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胰岛素,坚持还是放弃?
2012-07-14王翠霞
注射胰岛素总有很多障碍,很多糖友因此就放弃了胰岛素,或者干脆拒绝使用胰岛素。事实上,注射胰岛素过程中碰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面对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解决办法,一定不要千篇一律的选择放弃。
注射过程规范就可以避免的问题
皮肤感染。感染常常是由于皮肤不卫生引起,注意皮肤卫生和注射过程的无菌操作可以避免发生皮肤感染。面对感染,不要过于紧张,如果出现感染,更换输注部位,同时看看自己的操作手法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没有问题,那就应该更加小心仔细地给输注部位消毒,而且可以在该部位事先涂上抗生素药膏。对于使用胰岛素泵的糖友来说,感染也是可以预防的,最重要的是正确的操作以及对皮肤的消毒准备工作。严格遵守输注部位的无菌操作,这对于预防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胰岛素漏。偶尔有部分糖友在拔针时,有少许胰岛素会顺着针眼流出,这样会引起胰岛素注射剂量的不准确。防止胰岛素漏发生的办法是规范的注射过程。有效防止胰岛素漏的方法是注射时捏起皮赘,45°角度进针,推注射器时速度略微放慢,注射后迅速用棉球压住注射针眼。针头被堵常常发生在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时,重复使用注射器时更容易出现针头被堵,此时就需要更换针头了。
改变注射方式可以解决的问题
疼痛。胰岛素注射引起疼痛,是每个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的糖友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许多糖友为什么拒绝胰岛素,不配合临床治疗的主要原因。在前面注射技巧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如何减轻注射痛苦的方法。另外,如果在某次注射时,疼痛异常明显,常常是因为进针部位碰到了某根皮下神经,此时如疼痛尚能忍受,可迅速注射完毕拔针。如果疼痛无法忍受,可更换注射部位再注射。
注射后引起皮肤青肿。某些糖友朋友在注射胰岛素后发现,注射部位局部皮肤会出现瘀青。其实这不止会在胰岛素注射后出现,其他药物注射也可能出现这一现象。原来,注射后局部瘀青并不是由药物或胰岛素引起的,而是与注射时导致的毛细血管损伤有关,一般这种瘀青很快就能被吸收,不需要特殊处理。为了防止局部瘀青,可以在注射后立即按压注射部位几秒钟。
脂肪垫。脂肪垫的形成,是由于长期在相同部位注射,胰岛素刺激皮下脂肪增生而形成的。这种脂肪垫的存在,会影响局部胰岛素的吸收。脂肪垫的形成是可以避免的,而且防范措施非常简单——只需要糖友有规律地更换注射部位即可。
低血糖。低血糖的确可怕,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有可能在毫无前兆的情况下直接导致糖友昏迷。不过2型糖友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可能性较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糖友不需要掌握如何预防及应付低血糖的发生,有备方能无患。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友出现低血糖是很常见的,尤其在餐前和夜间,但2型糖友胰岛素治疗导致的低血糖常比较轻,危害性较小,多数通过两餐间或睡前加餐可预防或避免。
脂肪萎缩。脂肪萎缩临床上较为少见,可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两种,注射胰岛素导致的脂肪萎缩属于后者。糖友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可出现皮下脂肪萎缩,形成不易察觉的小凹陷,这种情况的真正成因还不十分清楚,但研究发现,使用高纯度的人胰岛素制剂,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可有效预防皮下脂肪萎缩。
克服心理障碍可以解决的问题
还是疼痛。从未注射过胰岛素的糖友,可能一想到那明晃晃的针头,就开始紧张、腿肚子发软了。注射胰岛素会产生疼痛感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如果询问一百个注射过胰岛素的糖友,恐怕有九十九个都会告诉您:注射胰岛素的疼痛感非常轻微!由于胰岛素针比其他注射针细小得多,因此一般在正常情况下,其疼痛感也比其他药物注射或疫苗接种轻微得多。
担心上瘾。首先,胰岛素不是“毒麻药品”,它与“海洛因”,“吗啡”,“度冷丁”本质上是不同的。当人体自身所产生的胰岛素在口服药物的作用下已无法满足自身需要时,这时往往就需要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但这是需要,而不能说“上瘾”了,就如同我们饿了需要食物,呼吸需要空气一样。而且,某些情况下并不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例如,当糖友处于暂时性的肝肾功能异常时,某些降糖的口服药无法很好分解,所以这个时候糖友要打胰岛素,而肝肾功能恢复后,可再换用口服药物。另外,目前有一种较新的观点认为: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友,采用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得已经“筋疲力尽”的胰岛细胞得到“休整”,同时血糖的控制可以减轻高血糖对胰岛细胞的“糖毒性”,使胰岛细胞恢复其功能,可以正常工作。
体重增加。不少2型糖友连续使用胰岛素一段时间后,随着血糖得到控制,同时发现自己的体重常有所增加,多数糖友常把责任全部推到胰岛素头上,甚至因此而停用胰岛素。对此,我们应该具有清醒的认识。在应用胰岛素使血糖获得控制后,尿中随之流失的葡萄糖减少了,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热量损耗,导致一定程度的体重增加是可以理解的。但体重增加并不全是胰岛素本身惹的祸,假如糖友在应用胰岛素的基础上,合理控制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使热量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糖友体重还会增加吗?
