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我们的未来——糖尿病教育与预防
2012-07-14秦筠,林楠,王翠霞
糖尿病,这个所谓的“世界性话题”、“全球性话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的疾病”……有一天我们走上街头,或者进入丝毫无关糖尿病的一些网络论坛,发现在许多人眼里,却也许还并不是这样!
“如果不是怀孕,我对‘糖尿病’这个疾病也就仅限于听过这个名字,至于这是个什么病,完全一头雾水。一开始我甚至连产检时候的‘唐筛’和‘糖筛’都是分不清楚的。”一位怀孕六个月的孕妇
“我舅舅就是糖尿病人,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严重的病,和血糖密切相关,会影响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在此之前我还以为这是一种类似于痔疮一样难以启齿的疾病。”一个林业专业的大学生
“糖尿病,会传染吧……不能吃糖了,还会很嗜睡。”
一个年轻小白领
下面是一些网友对糖尿病的解释:
“这个病挺可怕的吧,听说得了的人活得就不会太长了,慢慢的它还会引起尿毒症什么的,总之比较可怕!”
“糖尿病,顾名思义是因为尿里有糖嘛。怪怪的,现在真是什么病都有。”
“糖尿病预防最关键,得了糖尿病更要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听从专家的讲解,注意科学饮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得了也无大碍,但是一辈子也好不了。”
家庭医生在线近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43%普通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知识均不了解——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成为迫在眉睫的公共卫生重任。此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参与调查的糖尿病患者50%不知道自身血糖控制目标,75%没有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糖友对自身健康管理的“无知”令人心惊。我们知道,许多内分泌的专家们都很热心于科普宣教工作,但是社会对此的认知度依然不尽理想,这也是许多专家学者痛心与焦虑的所在。
2012年11月14日,第6届联合国糖尿病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钱荣立在会上指出,“糖尿病的防治,关键还在于防。”“如何防,出路在于宣传教育”。然而我国糖尿病教育尚不能满足需求。仅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得到积极治疗,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70%以上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呼吁,“进一步加强糖尿病教育工作的深度和普及面,已刻不容缓!”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口号是“保护我们的未来”,儿童糖尿病的话题似乎更为突显。北京市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母义明认为,想让儿童2型糖尿病不再“异军突起”,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预防。
母义明说:“糖尿病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而且这种高危的人群都是由青少年开始,然后青年、中年,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因此目前,如果我们想控制糖尿病,必须从预防做起。”
截止到去年,我国已经有9200万患者每天都要注射胰岛素、每天都要控制饮食,甚至有人正在忍受糖尿病后期所带来的截肢痛苦,饱受糖尿病的折磨。
“要想止住不断攀高的发病率,就必须建立合理科学的生活习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方式更科学、更合理……”
北京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内科主任巩纯秀教授指出:“儿童糖尿病的治疗策略,是必须将其整个家庭作为生活方式干预和教育的对象。”重点还是在教育和生活方式的干预。
纪立农表示:“只有能够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这种慢性疾病才能得到长期良好的控制。”
11月14日,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办的“共同关注——让我们一起改变糖尿病”2012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
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毛群安表示,“糖尿病现状严重危害着我国居民的健康,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给社会、家庭、个人也带来了沉重负担。”“然而,我国公众普遍缺乏预防控制糖尿病的意识、知识和技能,特别是糖尿病患者,他们对糖尿病的危害、治疗、并发症等认知水平低,接受治疗的依从性不足,而且存在大量误区。”
“糖尿病的发生和流行,与遗传、环境和个人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预防控制糖尿病不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职责,也是公众个人、家庭、媒体和社会各系统的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面对糖尿病的挑战。”
卫生部疾病预防和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说:“慢性病在我国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卫生部将全面推进全国慢病防治示范区建设工作和慢病防治规划的实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预防控制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发和流行。”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4日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发表致辞,他指出,“由于人口老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全球化等综合因素,这一疾病正变得更加普遍。”去年9月,联合国大会确认糖尿病和其他非传性疾病为全球卫生和发展方面的挑战,并致力于加强其预防和控制。潘基文说,“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对糖尿病威胁的认识而大幅度推进这个目标(2025年将慢性疾病造成的过早死亡人数减少25%)。体育锻炼和健康的饮食是有效的补救措施,应得到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加强初级保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
潘基文表示,“糖尿病是一个发展问题。糖尿病也给国家卫生系统造成压力,恐将扭转中低收入国家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要保护我们的未来,必须加强糖尿病的预防与教育!
