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技推广,瓶颈在人才专访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王俊英

2012-07-10聂赛

中国农业信息 2012年9期
关键词:推广站农技技术推广

本刊记者 聂赛

王俊英简介,1987年10月毕业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获得作物栽培与耕作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小麦栽培研究室工作,1992年8月由于工作需要调入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先后主持承担市部级重大科技项目30余项;主编出版了《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等著作14部。发表了科技论文40余篇。先后获得国务院、农业部、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多项荣誉称号。曾获“ 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2011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1998年以来任北京市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和第十一届常委。现任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

4月24日,农业技术推广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针对当前农技推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现行农技推广法做了相应修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近日,为了了解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实际问题,更好地为推进农技推广服务,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战斗在北京农技推广第一线的专家、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推广研究员王俊英。

王俊英:现在农技推广系统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专业人员不足、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推广能力不强等问题。过去的农技推广机构是按乡镇设立的,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科技站已名存实亡。因此,重新建站需要重新招聘技术人员。随着各地交通、信息条件的改善,以及种植区域化,部分省份尝试按照种植区域建立区域推广区域站。在招聘过程中由于对专业要求不严,相当一部分非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由于业务不熟,影响了农技推广职责的有效履行。我认为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王俊英:农业推广人才的问题,一方面是人才不够,一方面是人才专业不对口。由于原有的技术人员随着年龄增长,有相当一部分已退休或近几年将要退休。新招聘的人员,由于在招聘时缺乏对专业的严格要求,很多新招聘的人是非农专业毕业生。由于编制有限,真正学农的毕业生很难进入推广单位工作,部分推广单位为了解决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的难题,只能聘用专业人员作为“临时工”参加单位的工作。这样影响了整个队伍的专业水平。因此,为了提高推广体系技术人员的素质,应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对招聘人员的专业和学历提出明确要求,让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推广队伍。在这方面市级推广部门做的很好,每年根据工作需要向人事部门申报招聘的岗位和专业要求,并通过笔试和面试等环节进行选择,保证招聘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而且为了尽快提高新人的专业水平,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我们都要安排他们到农村蹲点锻炼三年,让他们了解农业、农村、农民。让他们尽快成长为独挡一面的专业骨干。

王俊英:我国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2%,低于发达国家70%-80%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水平。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科研成果本身缺乏实用性,研究内容与实践脱节。这就需要在确定科研课题前多向基层人员了解生产上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农民的需求,从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需求出发,才能实现科研成果及时有效的转化,切实服务于三农。二是由于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没有实现良好的对接,搞科研的不搞推广,搞推广的不搞科研,而且双方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机制,使得科研成果束之高阁。北京的情况比较好,我们北京市农技技术推广站现在又搞实用栽培技术研究又搞技术推广,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把研究成果告诉老百姓。三是由于农技推广投入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少,无法满足众多分散农户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一味地增加技术人员,而是应该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由种田大户或合作社来进行土地规模经营,减少服务对象的人数、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这样技术推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更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合理的应用。

王俊英:面对农民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服务需求,我国的农技推广已由政府主导的单一方式向多元化发展,农技推广工作已经形成“一主多元”的格局。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公共服务机构,行使公益性推广的职能,由国家为他们提供全额拨款,他们则为农民提供无偿服务,通过加强绩效考核的方式提高他们为农户服务的主动性和效果。其他经营性的单位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咨询和技术入股等形式为农户提供有偿服务,行使经营性推广的职能。应鼓励基层农资门市部等经营性单位能参与到技术推广工作中,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应培育大型的农业综合企业,这些企业应具有专业的研发、销售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公益性推广和经营性推广各负其责,一定会使农技推广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俊英:2002年,我们率先提出发展优质小麦产业化的思路,并积极探索和实践。研究出了商品小麦品质的速测方法,制定了“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的地方标准,并组织技术人员在全市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05万亩,为基地的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程技术服务”,提高优质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同时我们先后与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签订优质小麦收购协议1.9亿公斤,保证了优质小麦卖出好价格,为基地的农民增收了4000多万元。

2005年,为了降低农户自然灾害风险,我们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种植业风险互助试点工作。在互助保险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培养、核灾体系构建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我们以北京谷物协会为依托,成立了北京市风险互助金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委员会运行的规范管理制度,设计了小麦、玉米、大白菜、日光温室等多种作物和设施的保险条款,科学确定了各种作物的费率,建立了作物灾害认定细则,培养了120名具有一定保险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核灾技术员。在全市9个区县累计建立风险互助试点22万亩,为1.2万户农户提供了保障,给受灾农户发放受灾补助款100余万元。也为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推广站农技技术推广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省农机推广站(省农机鉴定站)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经典诵读集中交流学习活动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基层农技推广站O2O模式的探索
甜玉米空秆的原因与防止措施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