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全球化发展的前提
2012-07-13夏婧朱衍飞
夏婧 朱衍飞
摘要: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时代,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企业经营环境处在不断变革之中,全球化的市场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都不断地向走出中国的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一切挑战的秘诀就是创新。所谓“唯有变者才能生存”,所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是企业走向世界的前提和保证。
关键词:创新;全球化;科学技术;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012-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自主创新的经济学意义就是通过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获取超额利润而不是平均利润,在竞争中赢得先机。自主创新能够引发源源不断的新思路,而正是这些新思想为生物技术、新农业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提供了迅速增长的动力。创新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企业只有在不断的创新活动中才能推动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所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是走上全球化道路的保证。创新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品牌价值也得到不断的提升。因此,想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自己的品牌效应,简单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牢固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的信心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牢固树立自主创新的观念。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过“观念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观念的力量是巨大的,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灵魂。树立创新意识要具备三种眼光,一是开放外向、放眼世界的眼光;二是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眼光;三是辩证的眼光。
2.要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战略。企业不确立创新战略,就比如这次在Edwards实习一样,公司制定长期的创新计划,就算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不缩减创新的开支,公司的领导层一定要有长远而坚定的眼光。
3.要注意培育崇尚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全世界的创新,都必须由企业文化的创新进而变成一个企业的基础创新才能成功。”积极建设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统领企业管理。企业要跟上市场的脚步,满足员工的需求,建立一个和谐、积极向上、轻松的文化氛围。企业管理塑造的是企业的硬实力,创新文化则塑造的是创新企业的软实力。如果企业内部协调灵活,行动一致,这样不仅会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员工充满“家”的感觉,激发员工创新和工作的热情,因此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将更有效的推动企业得到发展壮大。创新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过程。其最大的特点是探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此,要倡导怀疑精神,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创新,形成全社会创新氛围。
4.要对自主创新有信心。要认识到中国企业已具备了自主创新的条件,妄自菲薄和悲观的情绪是不正确的。过去十年中,中国研发投入的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位,最近几年更是大幅度增加。国际品牌联盟副主席费朗西斯·麦奎尔考察中国后说:“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最大的误区是低估了自己的实力,中国有能力生产优质产品,缺的恰恰是品牌塑造”。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注意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竞争力
1.在自主创新的全过程中,知识产权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所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树立中国国际信用、扩大国际合作的需要,更是激励国内自主创新的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是鼓励科技创新。实践证明,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不拥有自主品牌,创新就是漫无目的、无效的创新;离开了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自主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品牌、专利技术诀窍等无形资产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企业必须通过技术、管理和机制等方面的自主创新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将会在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上永远受制于人。
2.要注重发挥“创新”的管理职能。“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管理上,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挖掘,特别是对年轻人的重视。年轻人有新的招数和新的思维,可以在市场上总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年轻人去做事,鼓励自己的新观点,新思维,拒绝僵化和保守,才能让创新的阳光给予企业发展以活力。为此,我们应该形成“让年轻人先发言”的惯例。这点可以从犹太人身上得到启示,在犹太法庭上,首先由年轻的法官发言,然后大家再依次发言。这样,在犹太人的内部就形成了让年轻人首先发言的体制。犹太人认为,年轻人永远是最有希望的,给他们以充分的机会,他们可以做出任何轰轰烈烈,甚至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年轻人因为没有经过太多的世事,缺乏经验,因而显得幼稚,但他们绝不保守。相反,却富有对世界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尽管这些还显得过于浪漫和不现实。而老年人经历过了是世事的一切,已经变得十分现实,不会去追求那些他们觉得不现实的事情,他们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奇特的想法。他们完全是靠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因此,要创新就必须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技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进培养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
3.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既要采纳开放心态,又要注意以我为主来创新。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这里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台湾企业技术结构的改善主要是通过消化和扩散外来技术,孵育独立开发新技术的能力来实现的。台湾技术引进的明确指导思想是“以我为主”推动自身“经济自强”,所以它十分重视有形和无形技术引入的消化和扩散,并借助这一过程带动当地企业的技术成长和行业结构升级,从而体现出对原有技术构成的显现或渗透性改造 。台湾企业技术结构的升级为孵化新技术奠定了基础之后,便努力有意转接技术为主的组装业务和“代工”方式向体现自身开发能力的方向转换;另一方面,品牌建设和自主创新又要以我为主,不能因短期利益和诱惑为竞争对手“招安”,否则品牌就会变成一个空壳,就会失去其独特竞争力。
三、自主创新包括多方面的创新,既包括技术方面,也包括管理模式、营销制度和标准等等
1.当今是头脑竞争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想获得发展的原动力,必须要在技术上不断更新换代,才会有立足之地。例如:上海Edwards就在每年至少300万美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更新换代,保持自己在这一领域的领头地位。体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相应的体制支撑与管理制度保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将难以持久。要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国际、国内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企业体制和机制改革是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保障。例如中国重汽重组后,通过成功运作中国重汽济南卡车公司A股上市和中国重汽有限公司香港红筹上市,由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境内外上市公司,两地上市不仅获取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更是站在了国际实业的大平台上,在企业的风险防范体系、内控水平、管理制度、运行流程、员工素质以及品牌国际化打造方面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使中国重汽向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企业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着力点,是增强执行力的关键,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在科学管理上下工夫,提高管理水平。思维创新,打破成规求发展。一个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我们经常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如果多从别人经常忽略的地方看问题,不要拘束在大家惯性思维的旧套路里面,往往就会有出其不意的想法。在商业中,激情和想象却是人类永远的追求,正是这种人类的天真和想象才让人类蹒跚地前进着。在商业中,大胆离奇的想象更是不可缺少的了。在商业竞争中,机遇瞬间即逝,因此要有顺势而为的心态,在势将发未发之际,引势而发,把握良机。
2.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要有效结合,相得益彰。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要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合力,并共同推进企业发展和产业进步,这一方面要吸取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教训。汽车产业过剩,产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巨额的投资不仅没有换来自主创新技术,相反还面临产能过剩的威胁,同时行业集中度低、产业规模化程度低,中国生产汽车整车的省份达27个,厂家近200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系统等核心部件的集成能力仍较薄弱,亟待突破。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的软肋导致中国尽管产量居世界前列,但还远不是汽车大国,更不是强国,因为中国既没有一个世界级的自主汽车品牌,也没有一家世界级的汽车企业,也尚未掌握大多数先进核心技术。当然,像受到温家宝总理表扬的奇瑞公司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他们与世界知名设计公司和国内外优秀零部件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采取高起点、国际化的产品开发和制造模式,作为主机厂商集中精力开发核心技术,在2005年自主开发出中国第一台轿车发动机并形成年产发动机40万辆的能力,达到欧洲4号排放标准,水平与世界差距缩短了二十年,打破了中国汽车公司不可能跟跨国公司竞争、中国的轿车不可能出口的神话,现在的奇瑞更是走在不断创新的高速路上,努力打造世界知名品牌的目标,不断走向世界舞台。
由此看出,一个国家工业和一家企业是否强大,关键要靠拥有自主创新技术和自主品牌,只能既坚持自主创新,又加强品牌建设,才能切实增强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快速持续的发展,在国际的舞台上站稳脚跟,就如乔布斯眼中的苹果公司,不断的创新,让自己在世界的舞台上独领风骚,因此,创新是企业走向世界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武园萍.要创新更需要落实[J].当代江西,2010,(2).
[2]斯国新.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创新工作[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8,(11).
[3]陈安娜.企业技术创新思考[J].福建理论学习,2001,(5).[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