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英:在“城市之下”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2012-07-17

科学中国人 2012年22期
关键词:北京市市政工程年度

本刊记者 宋 洁

从2002年到2012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整整走过了十年。

1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严格的评选标准,不断推陈出新,扎实践行自身使命,与中国科技事业一起探索、一起成长,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执着。

从2002年开始,已有钱学森、袁隆平、杨振宁、孙家栋等200多位杰出人士获奖。在本年度的获奖人物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科教授、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获“终身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获“杰出大学校长奖”。

值得一提的是,为城市建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叶英,成为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之一,与诸多著名院士、成果斐然的科技工作者同享这份荣光……!

“能够用自己毕生所学,为城市建设做出一点贡献,我就知足了。”

叶英,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教授级高工,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兼地下工程建设预报预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级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技术支撑专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岩土工程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

作为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的教授级高工,在他看来,城市建设承担着为城市、为人们创造美好环境的社会责任,建成的作品更是检验一个建设者的不二依据。“同时,作为教师,要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才能务实地指导学生的技术创新和教授理论知识。”

多年来,叶英投身市政工程领域,致力于隧道施工检测、监测、超前地质预报、信息化施工及安全保障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面他提出了“角度偏移、综合参数”的预报理论,对隧道施工安全保障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尽管如此,他却总是把自己当做一位最普通的市政建设者。

如何在“城市之下”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是他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随着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需要穿越大量建筑物、地下管线、各类复杂地层。在此情况下,如何预报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情况,从而选取合理、安全可靠的预加固技术以避免灾害事故的发生是地下工程开挖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对地震反射法位置(距离)偏移技术的大量研究,叶英大胆提出“角度+位置”偏移的空间采集、处理、显示方法与技术,同时研究了利用瞬变电磁法在隧道掌子面进行重叠回线装置扫描,达到对掌子面前方含水体或良导体的探测。此外,他还提出综合参数法,充分利用波速对地质构造的敏感性和电阻率对水的敏感性,提高超前地质预报的可靠性和精度,极大地推动了地下工程探测、预报技术的深层次发展。

毫无疑问,地下工程开挖前方地质预报技术犹如一盏明灯,为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照亮了周围介质。尽管这盏明灯还不像施工技术人员期望的那样明亮,但它毕竟可为工程实施提供大量的地质情况和丰富的介质物性信息,避免了许多重大灾害的发生。事实上,如何利用地震波的角度偏移和位置偏移的联合体系照亮地下空间在当前尚属世界级难题,大量的岩溶超前探测与预报问题亟待解决。通过研究仿生学眼睛的形觉、光觉、色觉、立体觉功能与地下空间探测的对比关系,叶英已经展现了利用地震角度偏移法实现“照亮地下”的理论构想、可实现性及效果。

可以想见,地震波角度偏移法在地下空间探测中将发挥巨大作用。实际应用是理论的价值体现。2009年,由叶英主持完成的北京市区两级政府重大科技需求专项/研发攻关类“城市暗挖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其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制的USEP21型地下工程施工综合参数与空间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属国内外首创,该系统获2010年首都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2007年叶英组织创建了一支专业的科研团队,积极搭建隧道检测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汲取隧道前方地质预报和施工安全保障方面的大量国内外资料,致力于服务北京地区地下工程施工的系列安全保障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及无线技术进行融合,为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促进北京市政建设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交通保障工作中,叶英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及时准确提供科学数据,处理解决突发性难题,贡献突出,分别被评为北京市奥运会、残奥会交通保障工作先进个人、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

国家的需要就是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在汶川抗震救灾期间,叶英一边参加国家减灾委科技部组建的“抗震救灾专家组”的工作;一边坚持研究院的科研工作,针对防震抗震中的关键性、技术性、紧急性的难题,积极献计献策,不分昼夜,随叫随到,还参与编写了《抗震救灾实用知识、技术与产品手册》及《灾后建筑安全诊断与重建实用技术手册》,受到国家科技部的赞扬。

辛勤的工作换来诸多成果和荣誉:参与的“瞬变电磁仪SD-1的研制与软件开发”获1994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金奖;负责的省重点工程(黄河水源太原市城市供水工程呼延水厂)获2005年国家鲁班奖;负责交通部联合攻关项目“雁门关长大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成套技术研究”的子课题“隧道快速掘进施工技术研究”和子课题“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与监控量测技术研究”,这一项目被评为国际先进,获山西省2005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的北京市科委项目“北京地区不良地层隧道注浆综合技术研究”获2009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公路学会2009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市政学会2009年度一等奖、北京市政路桥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度一等奖。主持研制的“USEP21地下工程施工综合参数与空间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获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科委2010年北京市职工技术优秀创新成果、2010年度中国市政工程学会一等奖、2010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政路桥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度一等奖;主持的“隧道施工信息化预警平台”获北京市政路桥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度一等奖、中国市政工程学会2011年度一等奖;主持研制的“TMIGS隧道多元信息预警与安全保障系统”获2010年第五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主持研制的“隧道病害快速调查、评价、修复一体化平台车”获2011年第六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银奖。除此之外,由他负责的“北京地铁隧道健康情况报告”获得北京市交通委2009年度三等奖;参与完成的“科技奥运的成果(市政类)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获得中国市政工程学会2009年度一等奖;参与的“DDSK-1大断面隧道多导坑施工断面扫描组合成型控制系统研究”获2009年度华夏建设三等奖。

多年来,他先后参编著作2部,主编著作2部(《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隧道施工信息化预警》),拥有《地下工程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及其预报方法》、《多通道同步信号采集器》、《加固粉细砂用超细水泥浆液及其制备方法》、《多分量地震波空间接收装置》、《隧道施工与运营多元信息预警与安全保障系统》等专利15项,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和“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2年光荣当选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党代表。

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首都发展战略,叶英的科研事业还在继续,以地下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保障平台体系构建地下工程综合参数与空间超前地质预报平台、地下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响应平台、地下工程抢险加固平台为重点的多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提高北京市政科技发展水平,增强城市运行能力,为市政建设做好技术服务保障,这就是叶英今后的奋斗方向。

猜你喜欢

北京市市政工程年度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年度新锐之星
年度创意之星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市政工程供水管网运行管理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关于加强市政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
谈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