组实验以镇痛时间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的镇痛效果及良好率
经统计显示,在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下肢手术股神经、坐骨神经以及上肢手术臂丛神经几种类型神经麻醉阻滞后的镇痛效果上,观察组较之对照组均明显更佳,在利于患者苏醒的时间范围内,镇痛时间更长,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另外,在麻醉良好率上进行比较,观察组在以上几种类型的神经麻醉中,较之对照组优良率均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的镇痛效果及良好率比较(±s)
表1 两组麻醉的镇痛效果及良好率比较(±s)
麻醉神经类型 组别 例数 镇痛效果(h)良好率(%)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下肢手术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8 9 8 7 1 0 12 9 7 4.5±1.3 3.4±0.7 5.5±1.1 4.2±0.9 4.6±1.5 3.4±1.0 5.5±1.2 4.0±0.8 100.0 78.4 98.5 73.6 99.7 75.1 98.3 72.8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统计,观察组共出现1例并发症患者,占2.9%,表现为穿刺部位出现感染;对照组出现4例神经损伤患者,2例麻药毒性反应患者,占17.1%。观察组并发症更轻,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相比于传统周围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有客观的指标、普通麻醉师均可以操作、最主要的是阻滞效果好,镇痛时间长,并发症少,保证患者手术顺利进行。而传统的周围神经阻滞属于盲目性的、无客观指标、需要反复的定位,阻滞效果差,多数患者会出现并发症[3]。同时,外周神经阻滞麻醉适用的人群更加广泛,对于老年患者,以及合并其他并发疾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的患者,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且整体使用效果均较好,并发症发生几率也同样比较低。
随着经济的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近年来多采取外周神经刺激定位器行神经阻滞,取神经刺激器的(+)端连接患者,负极(-)端连接穿刺针的导线,开启刺激器后,根据患者不同的神经阻滞解剖部位采取穿刺,固定初始的电流为1.5 mA,设定的频率为1~2 Hz。先将穿刺针在阻滞的神经接近时,然后慢慢的调整方向与深度,等到肌群明显收缩时,再把电流调至0.3 mA,判断标准肌群颤动存在时,而且注射器回抽无血,即刻打入准备好的5 mL局麻药物,当看见肌群颤动没有时,再把电流再调整至1.5 mA,在此过程中,如果肌群没有颤动,表明神经定位准确,最后立刻将剩余药物注入。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尽管并发症发生几率很低,但一旦操作方式不当或者手术过程不严格,不能认真执行无菌操作等,还是会发生一定的并发症,相对较易发生的并发症类型主要有神经损伤、麻药毒性反应以及穿刺口感染等。神经损伤的预防应避免推注麻药的速度够快,并避免出现高压力;麻药毒性反应的预防应选用合适的麻醉药物,临床常用的有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应根据患者麻醉神经的类型合理选用,并保证合适的用药剂量。该文患者即根据麻醉神经的类型分别选用了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穿刺口感染的预防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注意使用适量的抗生素防感染[4]。该文仅出现1例穿刺部位感染患者。
该文统计资料显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较之传统的周围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在在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下肢手术股神经、坐骨神经以及上肢手术臂丛神经几种类型神经麻醉阻滞后的镇痛效果上,明显更佳,在利于患者苏醒的时间范围内,镇痛时间更长,更利于手术开展。在麻醉良好率上,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组优良率明显更高。另外,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周围神经阻滞麻醉组出为17.1%。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整体麻醉效果整体明显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一种局部痛苦小、镇痛好、操作方便能够使患者保持精神意识清晰,且术后并发症少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1]黄仰任,邹岚,刘远珠,等.两种不同手术途径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1(19):50,143.
[2]李玉玲.神经刺激仪定位用于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9(14):83-84.
[3]常立华.周围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3):99-100.
[4]马琳,于泳浩.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11):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