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初探
2012-07-13张豪
张豪
【摘 要】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所有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策略,充分发挥传统计算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学生 计算能力 培养
由于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所以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挖掘传统计算教学中的优势,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采取适宜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开展扎实高效的课堂训练,最终实现学生计算能力提高之目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解算理是基础
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是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其中整数四则运算是计算教学的起始,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因此加强整数四则运算意义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例如,整数加法在小学数学教学里定义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这种描述性定义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学具操作,或直观动态图形的演示,或列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事例等方式,在具体事例支持下,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加深学生对“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用加法计算的感悟与理解,使学生彻底掌握“加”的实际意义和作用,有效提高了中低段学生正确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二、掌握算法是关键
当学生面对计算题,且要迅速的得到正确的结果,就必须考虑清楚,这道题属于什么运算,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在计算过程中要涉及哪些相关的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等等,因此是否清楚地掌握了计算方法就成为能否正确计算出题目的关键。例如在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计算方法上相差就较大: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必须先把小数点对齐(实际上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而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求是末尾对齐,先不看乘数的小数点,按整数乘法的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尾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的计算和加减乘法的差异就更大了。可见,不同的题目就必须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计算方法才能正确计算,计算能力也才会慢慢提高。
三、坚持训练是途径
一种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加以时日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才行,学生的计算能力更是如此。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一)基本口算经常练
在每节课开始,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并结合讲授内容,有目的的选择口算题目,这样既有助于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在具体实践中一般采用视算与听算相结合的方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听算训练还能培养学生注意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听、知觉兴奋意识,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高度集中和兴奋状态。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学生专心听课,集中注意力的良好学习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二)突出难点讲实效
课堂练习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讲求实效。对学生比较难掌握,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强化多练。如在减法中,被减数中有“0”的退位减法,学生容易出错;在小数减法中,被减数的小数位数少于减数的,学生也容易出错。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这些内容,教师就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刻意多安排几道有关这些内容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理清思路,直到所有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方法为止。
(三)以丰富多样的课堂训练为主
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时,训练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丰富多样的课堂练习为主。如针对中低段学生活泼、好动、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就选择他们喜欢的练习形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内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像“开火车”“摘苹果”“接力”“送信”“对口令”“找朋友”等形式,都是行之有效的。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给更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且因其具有较强的游戏性,还容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练习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一些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四、估算、简算是技巧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之后,还应加强学生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以及简算技巧的培养。估算是判断与框定结果大致范围的心算方法。估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预知计算结果,选定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发展数学分析能力,而且还广泛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教科书中也突出了估算的地位,如小数乘除法教学中(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6页和62页),在实际列竖式计算之前,都要求先估算出积、或商的大概范围,为学生的正确计算和能力发展提供了保证。
简算是学生掌握了一般的计算方法和运算定律、性质,具有一定计算经验后,在仔细观察算式的基础上,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过程更简单、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些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的意识,不断提高其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五、计算习惯是保证
(一)培养学生认真、细心计算的好习惯
学生计算能力差,错误多,究其原因与学生审题不清,抄题马虎,书写潦草等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小学中低段,学生定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认真学习习惯差,做作业时心不在焉,常常写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漏掉小数点等。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和一丝不苟的书写计算习惯,避免由于粗心、马虎造成的计算错误、失误,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综合发展。
(二)培养学生善于检查演算的好习惯
验算是通过不同方式,检验先前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自我验证方法。计算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检查,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加深学生对加与减、乘与除互逆关系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严谨、细心、认真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独立作业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消除依赖思想,发展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形成顽强学习意志和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措施。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一是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消化、练习和独立作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必要的计算任务,要求他们把过程与方法准确无误、简洁明了的落实在纸上,避免出现眼高手低,会说不会做和拖作业的现象发生;二是采取分层要求、分层作业、分层指导的方法,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计算学习的成功和进步,计算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与发展。这样,从小学中低年级开始,早起步,严要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独立作业的良好习惯会逐步形成。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因此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训练与培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基本要求,要采取科学、灵活、高效的训练方式,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发展,做到既要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势的发挥,又要体现统一的训练意志,才能收到预期的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梁镜清主编. 小学数学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周玉仁主编. 小学数学教学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