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的关怀 重生的赐予——记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主任医师李为教授
2012-07-17
本刊记者 王 涵
上篇:医者父母心 ——高屈曲度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居患者心,善为
采访中,李为教授的和蔼可亲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尽量用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表述专业的技术。他说来矫形骨科就诊的病人大多是本着改善行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来的,一些病人由于某些特殊的需求,对手术的期望值很高,源于对病人的关怀,并希望医疗技术能进一步提高的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锁定于高屈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这一先进技术。
随着人工假体设计水平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在过去的20年里有着非常好的客观及主观疗效。然而其功能仍不能和正常的膝关节相媲美,尤其是病人术后膝关节的活动度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人术前膝关节的活动度、医生的手术技术、假体的设计以及病人术后的康复锻炼等。目前绝大数膝关节假体只能提供100o~120o的安全活动范围,通常这样的活动范围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上下楼梯以及从椅子上站起来足够用了。然而,有许多活动则需要我们的膝关节有更高的屈曲度,如蹲、跪等姿势,由于不能蹲、跪,有时会使患者的生活很不方便,特别是亚洲国家特殊的人文需要,如宗教活动中的跪拜,由于膝关节屈曲度的不足而影响到宗教活动,会让一些特定的病人产生很大的遗憾。因此李为教授将如何改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膝关节的最大屈曲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如今这也成为当前骨科领域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高屈曲的关节,来满足病人的蹲跪需求?”李为教授这样问自己。当时国内一些医生并没有意识到高屈曲人工膝关节的重要性,而且国内的人工假体在其在生产设计上也与国外的产品也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李为教授联系美国相关公司,结合亚洲患者病情,进行了艰难的高屈曲设计,打破了以往关节垫片点的设计模式,进行面的设计,以减少垫片的磨损。在国内没有大夫敢于尝试的情况下,李为教授最早开始对病人进行了高屈曲度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实践表明病人膝关节的屈曲度有很大改善,屈曲幅度大幅提高。
处百姓下,善施
近几年在病人的需求和文化的影响下,李为教授及其手术团队采用高屈曲度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LPS-Flex,Knee Arthroplasty,简称LF-KA)治疗了多名患者,大多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很多患者不仅身体恢复健康状态,心理状态也乐观、开朗起来,仿佛重获新生,而其整个家庭也变得祥和、欢乐。
在医院查房
李为教授说:“看到病人的双腿在手术后的行动自如,以及洋溢在脸上的喜乐心情,医生有时比患者还高兴。”在工作中他不厌其烦地为患者检查,指导患者正确锻炼。为了充分了解手术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并进行病例调查,他带领治疗团队长期进行大量、细致的随访工作,甚至对于没有经济能力来医院的患者,自己花费到患者家进行随诊和后期治疗。
“要当好医生,首先要敬畏生命,尊重和理解病人。只有病人与医生对疾患认识的共同提高,才能使医生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医生对病人的治疗过程涉及医学、心理、文化、社会等多方面问题,只有将哲学宗教、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的发展。”李为教授这样说。
数年来,为了让更多的骨科医生了解到高屈曲人工全膝关节假体的特点,李为教授不仅在国内最权威的医学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上发表关于高屈曲人工全膝关节手术研究的论文,还奔波于全国各地进行普及宣教,多次、多处讲课并进行相关报道。如今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生产高屈曲假体,临床上众多医院都开始使用此类假体。随着假体造价和成本的降低,很多患者都能承受高屈曲假体的手术费用,更多的患者术后能享受到更为便利的生活,因而除了更好的经济价值外,其社会影响也是及其深远的。
随后李为教授再次强调,病人术后积极的康复锻炼以及对疼痛的控制对于防止术后软组织挛缩和获得更佳的屈曲度至关重要。此外,手术前医生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康复训练方案。
中篇:洁白的病床,亲切的微笑
只有病人才有资格评价一位医者的好坏,只有患者的言论最有说服力。对于李为教授来说,几十年的从医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劳碌,晨昏不分的工作常年伴随着他,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他的医术和医德在业内广为人知,如今他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患者的感谢和问候。患者的健康和肯定也是李为教授不辞劳苦的动力源泉,为此笔者摘录了网络上一些患者的留言——让我们站在平民角度,更能直观地了解李为教授。
“2010年1月6日,是我今生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在这一天我实现了我二十年的梦想,盼来了二十年的等待,这一天正是您不辞辛苦,历时1个小时为我做了左腿的截骨矫形手术,手术很成功!您不仅医术超群,而且平易近人,是患者最喜欢、最值得信赖的好大夫,我要永远的感谢您,感激您……”这是来自一位叫tttyp519网友的评论。
另一位于姓网友则评论说:“由于母亲体质的特殊性,同时做两条腿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李大夫制定了新的手术方案,顺利的完成了两条腿的手术,这令我们家属太满意,太感激了!这不仅避免了母亲二次手术,又节省了钱。术后李大夫每天亲自到病房看母亲的腿恢复到什么程度,还亲自动手做检查,术后恢复的很好,在我们出院之前,李大夫到病房看望我们,并把注意事项一一讲给我们听,让母亲多补充营养,叮嘱我们一定做好术后功能训练。做为患者,能遇到像李为这样的好大夫真是难得,特别是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及病人之所及,想病人之所想的好医生,我们感到无比欣慰!”