>> 别让糖尿病有可乘之机
同汽车需要加油一样,人体的生命活动也需要能量。而这种能量的来源就是葡萄糖。米、面、水果、点心等碳水化合物摄入人体后,经胃肠道消化分解生成的葡萄糖,被吸收入血后,在胰腺分泌的激素“胰岛素”的帮助下,进入到肌肉细胞及各种组织,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能量。没有胰岛素的帮助,葡萄糖就无法被利用、会潴留于血中,导致血糖升高。目前尚且没有治愈糖尿病的有效方法,所以从源头出发,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原因复杂的慢性病,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一般来说,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由以下几种人组成:
1.空腹血糖异常(空腹血糖在5.6~7mmol/L之间)或葡萄糖耐量减低者(糖耐量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一方、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病史的,这些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一般没有家族史的人要高出2倍以上;
3.体型肥胖者,尤其那些“大肚子细腿”的人,不仅易患糖尿病,而且常常同时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
4.已经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早发冠心病者;
5.以往怀孕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儿(体重4公斤以上)的女性;
6.出生时体重低或婴儿期体重比一般小孩轻的人;
7.年龄≥45岁者,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自45岁后明显上升,至60岁达高峰。
8.吸烟、体力活动少、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
9.长期使用一些影响糖代谢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积极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先天造就的遗传因素已无法改变,因此,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防治策略,主要是要针对后天所处的环境因素,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早期筛查并合理治疗。
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主要包括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锻炼、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饮食管理是防治的基础,要做到合理饮食,保持粗杂粮、细粮以及荤素的合理搭配,多食蔬菜,少吃高热量的食物以及零食,避免高脂肪饮食,杜绝可乐、糖水等“甜蜜杀手”。同时,饮食以清淡为宜(每日食盐不超过6克),并积极戒烟限酒。此外,除了“管好嘴”,还要“迈开腿”。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常保持适量的运动,成人一般为每日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利于消耗多余的热量、调整血脂紊乱、降低血压、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运动还可放松紧张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个好的心态对预防糖尿病有积极作用,一次巨大的打击有时足以诱发糖尿病。因此,一定要以健康为中心,生活上潇洒一点、小事糊涂一点,掌握心理调节的技巧,时刻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必要的药物干预 对于已经检查出了的早期糖尿病,在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够理想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药物干预(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等)。相当部分的早期糖友通过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或进行不同程度的药物治疗即可转为正常。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为急于求成而放弃正规治疗,或听信虚假广告采用“偏方”治疗而耽误病情。
积极治疗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其他代谢疾病目前研究已证实,糖尿病与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是血压正常者的2.5倍。因此,对上述疾病的积极干预,强化达标,对糖尿病的防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定期监测血糖 由于早期糖尿病没有明显症状,而糖尿病人被发现时可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所以,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关键的一点是:应当定期(最好每半年一次)检查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空腹血糖在5.6mmol/L以上,还应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这是因为糖尿病早期往往首先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可能正常,仅检测空腹血糖可能会使一半的糖尿病人被漏诊。
这些误区你有吗?
误区一:糖尿病产生的症状有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出现了这些症状之后,再去医院检查。
正确认识:对于绝大多数糖友来说,等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才去医院检查,其实已经晚了。因为,2型糖友到晚期,“三多一少”症状才比较明显。
误区二:糖尿病是中老年疾病,自己还很年轻,不用担心自己会得糖尿病,也用不着去定期检查血糖。
正确认识:糖尿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孩子和年轻人也可能得糖尿病。所以,40岁以上体重偏胖的人,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的人,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妇女,缺乏体力活动的人,生活压力非常大的人,都需要有预防糖尿病的意识,并定期检查血糖。
误区三:单位每年体检时都会查血糖的,检查结果正常应该就没有问题了,不用再特意去做糖尿病筛查了。
正确认识:很多2型糖友在早期时,空腹血糖往往是正常的,只有饭后血糖偏高。而普通的体检查的都是空腹血糖,如果仅仅看这个指标就判断自己没病,往往容易漏诊。所以,想检查自己是不是患有糖尿病时,应该去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或找糖尿病专科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检查。
误区四:吃糖太多会引发糖尿病,自己平时不怎么吃糖,就不用担心会得糖尿病了。
正确认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因素,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因此,不可将糖尿病与吃糖太多简单地画等号。
误区五:“是药三分毒”,吃保健品肯定比吃药更保险些,而且那些保健的效果还不错,吃了以后,血糖真的降下来了,就不用吃药了。
正确认识:真正能够治疗糖尿病的是药品,而不是保健品。有不少号称能够降糖的保健品,其实是在里面添加了西药的降糖成分。这种药物价格便宜且降糖效果很好,但是会对糖友产生很多长期性的危害。
温馨提示
千万别再认为糖尿病是老年病,孩子同样有患糖尿病的风险,同样需要预防糖尿病。并且,预防糖尿病最好从小做起,这样才能为以后拥有健康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也可以说是父母的未来,从现在起,请用对疾病正确的认识,保护好我们的未来!
