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2012-07-13张晓琪陈秋均摄影

太空探索 2012年6期
关键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密度工位

□ 文/本刊特约记者 张晓琪 陈秋均 摄影/南 勇

2009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入新一轮高密度发射期。从每年执行2次~3次任务到年执行10次任务,从一星一箭测试发射到两星两箭、三星两箭同时在场区测试,发射工位状态恢复时间缩短。面对多星多箭并行测试,技术状态转换频繁,科技人员工作连轴转的实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有效运行一体化管理体系,科学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快速发射数据分析、快速总结评估、快速射后恢复、快速状态转换,有力促进了高密度任务的顺利实施。

以往火箭点火升空后,只能根据火箭飞行的相关数据判断卫星是否进入预定轨道,而对于星箭飞行过程中的情况、飞行姿态以及是否出现故障等问题,往往需要2个月的时间才能将所收集到的参数汇总、整理得出结果。

显然,这样的速度远远不能满足高密度、高强度的发射任务需要。为了提高任务数据评估速度,经过中心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建成了“快速评估分析系统”。有了这一系统,可以在火箭点火升空后的5分钟内对火箭飞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快速评估火箭飞行状态是否正常,卫星入轨参数是否精准。这一系统是在收集整理历次任务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庞大信息数据库,将实时任务数据与系统储备的历次任务数据进行参照。通过比对各项参数,在第一时间对火箭飞行参数进行判读和比对,以此评估火箭飞行状态是否正常,快速定位火箭飞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相关部门改进设计奠定科学基础。

多种型号火箭和多颗卫星同时在场区测试、发射,对发射工位应对不同型号火箭发射的状态、塔架摆杆长度、火箭平台高度等发射场区状态转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以往一发任务结束后,从发射场状态恢复到满足执行下一发任务,一般需要半个月的时间。为应对新一轮高密度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对需要进行射后恢复的所有项目进行前后顺序的调整和优化组合,使各项转换缩短到了4天,为下发火箭转场赢得了宝贵时间。

卫星吊装

去年以来,实现了在不同工位间隔15天连续发射、在二号工位间隔18天连续发射,实现了3个半月内完成6次卫星发射、7天内完成3次跟踪测量的任务,这些都得益于快速反应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

卫星转场

猜你喜欢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密度工位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基于R-D SSD模型航空发动机安装工位检测算法
适应流水线多检测工位顺序变更的程序结构升级概述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工位大调整
长征火箭,例无虚发
“北斗港”再发两星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