与美国医生同台手术
采访中李为教授也真诚地告诉我们,病人的康复是他生活的喜乐源泉。有一位患者早年患有严重的O形腿,由于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治疗。直到有了孙子,因为两腿的严重变形,连带孩子都成了问题,年幼的孙子可以在她的两膝之间钻来钻去,而她一点办法都没有,双腿的畸形和疼痛使得她很是苦恼。闻听李为教授的医术了得后,这名老妇来到积水潭医院骨科进行了双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完美的手术以及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目前已使这名患者的双腿接近正常人。不久前该患者来医院复查时,不仅身体健康了,连精神头都不一样了,她高兴地告诉李为教授,“我像是重活了一遍,现在也不想带孩子了,正要出国旅游呢!”
另一位女患者,因为腿部的畸形,丈夫一直怀有怨艾,手术之后,不仅腿漂亮了,婚姻也幸福起来。
……
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很多,李为教授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压力很大,每周全天候的手术、门诊、查房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要给研究生、实习医生和进修医生讲课,还要进行课题研究等,长年承担着繁重的医疗、科研、教学任务。但是为了清楚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疗后的恢复情况,面对患者的海量来信和咨询,他总是加班加点地去阅读,在认真解答咨询的同时还要安抚患者的心情,从患者的角度考虑,给予他们鼓励和安慰。而对于患者的感谢,李为教授淡淡地说:“对我来说,病人的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我听到他们恢复健康的消息,真是非常快乐!”
谈到人才的培养,李为教授也有一番自己的体会。他首先强调做医生要有爱心,他要求自己的学生首先要关爱、体贴病人,病人是医生成长的基石。在从医的过程中年轻医生要尊敬师长,学习前辈们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能吃亏、吃苦,多锻炼、多学习,踏实、认真地总结手术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和医术水平。在谈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李为教授说,他踏入医门起就得到许多前辈的无私帮助和精心培养,像王澍寰院士、田伟教授等许多专家对自己的指导与帮助,他是终身难忘。看到现在年轻医生所承受的压力,自己很愿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更好地营造团结、积极的团队氛围,以帮助新一代医者健康成长。
下篇:格物致知,上下求索
身为医生的李为教授认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第一位的,而学术上、名誉上的成果和地位对他来说是次要的,为了病人能有一双灵活的腿、脚,李为教授在这条从医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近些年来,除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之外,李为教授在人工踝关节和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手术中也开展了许多研究和临床治疗。
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
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最早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第一代踝关节假体并不理想,其手术有着较高的失败率,导致其可行性一直受到争议。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植入材料学和生物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完善,并受到全膝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鼓舞,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又被重新认识。目前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需施行踝关节融合术的患者另一个可行的选择,该技术在缓解病人踝关节疼痛、改善步态、重建踝关节功能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李为教授近年来已针对四十多例踝关节骨关节炎的病人进行了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并经过随访观察,其疗效甚佳。
李为教授介绍到,在结束了第一、二代人工踝关节假体的尴尬局面后,第三代假体得到很高评价,其中以S.T.A.R.最具代表性。它在考虑踝关节屈伸运动的同时解决了踝关节滑动运动和旋转运动。其非限制性的设计,减少了假体所受的应力,降低了假体的松动率。同时,大大减少了假体之间的磨损,这样有效地提高了人工踝关节手术的成功率。
在李为教授等人的研究中,从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都得出了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其术后病人在疼痛、功能和活动度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研究论文发表在医学权威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上。
不过李为教授也说,尽管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但是由于踝关节结构和假体结构的特殊性,它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相关的并发症。所以在进行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的时候,应根据适应症去选择病人,要严格排除禁忌症。目前,从李为教授等人对病人中期的随访中发现,只要严格根据适应症来选择病人,人工全踝置换术能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可为需行踝关节融合术患者提供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至于如何实现假体长期可靠的固定,避免远期的松动、下沉等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良,但是李为教授说,他相信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已经从实验室和偶然的成功阶段发展到有使用价值并耐用的阶段;并预计不久的将来,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将会像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一样受到人们的欢迎。
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
治疗跖趾关节疾患的手术方法通常包括关节切除成形术、关节融合术以及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关节切除成形术可造成拇趾短缩、肌力减弱,引起推进动力降低,发生转移性跖痛症以及趾间关节鹅颈畸形。关节融合术虽有良好的疗效,但它对手术技术、内固定类型的要求极高,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并且导致邻近关节应力增加并发疼痛,穿鞋类型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患者接受此手术相当困难。而日渐成熟的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在缓解病人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步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李为教授进行的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中,患者的拇外翻角可以从术前平均40.5°减少到术后16.5°,跖趾关节活动度从术前平均35.5°增加到术后平均44.5°。患者在足的外形(足趾的长度及力线)、步态(推进动力)以及关节功能(稳定性和活动度)方面明显改善,其研究论文也发表在骨科权威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上。但同时李为教授也提醒到,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不适于从事跑步,竞走,网球等运动,同时不宜穿后跟高度>5cm的高跟鞋。
最后,针对骨科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的情况,李为教授说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多检查,他建议大家要多参加保健和医疗的科普活动,尽量多掌握一些日常保健、就诊、医疗程序等科普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游泳、骑单车等都是很好的锻炼方式。
采访接近尾声,从李为教授朴实的言语里,我们看到了一名医者实实在在为患者的大善,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医术或许只能局限在一方领域,但像李为教授这种大医精诚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竭力学习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