该考虑更换或者放弃胰岛素的情况
胰岛素过敏。胰岛素引起过敏反应者并不多见,这种反应与胰岛素制剂中的杂质蛋白、糖友个体差异以及免疫功能强弱有较大关系,症状大致上分为局部和全身两方面:局部过敏反应一般在注射后2~12小时发生,为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的红肿、瘙痒、水疱、硬结等,一般持续2小时后逐渐消退。为了预防出现局部过敏反应,应注意经常变换注射部位,注射胰岛素时进针稍深一点,达到皮下组织。全身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面部和口腔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重者可发生休克,一般发生在停用胰岛素数月后又恢复使用胰岛素的糖友,对这类糖友可采用脱敏疗法。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就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很多,包括遗传性因素或称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受体后的基因突变、许多环境因素也参与或导致胰岛素抵抗。
发生胰岛素抵抗时,有以下解决办法:①更换胰岛素剂型。换用高纯度胰岛素或人胰岛素。②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大多数有较高胰岛素抵抗水平的糖友疗效较好。但如果应用后,胰岛素抵抗未得以控制,则须停用。③加服降糖药,磺脲类以及双胍类药物均可选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用基因工程合成人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可改善2型糖友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④用动物胰岛素治疗,可能会诱导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加。此时只要更换人胰岛素就可以恢复胰岛素的作用。
必须用胰岛素的人
经常会有糖友问:“我必须用胰岛素吗?”必须使用胰岛素的理由有些是它可以救命,而有些则是因为它能够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延长糖友的生命并改善生活质量。
1型糖尿病以前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该型糖友的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被完全破坏,彻底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如果不通过注射的办法向体内补充胰岛素,该型的糖友体内就会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进而发展至昏迷和死亡。因此,对于1型糖友而言,必须使用胰岛素。
2型糖尿病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体内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二是对胰岛素不敏感而使胰岛素相对缺乏。由于体内尚能分泌胰岛素,多数2型糖友不必使用胰岛素。但是,对2型糖友的长期观察发现,很多糖友大约在患病8~10年左右就不能仅靠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了。
“多病”的糖友,必须使用胰岛素,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其他疾病或者状况可能引起致命性的代谢紊乱,比如需要做大手术、遭受严重创伤、伴有严重感染的糖友,可能会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的高渗昏迷,而危及生命。二是其他疾病会引起口服降糖药蓄积中毒,比如肝肾功能不全或者严重缺氧(比如心功能衰竭)的糖友,因为口服降糖药在体内代谢不畅,可使药物蓄积,副作用加重。
虽然口服降糖药物可以控制糖尿病孕妇的高血糖,但降糖药会对胎儿的正常发育产生影响,甚至导致胎儿畸形。而胰岛素是生物体内自然的激素,它的安全性是可靠的。因此,糖尿病孕妇的血糖高到依靠饮食和运动不能控制的时侯,就必须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以确保母婴都安全。
胰岛素停用的标准
胰岛素并非是用上就不能停的,很多情况下,糖友是可以和胰岛素说再见的。不过这需要慎重监测各项指标,只有在符合停用胰岛素的条件时,才能停用。
1.部分口服降糖药物失效的糖友,以及初发的2型糖友,经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后解除了高糖毒性,胰岛B细胞功能获得明显改善,血糖水平达标,每日胰岛素用量<30U,空腹C肽>0.4nmol/L,餐后C肽>0.8~1.0nmol/L。
