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铁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研究与应用
2012-07-13杨柳青
杨柳青
(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站 高级工程师,内蒙古 包头 014014)
包头站是京包、包兰、包西、包白、包神铁路交汇的重要枢纽,也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客运服务窗口和大秦线后方通道主要装车站。车站直管京包、包兰线4个车站,委管包西线8个车站,监管包神线16个车站,营业总里程达337 km。近年来,随着新线开通运营、新技术装备逐步应用,以及集包第二双线包头枢纽改造施工,职工队伍快速交替,对安全生产构成了新的考验,也对新形势下职教培训模式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1 包头站职工队伍现状和职教工作难点分析
1.1 人才供需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1]
近年来,在国家向北开放战略和铁路加快经营机制转换的双重作用下,呼和浩特铁路局(以下简称呼铁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机遇期,在路网规模、经营体量、基础装备水平不断增长的同时,全局劳动用工矛盾也日益突出。以包头站为例,按运输总收入计算,2011年全站单位劳动生产率完成754.8万元/人,是全局单位劳动生产率的10倍,保持高效率、大幅度的经营增长一定程度上依赖体力上的高负荷运转。截至2011年底,全站共有干部职工1 312人,主要行车工种职工329人,仅占职工总量的25%。未来4年,车站退休职工达163人,其中主要行车工种占3.1%,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和技术、管理人员离开岗位,造成职工队伍素质和年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可能出现“青黄不接”和“人才断层”现象,成为制约车站发展的瓶颈。
1.2 集中快速补员,培训任务异常繁重
针对生产一线人员紧张的实际,根据《铁路新线定员核定试行办法》和铁道部劳动用工有关政策,路局分阶段为车站补充生产人员。2011年,车站接收硕士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毕业生8人、大专毕业生45人、复退军人38人。2012年初,又接收内蒙古机械化养路公司工作量外包人员120人、大专毕业生77人。今后3年,路局还将结合车站自然减员情况适时补员,基本解决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的问题。补员的同时也带来了异常严重的新职人员培训难度。如新职工实际工作经验不足,遇集中修等非正常作业和恶劣天气、旅客列车大面积晚点等突发情况,不能高效妥善处置;一大批刚走上技术和管理岗位的人员,需要进行技能和管理知识强化培训;职工队伍年轻化,新师傅带新徒弟“先天不足”现象较突出,等等。
1.3 技术装备升级,亟需提升岗位技能
近年来,随着铁路运输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技术装备水平升级换代步伐不断加快,重载运输技术进一步趋于成熟,大功率电力机车、DV600V新型客车、CTC调度集中指挥系统等先进设备逐步投入运用,新的基本规章全面实施,新科技与新知识含量不断加大,知识半衰期迅速缩短,知识老化过程加快,职工素质落后导致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强化职工基础业务和高速重载运输新技术、新知识培训,提高高学历人才和高级工比例,超前储备信息技术和科技攻关人才、设备故障处理和应急救援专家。
1.4 工学存在脱节,车站“造血”功能不强
目前,铁路运输及其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立足最大限度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上作出了积极努力和改革,有的院校从专业设置入手,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有机结合;有的院校突出在教材领域的改革,强调教材反映工作岗位的流程、规范、标准等;有的院校则潜心于校内外基地建设方面的突破等等,但停留在教材层面上的改革难以适应岗位变化,职业岗位资格证书也难以反映学生的岗位能力,必须由用人单位进行二次实训。与此同时,受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制约,铁路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与快速发展的运输形势不适应,必须借力前行,寻求职工强基提素的新观念、新方法、新途径。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历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的教育理论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在《论语·里仁》里提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以“生活教育论”赢得世界性声誉。18世纪初的欧洲,受莫尔、贝靳斯、卢梭等劳动教育思想影响,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初见端倪。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集大成者约翰·杜威提出 “学校即社会”,主张“从做中学”。受其影响,美国主体教育内容由“教育”转为“学科”,教学方法由“权威”转向“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也创建了工学结合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教育与劳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列宁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邓小平更是将其作为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和各具特色的模式,其中德国 “双元制”、加拿大“CBE”模式具有较强代表性(见图 1)。“双元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义务,学校为一元,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业为一元,实施岗位技能专业培训,专业设置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目标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课程设计以生产活动为核心,考试考核以行业标准为依据。“CBE模式”是由学校聘请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3]。