>> 把并发症拒之门外
很多人发现糖尿病后,错误地认为哪天糖尿病可以治愈。其实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的慢性病,不可以治愈,但是只要血糖控制好,不出现并发症,糖友的生活一样美好。因此发现糖尿病后,重要的是预防并发症,保护我们的未来。
糖尿病并发症遍布在糖友的全身上下,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之——酮症酸中毒
引起酮症酸中毒的诱因主要有:1型糖尿病初发时可以酮症酸中毒的方式发病;停用或者少用胰岛素;其他应激等等。正在上大学的小陈,两年前因为晕倒被送进了医院,结果查出了1型糖尿病,他正是因为酮症酸中毒发现了糖尿病。如何预防酮症酸中毒呢?
1.不要擅自停用胰岛素。
2.当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检测血糖和尿酮,如果血糖连续两次超过240毫克/分升时或尿酮阳性,去找医生。
3.增加液体摄入量,多喝一些无糖、无咖啡因的流质,如清水等。
4.如果持续呕吐或腹泻,不能喝流质的时候,立刻去找医生。
急性并发症之——高血糖高渗
糖尿病“高渗”的典型症状为:昏迷前常有短时间的高血糖症状,如口渴、无力、嗜睡、头痛、反应迟钝,进而出现脑功能障碍,如失语、偏瘫、昏迷。部分糖友的表现不典型,如心率快、呼吸急促、血压低、四肢冰冷等酷似休克的征象。有的是高热、意识障碍等感染征象等。
防病重于治病,对“高渗”这样的重症更是如此。要预防“高渗”,建议糖友们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补水。糖友每天至少应喝2升水,切记不能用果汁或含糖饮料代替水。
2.慎重用药。尽量不用激素和大剂量利尿药。患者每次看病时都要告诉医生:“我有糖尿病,用药请慎重。”
3.勤测血糖。糖友感觉不适时,不妨先测一次血糖。如果发现血糖明显升高,有“高渗”倾向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切不可在家等待。
急性并发症之——乳酸性酸中毒
乳酸是糖酵解的中间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乳酸约50%~60%在肝脏内转化为糖元储存,约30%~35%被肾利用。当血乳酸增高大于2mmol/L,血pH小于7.35时,又无其他酸中毒原因,可诊断为乳酸性酸中毒。
1.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病情,长期维持体内各种代谢平衡,是预防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乳酸性酸中毒的关键措施。
2.凡有肝、肾功能不全者,最好不用双胍类药物。
3.遇有休克、缺氧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发生酸中毒时,应警惕本病的可能性。
4.尽量不用果糖、山梨醇,采用葡萄糖,以免诱发本病。
5.尽可能避免用乙醇、甲醇、木糖醇、水杨酸盐、异烟饼等药物,慎用心得安,因可诱发本症。
急性并发症之——低血糖昏迷
低血糖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晕厥,甚至抽搐、昏迷、死亡,故要重视预防。
1.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应定时按量注射、服用;
2.准时就餐,若不能按时进餐,应在进餐时间吃点水果、果汁或饼干等;
3.运动时不宜空腹,血糖<5.6mmol/L时要吃点心。运动量自定;
4.随身携带小食品和糖尿病介绍卡;
5.少量饮酒注意勿空腹时饮;
6.遵从糖尿病医生指导,接受教育合理治疗,防止发生与复发。
糖友还有可能出现的急性并发症有苏木杰反应、黎明现象、糖尿病性感染等,只要糖友们平时多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防急性并发症于未然。
慢性并发症
糖友们容易得的慢性并发症有三种,第一种是大血管并发症,指高血压、脑血管、心血管和其他大血管,特别是下肢血管的病变。第二种是微血管病变,包括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第三种是神经病变,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以及司理内脏、血管和内分泌功能的自助神经病变等等。
脑血管病变
我们都知道,脑血管病不是糖尿病所特有的,但是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是引起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让糖友远离脑血管病变,一定要积极预防。
1.好好控制血糖,控制糖尿病病情,以延缓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2.有效地降低血压,调整血脂,血压高和血脂不正常是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的诱因之一。
3.服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溶栓药物,降低血液粘稠度。
4.积极运动,定期去医院检查。
心脏病变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比较复杂,非糖尿病者也可能患上心血管疾病,但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性冠心病和非糖尿病者的冠心病十分相似,但也有其临床特点,主要特点是发病率高,不典型症状常见,包括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直立性低血压等。
1.应积极治疗糖尿病这一原发病,严格控制血糖,纠正糖代谢紊乱。
2.要积极控制并存的其他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肥胖等。为了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除了积极控制血糖以外,还需降血压、调血脂(即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血粘、减肥。
