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六大科技工程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2012-07-17陈新有
陈新有
德阳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四川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国二重)、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电)、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东汽)、四川川油广汉宏华有限公司(川油宏华)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龙头企业,形成了装备制造、食品、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近年来,我市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大力实施六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力促进了产业实力、科技实力、区域综合实力的跨越提升。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7.4亿元,位列四川省第三,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列全省第二。德阳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
一、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推动力,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强化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一是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升级。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政府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配合,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全市已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与技术为支撑,以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为平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国家创新型直属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省级创新型示范、试点、培育企业30家。二是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支撑产业升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先后启动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二重、东电、东汽等企业集团承担了多个国家“863”、“973”及支撑计划、火炬计划等专项项目。东汽自主研发的2.5MW风电机组、二重1.65M W风电增速机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二重核电大锻件CPR1000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首批自主创新产品”。“聚苯硫醚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多级空气透平试验台”等48项成果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省领先水平。三是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带动产业升级。建成装备电缆产学研创新联盟、皮革化工材料技术创新联盟两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四川大学合作,筹建“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所合作,共建新材料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实现了装备制造业由制造向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复合发展升级,化工行业由资源消耗向循环利用、生态环保升级,食品行业向质量安全、精品名牌方向升级。高端产业集群化,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5%,保持全省前三位,战略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20%。
二、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科技拨款4.8亿元。2011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15902万元,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2.85%。二是加强校(院、所)市科技合作,催生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校市合作成果转化对接机制,积极开展对接活动。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7所院校签订了校市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中国机械科学院、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51个校市科技合作项目,引导企业投入科研项目经费超过4亿元,成果转化实现新增产值140.2亿元、新增利税32.41亿元。2010年、2011年成功举办两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签约“校市合作”项目13个、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22项,签约金额达7.8亿元。三是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搭建技术交易平台。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德阳分中心、四川大学德阳技术转移中心、德阳技术转移中心正抓紧建设。2011年,全市实现技术交易总额1.5亿元;技术交易中心成为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间的合作纽带,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变为产品、形成产业。
三、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引领产业向高端发展,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相融互动、共生共长。一是加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按照“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催生一个新兴产业、以科技人才引领招商引资”的思路,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双百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和培育100名掌握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创新人才,100名掌握先进技术、能引领产业发展的创业人才。今年是实施“双百工程”的第一年,已受理申报73人,符合条件51人,其中引进人才22人,培育人才29人。金路公司引进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裴嵩峰,从事石墨烯研发,筹建中的石墨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龙蟒集团引进华东理工大学工学博士蔡平雄,开发出的硫酸法钛白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和服务环境建设。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对于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将在科研经费资助或创业投资补助、融资贷款担保、科技项目申报、住房、工作场所、社会保险、子女教育、配偶就业、人才评选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工程,为科技创新创业搭建平台。
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以创新创业为主题,政府、企业、金融、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联合,人才、资金、技术聚集,以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新产品及产业培育、人才培训、园区建设为内涵的创新创业载体。一是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广汉市、旌阳区正积极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德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能源装备专业孵化器和新材料产业孵化器,发挥对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孵化功能。三是大力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创业载体。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3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8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8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3个。
五、大力实施科技与金融结合工程,拓宽科技创新创业融资渠道。
加快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为支撑,以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一是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鼓励引导创业投资机构、银行和担保机构等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投融资服务。市财政建立了20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500万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补助资金、200万元的专利专项资金,正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科技保险补贴资金。二是利用银行信贷资金。成立德阳银行高新科技支行,未来5年将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优质企业及项目给予10亿元的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向银行申请专利权质押贷款,促进专利技术、产品的转化应用,指导试点的4项专利权成功质押融资2000万元。三是引入科技风险投资。引导、鼓励风险投资向承担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集中,使风险投资成为激发创新活力的催化剂。参加三届“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推进会”,促成17家企业与20余家风投机构成功对接,签约资金10.24亿元,到位资金7.69亿元。
六、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鸟瞰图
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为契机,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一是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加快推进企业、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3家、省级18家、市级55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3家、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2个。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旌阳区天元开发区成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二是增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大力促进专利转化实施。以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为重点,加大政策和资金的引导扶持,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2011年全市新增专利实施项目243项,新增产值70.05亿元,新增利税8.57亿元,创汇6900万美元,各项指标均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维权援助和执法能力。着力构建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成立知识产权稽查支队,严厉打击各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荣获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双打”先进集体。四是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促进管理能力提升。探索建立政府—中介—企业为一体的知识产权托管平台,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构建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促进专利技术交易和知识产权成果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和扶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吹响了在新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号角,带来了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德阳将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增强可持续创新能力;着力落实和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到2020年,将德阳建成我国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创新体制机制的试验区、宜居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成为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环境优越、创新体系完备、创新能力突出、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