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守志夫人张玲的如歌人生
2012-07-12老老夏
文·图/老老夏
向守志夫人张玲的如歌人生
文·图/老老夏
上图为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夫人张玲(原名张勋英),1937年上了太行山,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战功赫赫的“太行山一枝花”。
右图为1935年12月9日,张玲(右)作为开封十大学生代表之一,带领游行队伍冲出校门,举行了史上著名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有很多人知道,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的太太张玲女士是位老革命;也有很多人知道,张玲女士与癌症顽强斗争了多年创造了奇迹。
向司令说:她是女中豪杰,很能干,讲原则,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从不讲究吃穿,对孩子要求严格,孩子们叫她“张政委”……
但很少有人知道,张玲的内心深处其实埋藏着相当婉约的情愫。我曾参与拍摄介绍这位“女强人”光辉一生的电视纪录片,并撰写她的传记《如歌人生》,才得以进一步了解这位杰出的女性。现奉上少女张玲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以表对这位革命女性的深切怀念……
自尊自强奇女子
张玲很喜欢唱歌,尤其爱唱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革命歌曲。这很好理解,因为她革命了一生。但有时候,优美的抒情歌曲也会深深打动她的心灵,比如《蝴蝶姑娘》就是她非常喜欢的一首歌:“蝴蝶姑娘我问你,你的家,住在哪里?我家就住在此地百花村里,百花开,请到我的家里来!哪个替你盖花房。我的大哥,盖花房……”身体健朗时,她就坐在那台“聂耳牌”钢琴前饶有兴味地自弹自唱,很陶醉。开始我有点不太理解,后来听了她的述说才明白,她的故乡就被称为“百花村”。
在黄河之巅的“七朝古都”开封,有一幢充满书香的张家大宅院,砖石结构、雕花门窗。1919年3月的一天,张家的媳妇文丽卿在这里生下了一个叫张玲的女孩,啼声银铃般响亮、清脆,所以“铃儿”就成了她的乳名。
张玲的父亲是位有修养的旧军人,家中书房里堆满了线装书籍,但他却接受了不少新思想、新文化。这家的女子个个饱读诗书,向往独立,对“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封建思想嗤之以鼻。张玲的母亲是开封第一届师范生,人称“文先生”、“文校长”、“文教员”,所以她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裹缠小脚的噩运无缘。她在外婆的催眠曲中渐入梦乡,最初的记忆便是“外婆讲故事”,朗朗上口的《三字经》、饶有趣味的《百家姓》、缠绵悱恻的《石头记》伴随着她慢慢长大。就读于开封大厅门小学、学名叫“张勋英”的铃儿打小就佩服文天祥的刚直不阿和岳武穆的精忠报国精神,她不仅牢记而且在实践外婆和母亲的教诲:女孩要自尊自强。
“张勋英”这个名字有点中性,父母都希望她能够像男儿一样具有英雄气概,为国家建立功勋。于是,诞生于“五四运动”前不久的张勋英,命中注定要经历乱世的洗礼,她可以说是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成长的。
1931年,张勋英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九一八”事变的那天早晨,班主任王沁秋老师用教鞭指着一幅“两面人”图,对正在进行早自习的学生们说:这个表面上的美人其实就是凶恶的魔鬼日本帝国主义,它的魔爪一只伸向中国的银元,另一只伸向中国的物产,它的两只脚践踏在桑叶形状的中国版图上!”王老师沉痛地告诉同学们:“日本已经占领我东三省!” 张勋英和全班同学一起义愤填膺、放声大哭,在王老师带领下振臂高呼:“勿忘国耻!抗敌救国!” 张勋英对那天的早自习印象非常深,难过得连早饭也不想吃。等到这种难过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一种动力,人小志大的张勋英做出一个决定:加入小学生宣传队,为抵制日货走上街头,成为小学生中的抗日救国积极分子。