3.针对心血管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例如,对于心肌缺血,可采用扩张冠状动脉(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等)、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并发心力衰竭者,可给予强心、利尿及扩血管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干预也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低盐低脂饮食,控制热量摄入,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生活规律,心理平衡,戒烟限酒等。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严重影响着糖友的身体健康,因此要懂得早预防,早干预。
1.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此外,糖尿病患者若要预防糖尿病足,还应将自己的血压、血脂水平降至正常,并要进行改善血液黏稠度的治疗,这样才能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最大限度地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2.合理地安排膳食。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进食量,少吃油炸食品和甜食,要把食盐的摄入量控制在每天5克以内。
3.定期检查双脚。糖尿病患者在每天晚上临睡前,应仔细地检查双脚,看看双脚的皮肤是否出现了红肿、破溃等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进行处理。
4.每天用温水泡脚。糖友应坚持在每天晚上临睡前用温水泡脚,以促进双脚的血液循环,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糖友泡完脚后,可在双脚上涂抹护肤油,以增加脚部皮肤的弹性和湿润度,防止脚部皮肤因干燥而发生破溃。
5.正确地选择鞋袜。糖友应尽量避免穿小鞋、硬底鞋、高跟鞋,并要使鞋内保持干燥,以免足部受到压迫、磨损或患上脚气而发生破溃,同时,应选择穿棉质、袜口松弛的袜子,以减少袜子对脚部的磨损,避免使脚踝关节受到紧勒,影响双脚的血液循环。
6.正确地修剪趾甲。糖友应将趾甲的边缘修剪得光滑、平直,但不要将趾甲剪得太短,以免引起局部感染。若是糖友的脚上若长了鸡眼、茧子,千万不要自己处理,一定要去医院找医生处理。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人员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人最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因此,早期预防十分重要。
1.控制高血糖。一旦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即应该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可使其得到部分逆转。即使对临床期或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仍很重要。
2.治疗高血压。高血压是加速糖尿病肾病病情进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大量的临床观察已证实,严格控制高血压能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程。
3.限制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观察到高蛋白饮食能增加肾小球的灌注和压力,加重肾血流方面改变;低蛋白饮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损伤的速度。
4.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已有程度不等的损害,其储备能力已下降,此时如果不小心使用了肾毒性药物,无疑是雪上加霜,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肾功能损害加重。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应用某些药物时,一定要详看药物说明书或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所以预防眼病对糖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定期检查视力。发现糖尿病后,更应该定期到眼科医生那里去检查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晶状体,扩大瞳孔检查视网膜,以便早日发现病变,争取早期治疗,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饮食需严格控制,特别是老年人应少吃甜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加强体育活动,定期体格检查。
如果已患有糖尿病性白内障且已严重影响视力,可手术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植入人工晶状体,只要眼底视网膜功能尚健全,术后可获得较满意的视力。
早期发现视网膜有糖尿病性病变,可用激光凝固治疗,封闭视网膜新生血管和微血管瘤,以改善视网膜缺氧,防止反复出血,防止视力进一步减退。如玻璃体内有大量积血或增殖性病变形成,为防止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此时只能采用玻璃体切除术,但预后难以估计。