2.一般状态良好,无严重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
3.经胰岛素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检查,排除1型糖尿病(包括成人型和青少年型)。
4.对于感染、妊娠、手术等原因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友,当应激因素消除后,应逐渐停用胰岛素,改为口服药物治疗。
如何停用胰岛素
1.如原来应用的胰岛素剂量偏大,开始时可将胰岛素的剂量减半,同时加用磺脲类药物,但初始剂量不宜太大,以后可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直至停用,并逐渐增加磺脲类药物的剂量。如血糖、尿糖仍控制不佳,则考虑加服双胍类药物。如餐后血糖水平较高,可改用或加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2.如原来应用的胰岛素剂量不大,每日总量不超过20U,一开始即可全部停用胰岛素,完全改用口服降糖药物替代治疗。超重及肥胖的糖友,首选双胍类药物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消瘦或体重正常的糖友可首选胰岛素促泌剂。单用一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时,可采用联合治疗(双胍类、磺脲类),药物剂量应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进行调整。
3.需要说明的是,当胰岛素每日用量超过40U时,一般不主张单独换用磺脲类药物治疗,因为磺脲类药物最大允许剂量的降糖效果,大约与30~40U胰岛素相当。停用胰岛素西方专家建议将每日胰岛素总剂量减少10%~15%,同时严密监测血糖水平,确保血糖控制情况没有恶化。
4.如果血糖水平有所升高,则恢复原始剂量;如血糖水平未见升高,可继续减少胰岛素用量,每1~2周减少10%~15%。
5.当每日胰岛素用量减低至0.3~0.4U/kg时,可尝试停用胰岛素,以磺脲类药物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取而代之。
6.如果血糖水平接近正常,每日胰岛素用量较低、仅需0.25~0.3U/kg时,通常可以单用磺脲类药物作为替代治疗,尽管可能需要相对较高的剂量。磺脲类药物起效较快,胰岛素可以即刻停用。如果血糖水平较高,或者每日所需胰岛素剂量为0.3~0.4U/kg,通常可采用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需要3~6周完全起效,因此在这一期间应继续使用胰岛素,且通常剂量减半。一般不可突然停用。
正确的注射方法
1.先备饭菜再注射。糖友一般应在餐前30分钟注射胰岛素,而且要保证30分钟后可以进食。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准备好饭菜之后,再打胰岛素,这样可以避免某些危险情况的发生。另外,糖友身边要准备一些巧克力、饼干之类的食物,防止发生低血糖。
2.各部位轮换注射。糖友可以选择双臂三角肌下缘、腹壁两侧、大腿前侧和外侧等部位有计划地轮流注射胰岛素,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注射造成的损伤。一旦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红肿等现象,要停止在此部位注射。
3.正确消毒和及时更换针头。正确消毒和及时更换针头都是为了避免感染。使用胰岛素笔的糖友,要应用碘酒、酒精消毒注射部位,消毒液也可用安尔碘等,对于有碘过敏史的糖友,可以直接用酒精消毒,消毒范围是注射部位周围5~10厘米。还要注意及时更换针头。
4.掌握注射技巧。对于过于消瘦的糖友,注射时,除了绷紧皮肤外,可以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注射角度应适当减小。在腹壁等部位注射时,由于皮下脂肪较厚,同样可以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但注射角度要大一些(甚至可达90°),以确保将药液注射到皮下。
5.用胰岛素笔的糖友。在注射前要先确定笔中是否还有足够的药液,然后上下左右摇一下胰岛素笔,使药液均匀,避免沉淀。注射时调整好剂量。注射完毕后,不要立即拔针,应停留5~9秒,然后拔针,确保胰岛素注射剂量准确。
6.监测血糖。除了要学会正确注射胰岛素,糖友还要定时监测血糖,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定期咨询医生。只要糖友积极地面对生活,健康就永远在糖友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