进了省立开封第一女中后,张勋英变得愈加深沉,她同情劳苦大众,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发排演进步戏剧。在一出叫《面包》的短歌剧中,擅长唱歌的张勋英与一位姓周的同学扮演母女,另三人演配角——女儿饿极了,向母亲要剩下的面包吃,忽然听到外面有讨饭的声音,这才明白世界上还有更苦的人,在母亲的授意下,她把他们请进来一起吃。短剧最后用合唱的形式表现:“伟大的乐园啊,门敞开,大家快进来,什么人都招待,只要你慈爱存胸怀,这里面多可爱,又温暖又舒坦,使你永远忘悲哀。”张勋英和同学们表演得很投入,他们不满足于在学校演,还把戏带到部队,为将士们连演五天,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家人是张玲革命的坚强后盾
日寇的魔爪越伸越长,国民党当局却一味地“攘外必先安内”。终于,蕴藏在民众心里的烈火烧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1935年12月9日,天刚蒙蒙亮,开封十大学生代表中年纪最小的张勋英就带领游行队伍如出闸的洪水冲出省立开封第一女中的校门,他们走过大街小巷,高呼口号,高唱着:“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这歌声响彻云霄,让正值青春年华的张勋英和同学们热血沸腾,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肩负着拯救国家前途和民族危亡的大任。他们最后聚集在河南国民政府大门前,张勋英等十位学生代表进入省政府大院,向当局提出三大要求:一、电告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二、反抗日本侵占中国领土;三、学生爱国自由,释放被捕学生。
可能迫于形势,河南省政府全部答应学生代表提出的条件,张勋英他们怀着初战告捷的喜悦回到游行示威队伍中。但是,对河南省政府的态度不能全部相信,所以学生队伍浩浩荡荡向开封南关火车站高歌迈进。
风雪弥漫的七天七夜,张勋英和同学们一起坐卧于铁轨之上——只要当局不按答应的条件实施,他们就趁势南下,到国民政府所在地直接请愿。坐在雪地里的张勋英冷得发抖,不断咳嗽,只好不停地站起来活动一下暖暖身体。了不起的是,外婆和母亲都非常支持她的爱国举动,张勋英牢牢记住了她们的话“知识界的女性总是冲在改革的前沿”。73岁的老外婆甚至冒着风雪和严寒赶到她和同学们并肩战斗的“前线”,送来食物和衣物。外婆告诉心爱的铃儿,政府让她把外孙女劝回家,她来了,但不是来动员铃儿回去,而是向孩子们的爱国行为表示支持!多少年后,张玲说起这段往事时还是充满了对外婆的敬意,她觉得,外婆就是她心目中的楷模。
可是令她难过的是,由于外婆受了风寒,回家后就一病不起。她赶到家里的时候,外婆已是弥留之际。听到外孙女悲痛的呼叫声,外婆无力地睁开眼睛,用最后的一点力气捏着她的手,叫了声“铃儿”就再也没有醒来。张勋英只觉得古城枯叶飘零,天昏地暗,但她更成熟了,忍着悲痛挥一挥手,告别亲人,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奋不顾身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太行山上一枝花
1937年,张勋英和同学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占区,上了太行山,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玲说,她举起右手面对党旗上象征劳苦大众的镰刀和斧头时,就觉得母亲一定会夸她:“孩子,你做得对!”
在组织的授意下,为了保密和便于工作,张勋英把名字改成了“张玲”。张玲不会做针线活,却学会了策马飞驰,习惯了荷枪实弹;她不讲究打扮,经常左脚黑鞋,右脚蓝鞋,就像她一手抓军事,一手促经济。她成了区委、县委干部和妇委会、妇救会领导,腰里扎一根宽宽的武装带,挎着手榴弹,别着左轮手枪,领导抗日军民埋地雷、打伏击。敌寇知道有这么一个女八路,却闻其声而不见其影,对她无可奈何。身经规模巨大的“百团大战”等数次战斗的张玲被当地人民神化了:日本鬼子来了,老百姓眼看要遭殃,只见张玲骑着一匹白马像云一样飞过来,告诉大家应该朝什么方向转移,老百姓照她的话做,果然毫发无损。事实上,在张玲英勇机智的带领下,当地的老百姓确实每次都成功脱险。
在老百姓和战士眼中,年轻的张玲是“太行山一枝花”,她眼睛大大的、皮肤白白的、嘴唇红红的,漂亮又威武。这样的女干部为什么不结婚,甚至还没对象?其实这正是当年的红色时尚,新女性感兴趣的是国家大事,而非“个人小事”。有人说她们简直不像女人!可是她们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像女人?