神经病变
糖尿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很大,而且全身各处的神经组织都可能受到糖尿病的损害,按其所在部位和功能,可将糖尿病神经病变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两大类。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很高,所以防治神经病变最重要的还是预防。
1.控制好糖尿病。可以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
2.使用剂量较大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C和维生素E。
3.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血管活性物质。有的专家认为神经干上的微血管病变是引起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理基础之一。
4.对症治疗。以尽量减轻糖尿病神经病变带给糖友的痛苦。值得糖友注意的是,吸烟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影响很大,因此糖友们尽量不要吸烟。
口腔病变
糖友可以见到各种的口腔病变,如口腔黏膜病变、牙周炎等等。预防口腔病变可以采用三级预防的办法。
一级预防:是指以促进口腔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措施。例如:主动接受口腔保健指导,树立口腔卫生意识;正确使用刷牙方法,提倡使用牙线等清洁保持工具;定期到医院口腔科检查口腔健康状况;定期洁牙;纠正不良习惯(吸烟,咬唇咬颊等),增强体质,合理饮食,调节情绪,劳逸结合,起居有常。
二级防治:是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口腔并发症“消灭在萌芽状态”,例如对不良修复体、残根残冠要早作处理;对口腔黏膜症状要早就医,早检查,排除某些恶性疾病等等。
三级防治:是对于已经出现的龋病、牙周病和口腔黏膜病要采取积极的治疗。
皮肤病变
1.糖友应当注意穿着宽松的纯棉衣物,穿旅游鞋、布鞋或软皮皮鞋。尽量不穿羊毛或化纤内衣,以免刺激皮肤而引起瘙痒。勤换衣服,勤洗勤消毒毛巾,保持床单干燥清洁。
2.糖尿病病人注重皮肤的清洁。每日要洗脸、洗脚、清洗外阴。平时洗脸注意水温不宜高,毛巾宜柔软,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水温不宜过高,每次洗澡时间不宜长。尤其注意避免用力搓洗。
3.对于大多数皮肤干燥、轻度瘙痒的患者,加强润肤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局部瘙痒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外用止痒药物,严重广泛的瘙痒可在医生指导下内服抗组织胺药物。强忍不用药是不可取的,搔抓破溃可能导致皮肤感染等严重后果。
慢性并发症还有糖尿病骨以及关节病变、糖尿病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响、糖尿病与妇科病的关系等等,对此糖友们要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
了解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希望糖友们能在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控制好糖尿病,有问题及时去医院,学会养生保健,积极运动,调节饮食,并发症一定会离您远去!
>> 获取知识的方法,你找到了吗?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糖友才能清楚地分辨什么样的药物是科学的,血糖发生什么情况需要看医生,胰岛素什么时候应该调整什么时候可以减量。学习糖尿病知识,是了解自己的过程,是充实自己的过程,是感受内心的过程。
听医生的话
对于急病患者来说,医生是治病救人,保卫生命的勇士。而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医生还多了一重身份——老师。病人从最初的对自己所得慢性病的全然不知,到恐惧害怕,再到泰然面对,这中间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医生的引导作用。
从医生那里获得知识,最普通的方法就是门诊或者住院时与医生的交流。医生面对一个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确诊某一种疾病之后,就会提出该病的处理方案,包括药物的选择、药物的用法、治疗周期、生活注意事项等。对于病人来说,这些就是关于疾病最重要的知识。
不过,这种交流过程中,病人一般得到的都是“该怎么做”,至于“为什么”,就很少能明白了。而且,这种交流一般是病人就自己关心的地方向医生提问,同时医生再挑一些认为最重要的内容加以补充,这就让病人的知识获得量不足。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与糖尿病相关的生活注意事项、服药注意事项有很多,只靠看病时在医生处获得知识就显得不足了。
现在很多医生,除了日常门诊之外,也会利用业余时间开办一些讲座,或者是培训班之类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全面更系统的展现的病人面前,有许多医生在向病人传授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与同行之间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讲座等形式的交流一般有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主题,对每一个主题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讲解。比如糖尿病的健康知识讲座就有很多,一些专家学者可能已经不出门诊了,或者其门诊是“一号难求”,糖友想要与之交流,不妨去听听他们的讲座。
