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2-07-17

化学教与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导学情境

李 燕

(山东省茌平县教育局中学教研室 山东 茌平 252100)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所形成的模式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所以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想主动地思考、探求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学过程明确要求:“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温家宝总理也指出:“要实行启发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当前,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正在深入开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观念、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问题导学”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着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而展开的,符合这一课程理念。

一、“问题导学”模式的构建

“问题导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创设、探究及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用问题来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和技能,发掘他们的主动性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指向“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内容问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纽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证明,“问题导学”是一种有效的和发展性的教学模式。

二、“问题导学”模式的课堂实施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呢?本人通过教学实践,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通过以上课堂活动,使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问题在不断的发现、解决中得到推进和再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品质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以下对各步骤的实施进行详细地阐述。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在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巩固和对新授课的自主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产生疑问,并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和促进学生的认识、实践活动,还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课程标准[1]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以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这样的故事:某山区一农民让其大儿子到久未开启的地窖里拿地瓜,人还没有下到一半便“扑通”一声栽下去,久喊不应。慌了手脚的该农民又令其小儿子立即下去救人,结果又是如此,兄弟二人的生命就这样葬身于地窖之中。此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1)兄弟二人为什么会葬身于地窖之中,洞中的什么物质在“作案”呢?(2)该物质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进地窖前,怎么样用简易的方法确定进入地窖是否有生命危险?问题情境来源于社会和生活,不但能很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用、非常有意义的,从而持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2.自主探究,分析问题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可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2]。如“在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提出问题后,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很容易地回答第一个问题(由于地瓜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CO2,导致地窖中氧气稀少,CO2浓度过大,人因窒息而死亡),接着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后面的问题。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知识点问题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实验探究CO2的性质:

(1)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取一瓶集满CO2气体的集气瓶,认真观察其颜色及形态、辨别其气味。

(2)同学们能否利用讲台上教师提供的用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呢?怎样设计?预期的现象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给予评价后,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桌面上有一个放有两支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注意较高蜡烛不能超过杯口),用另一个塑料瓶里的二氧化碳向燃着的蜡烛里倾倒,观察现象。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猜测:①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从集气瓶中倒入烧杯中?你有没有见过气体能倒来倒去的?②如果我真的能把二氧化碳倒下去,应该注意什么?③你猜想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两支蜡烛同时熄灭,还是哪支蜡烛先熄灭?④我们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3)我们知道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你能设计怎样的实验验证?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给予充分点评后,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实验:往收集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迅速塞紧瓶塞,振荡,观察所发生的现象。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塑料瓶为什么会变瘪?说明了二氧化碳有怎样的性质?

(4)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溶于水,那么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实验: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入2~3滴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小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教师提出问题,是哪种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呢?

(5)二氧化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学生分组实验:取2 mL的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然后用玻璃管向里吹气,观察现象。教师提出问题:①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是什么气体?②解释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什么?③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有怎样的化学性质?④你见过生活实际中这样的实例吗?教师可提示:学生仔细观察长期盛有石灰水的玻璃瓶,有什么发现?再如,砌墙用的是石灰浆,石灰浆在空气中凝固后会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完成后,教师提出问题:性质决定用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你现有的知识,你能谈谈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

3.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领及学生思考质疑、实验操作,在生生、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知识点、学习方法等。教师要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归纳或小结,指出正确答案,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认识,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本步骤需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如上述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后,应启发学生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总结。

4.反馈迁移,巩固提高

学生通过前面几个环节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但知识的应用就在于迁移提高。通过适当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做出评价并及时给出反馈意见,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再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知识点问题化,再与实验探究完美结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化学教学中类似的教学内容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普遍意义。

三、关于“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创设恰当的情境,准确设置有效的问题是关键。教师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准确设置的问题内容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为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既要讲究艺术又要讲究科学,让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问题情境的有效性[3]。当然,教师教学智慧的高低决定着创设情境作用的深浅。因此,教师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永远是最主要的,也是问题情境有效性的主要前提。为了保证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其功能,在设置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的针对性。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难点设疑。通过一系列问题的作答、感悟,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逐步引入,从而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2)情境的真实性。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是让学生确实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形式上的问题。从真实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比孤立地提出“二氧化碳有怎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3)情境的设计应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设置难度得当的教学情境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还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学生相互间合作。

(4)情境的设置可从联系生活入手,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把学生熟悉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创设情境成功的关键在于紧密联系实际和具有启发性。

2.设置有效的导学问题

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着力点应该是“问题”。有效的导学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设计导学问题才能使之更有效呢?我认为,教师设计的导学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导学问题首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问题必须紧扣教材重点与难点知识,可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步步深入,让学生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2)设置的问题要难度适合,面向多数学生,有一定的深度且具有启发性,触动学生思维,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若问题过难则容易出现冷场,学生望而生畏,过于简单则引不起思维的碰撞,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或者轻视心理。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从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尽力让学生自主解决,让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一种“跳一跳才摘到桃子”的感觉[4]。

(3)众所周知,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了解学生这种心理需求,让问题充满悬念,具有趣味或挑战性,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习的欲望。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生动形象、奇幻变化的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性,从化学实验入手,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学习小组合作以及教师的讲解等途径得出最终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化学课的导学问题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动脑、动手自主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束语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培养思维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上,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它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由“主讲”变为“主导”,学生由“听”变为“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上有效的时间,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抓住学生的疑问有效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地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与其它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结构紧凑,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依赖性较小,易于推广。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荧.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34):29-30

[3] 卢姗姗,毕华林.“海水晒盐”情境分析及其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化学教育,2012,(3):25-30

[4] 张松才.化学课堂中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与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8):23-25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导学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护患情境会话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