这两种教学模式都特别强调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在具有企业文化氛围和真实职场环境中完成的,有利于专业院校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实践证明,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11年 《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球500家大企业前100家有近80%参与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项目,其中97%经历过合作教育的毕业生认为,结合工作实际的教育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源泉。这对新形势下的铁路职业教育培训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亟需与专业院校建设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实现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知识技能合一、育人就业合一,打造教、学、做于一体的“人才孵化器”,缩短就业适应周期,并为企业发展和管理、技术革新奠定基础。
3 以岗位为核心的铁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实现途径
呼铁局于2012年初出台了 《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了职教培训作为全局“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工作”的重要地位,确立了“三个结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自控型班组建设相结合,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和“四个坚持”(坚持适应安全生产需要,坚持统筹规划,坚持按需施教,坚持突出岗位)的主导思路,并把校企合作作为快速培养岗位实用性人才的主要实现途径之一,同时修订完善了《职业资格考评管理办法》、《职工学历教育管理办法》、《兼职教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机制,为车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职教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包头站围绕 《意见》要求,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见图2)。
3.1 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专业性
3.1.1 专业院校讲师队伍
专业院校根据“工学结合”教学需要,进行专业调整与整合,提高专任教师比例,车站定期安排专业人才和工人技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实践过程、课程与论文设计等多个环节指导工作,形成具有高技能水平专兼职教师讲授机制,使学校教学与车站生产始终保持紧密联系,始终与前沿技术保持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
3.1.2 车站领导班子讲师队伍
车站成立由党政正职抓总负责、分管职教副职牵头负责、其他班子成员专业负责、主管科室逐级负责的职教工作委员会,建立职教工作定期分析和对话制度,一是突出基础性,每周对接新职人员岗位应知应会和标准化培训情况;二是突出实战性,每月组织专业科室分析查找各工种、岗位关键性和倾向性问题,针对性制定补强培训方案;三是突出前瞻性,每季修订阶段培训计划,保证职教培训工作始终符合现实安全需要。同时,为领导班子成员安排一定课时,重点加强新入路职工路情、局情、站情、职业道德、岗位责任制教育和部局政策、基本规章解读,促使新职工迅速完成角色转换,迅速融入工作岗位。
3.1.3 车站专业技术人员讲师队伍
充分挖掘站内教师资源,壮大师资队伍力量。在发挥职教部门既有教师队伍作用的基础上,从安全、技术、客货专业科室和基层车间集中选聘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现场经验的技术骨干、工人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根据岗位安全实际需要,发挥个人专长,以岗位标准化作业流程和非正常情况应急处置为重点编制教案,做到教学内容丰富易懂、培训方式简明高效、授课质量扎实有效。同时,建立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审机制,通过岗位安全状态变化和职工个案跟踪分析,综合测评专兼职教师能力,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调整和补强,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内训讲师队伍。
3.1.4 车间教员和授业师傅队伍
以在部局、车站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的业务尖子为主干,选拔一批现场经验丰富、理论和实作能力强的管理干部和职工担任车间兼职教员,重点抓好“师带徒”环节,做到手把手教、面对面传、一对一学。同时,充分发挥车间兼职教员贴近现场的优势,以每周车站安全通报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为主攻点,实施针对性培训,在岗上检验职工实际作业情况,并作为职工月考成绩重要依据。遇设备故障和施工作业时,车间干部上岗指导职工规范填记簿册、核对调令、车机联控和行车指挥,加快理论知识向实作技能转化。
3.2 课程设计与培训基地建设突出实用性
3.2.1 站校联办培训基地
专业院校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有机结合,主要课程包括《铁道概论》、《交通运输枢纽规划与设计》等基础理论;《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车站行车作业人身安全标准》、《接发列车作业标准》、《铁路调车作业国家标准》等基本规章及《交通安全工程》、《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等运输相关专业知识等。同时加大案例教学和模拟训练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使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高度相关。新入路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和军训环节也在学校完成。
3.2.2 车站培训基地
按照“3-3-3”比例铺排教学内容,即三分之一讲授岗位应知应会,三分之一讲授实作技巧,三分之一讲授应急案例。主要课程包括 《行车组织规则》、《车站行车工作细则》、《行规电气化区段补充规定》、《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及天窗修实施细则》、站场示意图和电分项示意图等基本规章和技术资料;施工行车限制卡片、行车凭证填记规范、接发列车故障处置卡(含自动闭塞、半自动闭塞两种行车方式)等非正常作业办法;《CTC分散自律调度集中行车组织办法》及CTC设备操作流程等新技术标准。同时加大教学硬件投入,完善微机联锁和CTC设备模拟软件功能,利用站场条件建设调车培训演练场。