用阅读获取知识
期刊杂志也是糖友获取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糖尿病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个月两个月就能治好的,糖友需要的是长期抗战。糖尿病知识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与医生接触就能全面的了解的,并且,因为目前医学界对糖尿病尚没有治愈的办法,世界各国都有专家学者把自己的经历投入到对糖尿病的研究中去。虽然目前糖尿病仍然是一个不可治愈的疾病,但经常有一些为了提高糖友的生活质量,或者更好的帮助糖友控制血糖的科研成果面世,这些知识也是糖友要及时了解的。可以说糖友与糖尿病的“战争”是终生的,学习糖尿病知识也要贯穿糖友全部病程。
期刊杂志作为传统的“纸媒”,是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图文并茂的排版形式、贴近读者的语言风格,再加上一些读者需要的信息,就构成了期刊杂志存在的基础。与糖尿病相关的期刊杂志就有很多,有的是专门主攻糖尿病,有的是与健康有关的,在其中提及糖尿病,无论哪种,都是糖友获取糖尿病知识的途径。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病程相对较长,年龄较大的糖友有很多,再加上原来糖尿病的发病人群以老年人居多,他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用读书看报来打发时间,用期刊杂志来传播糖尿病知识更容易被他们吸收。
网络也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平台。在网络上,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经常有一些新的研究发现首先在网上面世。而且,现在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比较普及,想从网络上获取知识更加容易了,几乎可以说是随时随地。并且,网络上很多资源是免费的,就使得学习知识的成本相对下降一点。不过糖友要注意,网络上的内容并不都是可以相信的,经常会有一些乱七八糟的网站在其中鱼目混珠,传播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糖尿病知识或者其他知识,所以糖友从网络上获取知识之前,一定要先辨别该信息是否是正确的,最好选择一些口碑较好的网站,必要的时候,还要向医生求证,万不可盲目听信。
结识“同道中人”
同道中人,本意是指走相同的道路,能在一起谋划的人,引申比喻那些意见或志趣相同并且可以共事的人。对于生病的人来说,与自己受同一种疾病困扰的人,与自己有同样的困扰,有同样的担心,也有同样的盼望好转的心情,可以说是同道中人。当然,也可以说是同病相怜。
现在,糖友之间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形式也更加多种多样了。QQ群、网上论坛、医院或者糖友自己组织的糖友交流活动……通过这些途径,糖友可以认识更多的“同道中人”,与他们互相交流治病的经验,也分享一些预防危险情况发生的妙招。这些信息和知识虽然零散,覆盖的面积却可以很广。并且,这些信息更容易让人接受。多接触一些血糖控制较好的糖友,自己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不过,人体不像机器,哪一个零件坏了换哪一个就行了,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的状态可能千差万别。糖尿病的发病本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症状表现更是千差万别。或者说,同样的控制血糖的方法,可能在这个糖友身上有很好的效果,而在另一种糖友身上却全然无用。所以,糖友在互相交流的时候,一定不能不顾自身特点,一味的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否则可能会害了自己。
正确运用自己的经验
与那些来时病势汹涌,而一旦治愈之后就可以安然无恙的疾病不同,糖尿病可能在无声无息中发生和发展,并且将会伴随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么长的过程中,糖友会积累下很多相关知识。从最初对控制血糖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血糖平稳;从最初的不会控制饮食,到现在能轻易搭配出适合糖友的营养美味;从最初的不知道如何选择安排合理的运动,到现在几乎成为一个运动专家。每一项进步都是值得糖友骄傲的。这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也是糖友最宝贵的财富。如何正确的运用自己的经验却成了老糖友该面对的问题。
经验用好了,能让自己拥有事半功倍的优势,但如果用不好,却可能成了阻碍前进的绊脚石。对于自己的经验,糖友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糖友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低血糖,可能上次是因为没有及时吃饭,这一次可能就是因为运动过量了。所以,糖友一定要学会运用自己的经验,一定别让自己的经验阻碍了对新知识的吸收。
温馨提示
对于糖友来说,并没有最好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只要能获取正确的知识就好,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意愿,选择最合适的。不过要注意,一定要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才行动,千万别把自己变成实验用的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