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持苜蓿产业 促进奶业发展

2012-07-11北京华融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中国乳业 2012年6期
关键词:奶业苜蓿规模化

文 / 吕 品 北京华融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奶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制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之一,对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营养摄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97~2010年,我国奶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牛奶产量从601.1 万吨升至3 575.62 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14.7%。但是,近两年来接连发生的“婴幼儿奶粉事件”和“皮革奶”事件等,对我国奶业形象造成了致命打击,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挫。经过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乳品企业和所有奶业人的共同努力,我国奶业逐步得到恢复,同时,如何有效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而要提升乳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原料奶的质量是基础。原料奶的质量又与苜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看来,发展苜蓿产业对于奶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优质苜蓿在奶业发展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奶牛养殖一直沿用“秸秆+青贮+精料”的饲喂模式,奶牛营养摄取主要依赖精料,蛋白饲料来源较为单一,使部分企业及所属奶站需要添加化工原料以达到相关检测标准。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无良企业的打击和惩处力度,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牛奶蛋白含量不足的问题,仍任重道远。

通过分析国内外发展经验可知,优质苜蓿在全面提升奶业发展质量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提高苜蓿在奶牛日粮配方中的比例,既可以增强奶牛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提高牛奶乳脂率并增加奶产量,又可以对奶牛健康起到保障作用,提高一次受胎率并减少肢蹄病发病率。因此,大力扶持苜蓿产业发展是一条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奶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2 我国苜蓿市场的总体情况

表1 中国苜蓿与美国苜蓿主要营养价值比较

图1 2000~2010年我国苜蓿进出口单价变动情况

近年来,随着奶业企业对优质苜蓿认识的提高,国内苜蓿市场发展迅速,原种植面积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2010年,我国12 个苜蓿主产省的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48.78 万hm2,干草总产量为938.8 万t,加工企业总数130 家。其中,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新疆位列前5 位,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2.24 万、38 万、20 万、16.83 万和12.49 万hm2,干草总产量分别达到350 万、217 万、130 万、82 万和88.9 万t。

在进出口方面,2000~2008年,苜蓿进口量始终小于出口量,国产苜蓿国内市场消化程度较低,多以出口贸易形式满足国外市场需求;2009~2011年,苜蓿进口量分别为7.7 万、22.7 万和27.6 万t,同期苜蓿干草出口量分别为1.1 万、0.88 万和0.44 万t。可以判断,随着国内市场消化能力的增强,苜蓿产量过剩的情况可实现根本性扭转,而且未来苜蓿产品市场的缺口有可能继续扩大。

从营养价值看,国产苜蓿各项指标均与农业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以过去3 年大量使用的美国苜蓿作对比(表1),中国苜蓿(一级)粗蛋白含量仅为15%,比美国苜蓿(一级)低了3 个百分点;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分别为50%和41%,分别比美国苜蓿(一级)高出8 个百分点;产奶净能为5.4 MJ/kg,比美国苜蓿(一级)低了12 个百分点。

从以上分析可知,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苜蓿产业仍处于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优质苜蓿产品产量、规模化生产水平、国内市场接受度和营养价值均存在大幅提升的空间。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苜蓿产业的扶持力度,各地政府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使我国国产苜蓿产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推进生猪和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的要求,强调了苜蓿在奶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十二五”时期苜蓿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3 制约苜蓿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向好的,对全面提升奶业质量水平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苜蓿不论从种植面积、育成品种、栽培管理,还是从科研与商业开发的配套程度上看,仍与美国、日本等产业发展成熟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3.1 规模化种植水平低阻碍了苜蓿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国产苜蓿的种植历史很长,但时至今日,仍多以小规模分散种植为主体,大型企业承包牧场面积比例较低,能够进行规模化连片生产的区域屈指可数。同时,苜蓿种植地区多为西部和华北等偏远地区,土壤条件多为山区、丘陵和盐碱地等贫瘠性土地,在短时间收割的限制条件下,手工收割仍为主要收储方式,机械化作业根本无法实地操作。这种情况使国产苜蓿产地分散且质量层次不齐,无法满足大型奶业企业对饲草饲料的要求,也无法适应未来奶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趋势。

3.2 产业标准化滞后制约了国产苜蓿质量的提升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国产苜蓿种植、收割、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化雏形。但是,不论是苜蓿种子还是草捆、草块和草颗粒等苜蓿草产品,我国均没有相应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检测标准,更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监督体系,制度设计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国产苜蓿的标准化进程。若在现有状况下完成国产苜蓿标准化,国家有关部门应以生产环节为主要切入点,着手制定苜蓿良种繁育、机械化收割、烘干晾晒等环节的可操作规程,切实解决苜蓿优质种子稀缺,牧草产品质量差,与市场和商业应用脱节等诸多难题。

3.3 较大的价格波动幅度使国内苜蓿市场供给动力减弱

2008年之前,我国苜蓿产业沿循以出口带动国内生产的发展轨迹,凭借国际市场对苜蓿产品强劲需求的良好时机,推动了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建立和相关体系的健全。但是,由于各地牧草质量参差不齐,加之部分国家对农产品设立了贸易壁垒,致使我国国产苜蓿的价格较低且存在连续波动,严重影响了苜蓿种植户的信心。

2005年以来,苜蓿进口单价持续高于出口单价(图1),限于国内苜蓿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价格在短期内不存在反弹或大幅提升的可能。这使我国苜蓿生产者压力较大,小面积种植户退出市场几成定局,国内苜蓿市场的供给存在一定下行压力。

4 对苜蓿产业扶持的重点方向

4.1 对苜蓿育种的政策扶持

与美国等苜蓿生产大国相比,我国苜蓿育种技术手段薄弱,品种育成率较低,不同育种手段配套融合能力较差,造成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对优质苜蓿的需求。对育种进行政策支持,一方面需要加大研发资金投入,组织科研团队集中攻关,稳定育成品种的基因表达;另一方面则要实现与奶业的有机结合,以增加苜蓿产量和饲用价值为目标,使培育的优质苜蓿可以满足单产水平为8 000~9 000kg/年·头的奶牛的饲喂要求,为未来我国奶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对规模化种植的政策扶持

要实现规模化、大范围的苜蓿种植,需重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鼓励苜蓿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生产规模较大的合作社进行股份制规范化试点改造,通过金融政策倾斜来转变试点地区农贷抵押方式,使合作社真正实现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第二,鼓励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配套自有苜蓿种植基地,以奶牛饲养数量规定苜蓿标准面积,对达到既定标准的规模养殖场予以奖励,并试点苜蓿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使苜蓿种植与生乳质量提升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4.3 对苜蓿加工企业的相关扶持

目前,我国苜蓿加工企业主要受制于苜蓿质量较差和部分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两个因素,扶持政策的制定应主要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建立质量监测及产品追溯体系,切实把好质量关,使加工企业可以拥有良好的牧草资源;二是建立针对苜蓿进出口的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国外苜蓿质量标准和到岸价格,使企业可以获得最新的国际苜蓿市场行情,有效提高企业苜蓿产品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奶业苜蓿规模化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探索走出规模化效益化地热发展之路
枣规模化控制杂交育种技术体系
苜蓿的种植技术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要造就一片草原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苜蓿:天马的食粮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