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进取——盛唐士人的追求
2012-07-09宁显泽
宁显泽
摘要:盛唐士风以空前的思想解放,个性的恢宏张扬,精神蓬勃进取而独树一帜。对盛唐士风分析可以追索出政治强盛,经济发达,生活富足,文化繁荣,恢宏外向的盛唐气象。
关键词:进取士风;偏好作风;应世追求;盛唐气象
“盛唐时期士人面对社会普遍有一种乐观,开朗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心态,对功名的追求和向往及光宗耀祖的思想意识都被空前地激发出来。他们的出路极为宽广,他们或从军边塞,或干竭王候,或科举仕进。每一个有志者和才能之士都可以跻身于官僚系统的机构当中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盛唐士人不像六朝文人那样以放浪形骸,殊言举止来标谤自己的独立特形和与世不合的心理;也不像后世宋代文人那样以沉潜内收的心灵修养思辩来显示自己的渊默高深。他们在灿烂的生活环境和博大的文化氛围中,孕育并发扬着乐观豁达,健康向上,富有魅力的人格心态。开元时李白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起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后被玄宗召至长安,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何等的自负与踌躇满志。”无元年间大唐生机勃勃,如日中天,笼罩在一片金色光辉之中,唐玄宗昭示天下求贤若渴,冠绝一世的超迈人才,才华横欲意气风发的李白呼喊出:“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正是这种意气风发,奋起智能的社会文化心态在开元盛世的影响下,知识分子自然受到一种搏击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的鼓舞,士人们大多高扬其蹈厉济世的心态。
在这种充满自信的时代里,泱泱帝国的雄壮气魄使士人对仕途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空前高涨,如把唐诗带进新时代的号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表达作者被重用为国效力的心愿。杜甫即使深谙儒家之道,同样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即使安史之乱使家遭危厄。但仍乐观豁达。“煌煌大宗业,树立甚宏达”,表了诗人对国家的赞美与期待。
盛唐之下士人仍博击进取,蹈厉济世之风受盛唐招贤纳士,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所制约和影响。唐朝在唐太宗时唐王朝已是一个版图辽阔,军事强大,政治清明,民物繁息,边疆安定,四夷俱服,在当时中世纪的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国。唐太宗勉励士人要有匡时济世的功业和舟辑伫时的情怀,更加极大地刺激了士人建功立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并且唐统治者兴科举,人办学校不分身份地位打破十庶界线均可步入仕途,一改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止制与论门阀出身等做法。这些措施活跃了知识分子,刺激知识分进取仕途的愿望,《唐摭言》中有一段故事,说唐太宗见新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武则天时社会继续展,继续发展科举破格用人,提拔贤才,持续贞观遗风,这使士人怀抱利器欲一展宏图坐致公卿的梦想继续高涨。士人们进取报国济世的欲望更加激烈,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初励精图治,雄才人略,使唐王朝达到全盛,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勃勃生机的赫赫盛世展现于世界。在此社会背景下士人空前的仕进热情和自豪感都被激发出来,在他们内心以功名自勉和高度自信,他们总自信通过努力可以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在盛唐士人们内心深处没有郁郁寡欢,有的只是大喜火悲,热烈奔放,如李白在失意时,他狂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得意时高唱:“我欲蓬莱顶上行”。即使他对命运的不满也是建立在充分自信的基础上,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活画出他的神采:“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是酒中仙。”敢叫天子久等,敢叫权相杨国忠为他硕墨,敢叫高力士为他脱靴,李白傲岸洒脱之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自信,他不仅敢出怨言,而且还企图进行抗争:“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闾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这种阳刚气质的搏斗充分显示了盛唐士人高昂的气势和蓬勃的进取欲望。这在他们的审美情感符号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每一个王朝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就“十风”而言,不外乎有阳刚向上和阴柔内收,但无论是恢宏进取,还是内敛忧郁,无不与社会变革,政治兴衰息息相关。无论是十人的诗歌、词赋、艺术作晶、文学著作,抑或十人的偏好、作风、应世态度,无不透露着作者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忧患意识和济世精神。关心现实,提露时弊,忧国伤时,为民请命,奋起振兴始终是贯穿中国古代士风的重大主题。盛唐时期士风有典型的物质体现·充满阳刚之气,热烈外放,恢宏张扬,勇于进取便是其体现的精神气质。他们这些特点可从他们的诗歌作品,偏好作风,人生追求等方面体现出米。追朔其产生的原因是由特定的盛唐气象,即国家强盛统一,经济繁荣,环境开明兼容所制约和影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杨朝云.中国隐逸文化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沈起炜.隋唐史话[M].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
[3]王仲荤.隋唐五代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断代史系列,2003.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