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者不是“当”的,而是“做”的
2012-07-13罗继诚
罗继诚
学校管理工作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未来,学校管理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管理。因此,一个有素质有能力的管理者应具有前瞻的思想意识、独到的管理思路和新颖的思维品质,让教职工有安全感,并且在管理者的引领下能愉快地生活、工作;让教职工激情不断高涨,能够在同样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成长,能发展。
一、人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
管理者在全局性的工作中,该当礼贤下士,多听取教职工的意见,要襟怀宽广,要谦虚谨慎,尊重任何一位教师,急其所急,让他们感受到关切,主动履行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者深入工作的第一线、深入师生中,管理者的表率示范作用将会激励教职工更加勤奋地干好工作。多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多听听教师们的心声、多与教师交流沟通,老师们就会感到亲切、感到有依靠,才会同甘共苦。任何人在感情上都需要尊重、信任和理解,知识分子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教职工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他们才会“士为知己者死”,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约束。所以要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着手,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等,多为教职工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多给教职工一些“感情投资”。
二、管理者要注意维持心理平衡
必须真正做到爱护教职工,热心为教职工服务,解决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工作上的事情要熟悉,特别是学校老师认为的大事,管理者就应该记在心里,安排好、处理好,不能茫然,更不能不管,否则教职工就会认为没有了盼头,没有了希望。生活中教职工的困难疾苦、喜事乐事,管理者也应记挂在心头。即使是一句关心的话,教职工也会觉得暖心,他会觉得这是学校在关注他。所以,即使忙不过来,也不要忘记给予一声问候或请相关人员表达学校领导的心意。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士为知己者死”。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做事的最高境界是用心去做。
三、处理好服从与协调的关系
管理者是善于沟通和协调的组织者,所以,学校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不能拉帮结派,搞“小山头”;更不能耍手段,搞权术,做表面文章。这样做,只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破坏人际关系的协调。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一味要求下级服从,强调教职工听话;另一种是讲究民主,注意协调,以协调促服从,以德服人。后者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正确态度和理想境界。在领导活动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时间、事件和空间等因素的不同,准确无误地判断出在何种状况下做出何种协调。
四、处理好对人的使用和培养关系
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办好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用人必须立足于育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立足培养,在培养中求使用。“宽容治理人”与“宽容笼络人”是领导艺术的一种体现。大家都知道宽容是一种美德,一个管理者的宽容之心更显重要。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能将宽容与治人巧妙地融合起来,做到宽严有度,使其下属敬畏并存,对开展工作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这叫“宽容治理人”。
五、要树立学校职能新观念,把培养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
必须确立“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素质的教育”的观念,把培养教师列入行政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中,学校把培养学生和培养教师当作两项重要工作一起抓,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可以是去开教研会、可以去听名师讲座、可以去参观学习、可以是学历的提高培训等;“请进来”可以是看专家名师光盘、可以请专家名师到学校作专题讲座、可以请兄弟学校来交流学习、可以请社会各界(包括家长)到学校来听课和指导学校工作等,让教师确确实实感到通过这些,自己的素质在不断提高,这样教师就乐于参与、乐于学习、乐于去发现和创造,自然学校、学生也就得以发展和提高。学校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培训措施,特别要注意把培养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重点来抓。
总之,作为学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如果讲究学校管理的艺术,注重通过改变教职工的认知,来达成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共识,走进教职工的心灵。那么,对学校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不同意见便不会大惊小怪,而且还能在大事上讲原则讲求同, 在小事上容人之短,谅人之过,允许存异。如此,教职工们也会清醒地认识到: 学校是大家的, 事业是共同的,学校得到发展, 我们才能得到发展;提高素质, 适应形势是大势所需, 大政所需, 也是自己发展所需。有了这样的认识,一所既有全局上的同,又有局部上的异,既有整体的统一,又有个性的发展的学校也就不难造就了。所以,学校管理者不是“当”的,而是“做”的,做出让学校教育更显神韵雅致的风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