张玲无疑已是此类女杰中的典型,她说,她很喜欢唱30年代的进步歌曲《新女性》:“不怕没闲空,我们要用功;不怕担子重,我们要挺胸;不做恋爱梦,我们要自重;不做寄生虫,我们要劳动。新的女性要和男子们一同,翻卷起时代的暴风……”
当时,一些领导或热心人想为她做媒,给她介绍级别很高的对象,她坚决不同意。恰好,所有县团级以上的干部都在参加整风学习,张玲所在的“整风三队”队长是个急躁的江西老表,与知识分子格格不入,对在婚姻问题上不服从“组织分配”的张玲就更看不惯,张玲偏偏又是铁嘴钢牙,不给对方一点回旋余地。于是,整风三队剑拔弩张,风波迭起,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团结的氛围。领导经过研究和慎重考虑,决定给他们换个队长。
太行山区并肩作战的革命夫妻
新队长是个“扛机枪的”,大高个,扎着宽宽的武装带,像座铁塔,却很和善,衣着极其整洁。张玲见过这个人,也知道他仗打得漂亮,没想到会调他来当队长。“向守志”,他先自我介绍,接着就递给张铃一个本子,请她当记录员。张玲接过本子沉默着,埋头记录,心却在体味着新队长的“倾向”,捕捉他的态度……
向守志早已听说了关于张玲的种种表现,实际接触后,对她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一星期后,为了稳定张玲的情绪,使学习正常进行,他作了一个针对张玲的专题发言,而且仍叫她记录。
他充分肯定了张玲的政治立场、理想抱负、奋斗精神和工作成绩,又分析了张玲与众不同的可贵之处,那就是在家庭条件优越、不受饥寒交迫的前提下走上革命道路,这必须对革命事业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比较成熟的思想基础才做得到。而张玲的个性很强,个性往往具有两重性,优点和缺点共存,同一个人的个性,在这件事情上可能起好作用,在那件事情上可能起不好的作用……
一番话说得张玲发愣,她停下手中的笔,出神地望着这位新队长,觉得他关于个性的分析很有道理,不由对这位儒将刮目相看。
只听向守志接着说道:“既然人的个性有这样一些特点,那么,每个同志对别人的个性就不必过于计较,因为大家都有个性,很难说谁的个性全是缺点或者全是优点,所以应当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沟通,取长补短,这样才对集体有利。”
新队长的专题发言赢得全体同志长时间的热烈鼓掌,其中当然也有张玲的一份。她从心里对这位新队长作出了评价:果然是扛机枪的,很准,射出的却不是子弹!
从此,张玲开始仔细地观察向守志的所有生活细节,发现他真是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人,他那双拿枪的手总是洗得干干净净,他身上的军服总是整整齐齐,他刷牙用的杯子上还要盖一块遮尘土的布,这在工农干部和军人中很少见。而且,他也喜欢唱歌,张玲就产生了进一步接近他的强烈愿望,这与向守志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接近的方式就是“谈工作”、“交流思想”,然后由张玲一句句教向守志唱《太行山上》……
之后,他们勇敢地公开了恋爱关系,张玲放弃了“三十岁极限论”,他们决定向上级递交结婚申请报告。张玲严肃地和向守志约法三章:“我们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反对老婆主义或大男子主义;各洗各的衣服……”
1945年春季,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刘伯承、邓小平和太行山区党委书记李雪峰批准了他们的结婚申请。1945年5月2日,向守志接到带领太行军区十团攻打昔阳县城的任务。部队途经张玲担任党委书记的平东县稍作停留时,已是晚上六点多钟。向守志和张玲同时想到,又要分离了,不知何时何处能再相见,反正领导已经批准结婚,就趁这个机会把喜事办了。
平东县委机关的临时办公处本是一座寺庙,用石头垒起来的房子,张玲就在这里工作。平时也不觉得,现在走进这个有着雕花门窗的瓦房时,她觉得这里和开封老家居然有几分相似,使她产生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张玲简单地收拾了一下房间,在床上加一条军用被子,其他一切从简,更没条件办酒席,只是兴奋而自豪地向领导和同志们宣布:“咱俩今晚结婚!”
面对墙上的毛主席像,张玲和向守志虔诚地鞠了三个躬。领导和为数很少的几个战友赶来表示祝贺之后,他们度过了终生难忘的新婚之夜。他们想起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那首著名的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接诵,当吟到最后一句的最后两个字时,张玲停了下来,也不许向守志说。她觉得,爱情和生命怎么能抛呢?所以她要把最后两个字改成“燃烧”——“二者皆燃烧!”他们要为革命、为自由燃烧生命和爱情,而不是抛弃。
第二天一早,向守志就带着部队向战场进发,他在马背上挥挥手,昂然消失在张玲的视线中。
此后,他们没能日日在一起生活,却天天在一起战斗,张玲向在前线战斗的部队、包括丈夫的十团输送了大批新战士,为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南征北战,他们相聚的日子少得可怜,有时在路上擦肩而过,就互相望一眼,继续朝相反的方向迈进,心里却是连着一根甜蜜的线。张玲用这根线为向守志做了一双奇大的鞋,虽然无法穿,却盛满了她的情意,写就了她如歌的人生……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