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2012-07-09吴高美
吴高美
摘要:小学数学中存在着简洁、统一、和谐丰富深刻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去感受数学中的美,去欣赏数学中的美,并不断地去表现数学的美,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017-02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曾说过:“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只要我们稍加深入地挖掘,就不难发现数学美的重要特征:简洁与灵活,对称与和谐,想象的丰富,逻辑的严谨等无一不蕴于小学数学之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能不失时机地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感知和理解数学中蕴涵的美,而且能使学生在快乐的数学审美活动中陶冶性情,培养情操,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同样,数学中的美不单单属于教材本身,也广泛表现于生活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受。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是这样设计的:一开始就用课件展示课前收集的生活中运用对称美的图片,如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雄伟的天安门、高大的埃菲尔铁塔等,然后提问:这些建筑美吗?请你说说它们为什么美,然后请学生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因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接着让学生欣赏中国的民间艺术——剪纸(对称的作品),在一片赞叹声中,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美”。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秩序和对称是美的重要因素,而这两点都能在数学中找到。”在几何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从线条和图形的美,了解到许多形式美的因素。例如,简单几何图形中的正三角形具有平稳、安定之美、长方形有刚劲、整齐、对称之美、圆形具有完满、流转的美等,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对图形的特点及象征意义的说明,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美。
二、挖掘教材,让学生欣赏美
罗丹曾经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就充分说明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用心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具有较强的可感性。数量的和谐,空间的协调是构成数学美的重要因素。例如,加、减、乘、除的运算意义和各部分,构成一个整体之间的相依、相反关系,加与减、乘与除之间存在着可逆的关系;分数除法可以转化乘法,乘法也可以转化为除法。小学数学里的几何图形中,如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圆等优美的图画,都彰显出了几何图形的和谐美。
三、善用鼓励,让学生追求美
美的事物能唤起儿童的愉悦,反过来,又能激发儿童去追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因为学生的作业不整洁,字迹潦草,格式不规范而烦恼,若能从实施美育入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开展优秀作业展,让他们看到作业本整齐、字迹工整、计算正确、格式规范本身就是一种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
四、启迪思维,让学生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它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对美的追求的一个重要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数学的审美意境,以启迪学生数学美的直觉,以便作出数学规律的再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正如数学家哈尔莫斯说的:“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的生活、言行如同艺术家一样”。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满足于美的感知和体验,应不失时机的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让学生在对数学美的追求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努力创造美。如计算5+5+5+5+4,大多数学生只会按计算法则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则能用5×5-1这样简便的方法来计算,也有个别学生直接用6×4算出结果,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后一种解法运用了拆分整合的思维策略,把4分成4个1,分别加到4个5上,转换成4个6来计算,具有创造价值。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使他们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提高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了数学美的所在,从而更加愉快地进行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吴瑞裘.美育教程[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2]吴振奎.数学中的美——数学美学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