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幸福的支点
2012-07-13刘新华
刘新华
振兴中华,教育为先。善待教师,仍是教育领导者的重要工作。我们在大力提高教师物质文明需要的同时,重视教师的精神需要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对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持久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之一。
一、教师精神需要的多样性
教师的精神需要是复杂的,它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在满足需要本身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和发展。教师的精神需要主要有:(1)集体需要,如要求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团结友好,相互尊重和帮助等;(2)工作、成就需要,希望有理想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能出成绩;(3)尊重和荣誉的需要,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4)自尊的需要,重视自己的威信,这是教师的一个心理特点。如希望得到学校的重视,成为优秀教师;(5)学习进修的需要,如业余学习、脱产进修等;(6)政治进步的需要,希望政治上得到信任;(7)社会需要,希望社会安定团结,经济繁荣,道德高尚等;(8)丰富业余生活的需要;(9)健康需要,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已开始对自己的健康感到担忧。
此外,教师对解决职业理想与现实追求矛盾的需要也十分迫切。尽管多数教师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但能够热爱教师职业并终生不渝的人却不是很多。大多数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仍处于“牢骚满腹”但仍努力工作的状态。因此,如何解决教师职业理想与现求追实的矛盾,是学校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教师精神需要的分析
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础,精神需要对物质需要有调节和控制的主导作用。弗里德利克·赫茨伯格曾提出过一套生活需求和精神动力的理论。他指出人们从事工作是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需求和动力推动下进行的。他的所谓生活需求是指诸如工资待遇、生活和工作条件等具体的物质性的东西。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物质方面的需求得以满足,他可能会感到很满意,但工作上就不一定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如果一个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得以满足(比如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自己的贡献为社会公认,并因此得到提拔等),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或事业更加尽心尽力,一天干两三天的活也毫无怨言。因此,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精神需要,增加对工作满意的必要因素和减少对工作的不满意因素,正是每个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并要做好的工作。
三、提高教师精神需要的方式
教师精神需要的多样性,突出表现在理解和尊重上,因此,工作重点应放在此处。
(一)运用情感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感管理就是在学校建立民主、健康、团结、和谐的同志关系。对教师政治上信任、思想上鼓励、业务上帮助、生活上关心,使教师有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感到自己有用武之地。正确评价教师的劳动成果,及时为教师提供劳动成果的信息反馈。不要把学生的问题都算到教师身上,更不能生硬地、单纯地把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检验教师劳动、教学成果的唯一依据,而应及时地肯定教师劳动成果,如某班最近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进步等,这样可使教师感到,领导眼中有我、信任我,从而融洽干群关系、师生关系。
(二) 运用民主管理,让教师适当参与学校的管理
民主管理,就是要让教师做学校的主人。努力增加领导工作的透明度,发挥工会、教代会、团支部的作用,让教师参与学校规划、工作计划的讨论等。这样,能使教师产生自主感,提高自我价值,增强工作兴趣;也能使教师产生责任感、义务感,提高努力工作的程度,这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希望自己能取得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成果,成就需要很强烈。管理者应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的成就欲,给教师进修、参观学习等提高素质的机会;使教师有责任感,有自主性,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得到表扬、奖励、晋升的机会。
(四)帮助教师摆正个人需要和事业需要的关系
针对部分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管理者要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使更多的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专业,愿为教育事业献身。挖掘教师职业中美的因素,可以使教师感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为社会和他人所需要,从中感到教育工作的社会价值;要使教师感到,教书是个人智力、体力及个人情趣的自由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教师自觉地改变需要的主次关系,把社会的需要、事业的需要化为个人需要,从而实现个人需要和事业需要的统一,更有效地发掘人的内部潜力。
所以,重视并恰当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学校管理者要抓住这一契机,持久地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避免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效率,必定会让校园成为教育圣地、人文高地、国家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