3.3 教育培训手段突出实效性
3.3.1 加强关键岗位培训
车站值班员、信号员、调车区长、客货值班员等关键岗位作业标准化决定了车站安全生产稳控程度,因此在教学计划铺排上尤其是新工培训上,要特别强调关键岗位培训的针对性,主导思路是“行车抓应急、调车抓人身、货装抓落标、售票抓路风”。对车站值班员、信号员等工种,主要进行多方向接发列车优先原则、线路使用与开放信号时机把握、穿越正线调车时机把握及施工作业相关标准及程序等培训;对车站调度员、调车区长、调车长等工种,主要进行计划编制下达、电气化作业安全、劳动安全方面的培训;对售票员、货运员等工种,主要进行网络电话POS机售票、货物装载加固、高温煤和超偏载治理方面的培训。
3.3.2 强化应急处置培训
确保安全长期稳定取决于非常状态下的应急处理,主导思路是“日常多练兵、战时少失误”。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反面案例教育,结合实际制定岗位作业制度和流程,使职工认识到违章作业的危害性;二是完善非正常情况下应急预案,以预案为重点,利用微机联锁教学软件模拟故障功能,强化职工应急知识和处置流程培训;三是超前预想各类易发事故场景,尽可能把情况想得复杂些、紧迫些、险重些,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大范围、高频次开展模拟演练,增强职工应对险情的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
3.3.3 开展远程教育培训
针对包西线开通后管辖范围大、作业岗点分散、职教网络覆盖不足、集中培训难度大的实际,充分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开展远程教育,举办“视频大课堂”系列专题技术讲座,方便异地车间职工利用休息时间就近接受培训,减少因集中培训产生的大量成本支出,同时节约师资力量,增进车站与车间、车间与车间的业务交流。
3.3.4 优化教学资源
针对专业技术兼职讲师日常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改变以往固定时间、内容的授课方式,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手段,由职教科根据季节性安全和不同阶段重点工作制定兼职讲师季度教学计划和纲目,下达季度总课时,方便兼职教师根据工作实际和现场需要随机开课,或采取合并课时、布置课题等方式教学。职教科加强过程控制并在每季末考评兼职教师总课时兑现率和培训效果,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3.3.5 开发“网络学院”
加强教学基地功能完善,综合运用ASP.NET、SQL Server、Web等信息网络技术,建成覆盖全站、稳定、兼容、开放的职工培训网络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培训资料共享、实时在线学习、多媒体教学和考核数据分析等功能,增强职教培训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4 配套管理制度突出保障性
3.4.1 从人身安全上保障
建立“站领导包片、专业科室包点、车间班组包人”的责任包保网络。明确车间主任、中间站站长培训新工的主体职责和义务,每个车间、中间站管理干部包保3~5名徒工。实行新工上岗准入制度,明确新工未出徒、考试不合格、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岗位人事命令不得单独顶岗作业。同时改进各类劳保用品和用具,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方便职工佩戴和使用,为新工筑起安全 “防火墙”。
3.4.2 从规章制度上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在生产作业中的正当需求,严谨、系统地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一次成型,不用二次细化。少发补充规定,克服规章制度层层加码、职工难以执行的现象,切实为一线职工减负。同时注重先进技术装备的引入,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含量,减轻职工劳动强度和作业复杂程度。
3.4.3 从生产生活上保障
坚持“管人管事管生活”,严格制定新入路职工管理制度,明确车间、中间站支部书记对新工生活保障负总责,重点解决家在异地新工单身住宿、就餐和劳保待遇问题。建立新职人员走访、谈心、慰问制度,明确包保站领导、包保干部每月抽查新工生活状况不得少于1次,车间管理干部不得少于4次,及时发现解决新工生产生活难题,增强新工归属感,调动工作积极性。
3.4.4 从考核激励上保障
一是建立完善职工素质“两挂三考”机制。即与专项激励基金和职工捆绑工资挂钩;考核职工基本业务素质、考核职工应急处置能力、考核职工日常安全业绩,使职工培训考核中的每一分、安全绩效中的每一分都与个人收入息息相关,增强职工学技练功主动性。二是建立完善师带徒质量考评机制。车站通过徒工在车站月度技能竞赛中的表现、车间对师傅履职分析报告及徒工对师傅评价,考评师傅教学质量,并作为师傅安全业绩的重要一环。车间正职每周与包保副职、带徒师傅和徒工对话,掌握培训计划落实情况和徒工技能薄弱点,及时改进。三是建立完善新工上岗后实作能力持续测评机制。采取定期抽考、原题抽考、随机抽考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新工实作能力。抽考人数原则上不少于该车间该工种总数的5%,达标人数少于抽考人数80%的车间,考核车间主管职教副职,并对该车间职工素质重新全面评估。四是建立完善职工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对能够独当一面、在部局职业技能竞赛取得名次的职工,纳入后备管理人员梯队,实现高技能者上高岗位、负高责任、拿高待遇。
4 小结
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包头站实际运用中取得了明显效果,2011年一季度职工考试平均成绩为73.5分,截至年底直线攀升至94.5分。职工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2011年全站职工“两违”问题同比下降13%,顺利实现无责任一般D类事故1 949 d和连续第5个安全年。
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铁路企业通过加强和改进职教工作政策和措施,确保职工技能、态度和行为能够支持企业发展的系统工程。在把握其实质的基础上,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效缩小企业与职工个体在目标整合上的偏差,制定可行的培训方案并认真实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职工岗位实技,满足安全运输生产的需要并从中获益。
[1]王红霞.提高职工队伍技术业务素质 适应铁路现代化发展需要[J].铁道经济研究,2009(4):38-41
[2]穆晓霞,陈光曙.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诉求[J].商业时代,2009(24):79-80
[3]赵宝芳,韩振生,杜长征.国内外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