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南极科考
2012-07-13
11月6日,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从广州出发,奔赴南极。多年来,南极科考一直受到媒体和百姓的关注。
为什么要进行南极科考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南极是位于地球一隅的白色大陆,与我们生活的绿色世界隔着千山万水,似乎没有必要开展全球合作式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活动。
为此,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近期向大家解释:我国进行南极考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地球是一个整体,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南极洲的存在和演变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地质科学家研究南极洲的演变对于认识中国的地壳演化、动植物的形成和分布以及成矿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气候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全人类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气候学家研究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更是不能不考虑南极;南极洲是受人类干扰最少的大陆,它不仅提供了全球环境演变的历史背景信息,并且还是研究目前全球环境变化最有价值的“参照区”;由于南极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其成为研究空间物理和宇宙学的良好场所,等等。
中国南极科考硕果累累
1984年,我国首次进行南极科学考察,到今年,已派出了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我国南极科考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南极建站及南极洲、南大洋科学考察。目前,科考站已有三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
2008年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启程,他们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立的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标志着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实现了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跨越式发展,也向世界表明我国在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过程中跨出了关键的一步。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间,中国成功开展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冰川、天文、地质、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陨石采集、冰下地形测绘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独立建成南极永久性验潮站;首次用无人机开展大范围南极海冰观测;中山站极区空间环境实验室基本建成;首次开展大范围南極地物光谱采集;首次在南大洋自主成功布放和回收潜标系统。这些对于开展南极大陆周边海域、海冰、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12月16日,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从中山站附近出发、赶赴昆仑站。该队共完成47项科学考察、工程建设和后勤保障任务,在冰川、天文、大洋等科学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如他们在昆仑站安装并成功调试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南极巡天望远镜,这是南极内陆首台可远程遥控、具备指向跟踪和自动调焦功能的天文望远镜。此次科考还首次在南极半岛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大洋考察。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南极科考成绩倍出,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四位,超过了南极科考传统强国日本等国家。中国在大地构造、午后极光研究等领域更居世界领先地位,这对世界南极科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在南极科考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