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里寻它千百“度”

2012-07-09房天营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2年7期
关键词:构建对策

房天营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体验中理解数学”。因此,我们应该创设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优质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力量,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教学模块;构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072-02思维源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数学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去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几乎都是从教师的例题到学生的习题,只关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没有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源泉——生活,也没有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对于情境的追求日益重视,认为凡数学教学必有情境。不可否认,众多数学课因为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活力、有吸引力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情境”一统课堂的今天,过滥、过度、过于平庸、过于花哨的情境充斥着数学课堂。面对“情境热”,期待着情境的创设:众里寻它千百“度”!

一、情境的创设,与生活联系要有“度”

自课改以来,很多教师知道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连,却不知如何相连。有人认为,与生活相连,就是把生活中的情境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比如教材中出现了超市,上课就要准备很多超市里的物品,模拟购物;习题里出现了水果,就要把水果带进课堂。其实不然,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问题,是不能或者没必要搬进课堂中来的,如果要把生活情境搬进课堂中来,就必须先赋予这一情境以数学意义。

有幸听到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她就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吴老师从学生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我们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有!”

“怎么比呢?”

“按规定时间每人拍一遍,再把总数求出来,哪队总数多为胜利。”

“不行,太慢了。”

“是啊,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吴老师恰到好处地跟了一句。

问题提出,学生马上想办法,各队推选出几名代表进行比赛。然后根据比赛情况深入探究平均数的产生的需要以及意义。

课伊始,疑已生,从学生熟悉的拍球比赛入手,激起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渴望,让他们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主动权留给了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情境的创设,引领教学要有“度”

情境创设不当,也会让学生迷失。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传说乾隆微服私访,来到一个叫“天然居”的茶楼喝茶,刚上茶楼就被挂在茶楼两边的一幅特殊的对联吸引住了,对联的内容是这样的:“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师:这幅对联特殊在哪儿呢?

学生答:这幅对联里面的字的顺序是颠倒过来的。

师:没错,其实在语文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吞”—“吴”,“杏”—“呆”,“士”—“干”“甲”—“由”等。我们数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3/4,把它的分子分母颠倒过来就是4/3.

接着让又学生说出了几个这样的分数,板书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这样的情境,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找倒数方法中的一种——调换位置, 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只是分数的外在形式,并不是倒数的本质特点,所以这个教学情境对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给学生造成误解,认为倒数就是调换位置,以致于部分学生误以为1.5的倒数是5.1。

此类情境看似很好,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未能从根本上把握数学的本质,如果知识仅停留在教师呈现的情境表面,感受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及时沟通与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那么这种情境在教学中是没有价值的。

三、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探究有“度”

笔者在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知道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所以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请看大屏幕!

(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

师:动画片看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小乌鸦遇到问题会动脑筋。

生:小乌鸦真聪明!

师:那小乌鸦聪明在哪里呢?

生:它知道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水面上升,就喝到了水。

师:为什么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水面就会上升呢?

生:因为小石子重,会沉到水底。

生:因为小石子占空,把水挤上来了!

生:因为小石子占空间

(师顺势板书:占空间)

接下来再比较两个不同颜色的长方体盒子的大小,让学生明白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进而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通过逐步引导,将探究的重点集中在“为什么放入小石子,水面会升高”这一问题上,一个“挤”和一个“占”说明学生已经进入了跟进状态。这样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而且能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体积的概念理解深刻。

当然,情境的创设还要考虑是否科学合理,模拟的情境是否严谨,是否真实可信等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种“问题解决”的模式,使学生主动经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没有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就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更不会获得相应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重点难点,找准“支点”,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让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学习,真正发挥情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春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4).

[2]彭道蓉.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优质情境的有效策略[J].新一代,2011,(1).

[3]王成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2).

猜你喜欢

构建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