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鞍马艺术的特色

2012-07-09李素艳

群文天地 2012年3期
关键词:画马天马绘画

唐代是中国绘画极其成熟的时期,表现鞍马的题材在这时已形成独立画科,脱颖而出。以马作为绘画表现的内容契合了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辉煌气象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唐代思想的开放性与多元化,给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带来蓬勃的生机。

唐代艺术不论是什么体裁或题材,总是呈现出一种雄豪壮美、丰肥艳丽的宏放之美。而马作为唐代艺术家钟爱的创作题材,不仅代表了国家的繁荣,也代表了民族精神气节。马在唐代是人们物质生产,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也是军事阵容、国家实力和社会地位、财富的象征,更是勇武精神、进取精神、生命力和理想精神的体现。马是理想精神的象征,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鞍马艺术代表着唐代的写实高度,艺术描绘达到完善。并且唐代诗歌艺术的发达,产生了很多咏马、颂马、赞美鞍马绘画的诗篇,使我们更好得体会和领略到唐代鞍马艺术的面貌。

鞍马艺术在唐代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值得我们去欣赏、回味和研究,同时从深奥的艺术造诣中感受到盛唐雄壮大气及其文化艺术的博大精神内涵。

一、唐代鞍马艺术的特色

(一)丰肥艳丽

鞍马画是自唐开始成熟的绘画形式,以马为题材的艺术创作前代已经流行,在唐代则备受重视并形成成熟的风格。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国力尤为强盛,名马西来,并设有专门的养马人,马多丰肥。韩幹以真马为师,所画鞍马自然肥壮。杜甫称韩幹“画肉不画骨”,说的就是肥美特色,这正是当时颇受贵族欣赏的一种审美趣味。韩幹画马注重写生,在形体结构上的描绘,达到了前所不及的水平。他所画的马,具有明显的夸张成分,突出“肥”美就是他独创的画“肉”。膘肥浑圆,体格丰腴,几乎看不到马的骨头突出的部位。杜甫又有诗《画马赞》称“韩幹画马,毫端有神,骅骝老大,騕袅清新”。画马而意不在马,韩幹画马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谓其为画马之圣也毫不为过。

张萱笔下的鞍马与韩幹所绘同出一辙,女性的丰肌和鞍马的肥美共同构成了富于唐韵的特色,精确的把握和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审美。

(二)造型崇尚写实

唐代画马崇尚写实主义,说明唐代具有成熟而完备的绘画技巧。唐人绘画以“真”“似”为追求,更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唐代国力强盛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这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意识形态。在封建思想与伦理观念等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反映在艺术乃至绘画上就是要求艺术为政教伦理服务。这种思想产生于先秦,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开篇就是“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其宣教意味相当明确,与这种宣教相适应,唐代绘画表现出两个特征:一、写实能力空前发达。二、创作上高举写实主义大旗。唐代鞍马艺术重写实性描绘,是因为写实有利于对骑游、出行、打球、牧放等日常生活的表达,也能真切的表现出人与马的密切关系和特殊感情。

韩幹所作以真马为写生的对象,因此画法逼真。玄宗曾命他向当时画马大师陈闳学画,他道:“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 。《历代名画记》载云:“玄宗好大马,御厩至四十万,遂有沛艾大马,西域大宛。”玉花骢、照夜白等就是其中的名马。这么多来自不同地域的良驹汇集于宫苑,给韩幹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韩幹也正是以这些马为绘画对象,创作出独具一格的佳作。韩幹的画马创作态度十分认真,《广川画跋》说:“世传韩幹画马必考时日、面、方位,然后定形、骨毛色。”可见他的观察细致。韩幹《牧马图》结构严谨,用笔沉着,神采生动,纯是从写生中得来。

(三)理想化的精神境界

马与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壮士的建功立业,要靠它来驰骋疆场,行人爬山涉水,要靠它负重致远,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也少不了要依仗它的力量。马,有着健美劲秀的风度,一往直前的的气势,尤其是它善解人意的悟性,吃苦耐劳的精神,兢兢业业的品格,更使它赢得了古人的喜爱和崇敬。孔子曾说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由此可见马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战争以及传递信息都需要大批良马,汉朝时把大宛马称为是天马,天马是天神太仪赏赐人间的。因为大宛马珍贵难得,大不同于普通的马而被视作神龙之类,表达了人类对马的无限崇仰。天马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的产物。在长期的战争中,人们希望有神奇的背生双翼的天马帮助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出现了天马形象,甘肃武威出土的《马踏飞燕》,奔驰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燕背上,极富有浪漫气息,也是理想精神的象征。在汉代人看来理想和现实是统一的。汉武帝不惜发动战争攻打大宛国,只因为了获得汗血宝马,并亲自作《天马歌》。而唐陵前的石刻天马,直接在马双肩生出彩云般的双翼,使马的形象显得更加矫健,更加挺进有力,更符合人们的理想,天马行空的想像使艺术增加了浪漫气息。

马蕴涵了坚毅、勇敢、强壮、向上的精神,吸引了众多的画家和诗人。他们用自己的表现手法,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鞍马的热爱之情。鞍马艺术自然的成为人们寄托理想境界的最好媒介。

(四) “诗化”的品格特色

马蕴涵着深沉的民族精神,历史和文化情结,因而成为画家和诗人歌颂描绘的对象。唐代大兴科举,打破了以前门阀地主的垄断地位,有利于有学识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凭借能力参与到政治中来,开拓了跻身上层的道路,这条道路的首要是建立军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初唐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了整个社会。于是,在这一时期文人出入边塞,习武练兵成为风尚,他们经历大漠苦寒、兵刀弓马、建功立业。驰骋疆场,要靠宝马,促成文人与马的密切关系。我们所熟知的大诗人李白就保持着这种豪迈的风度。唐代边塞诗也就是对这种豪迈的英雄主义的讴歌。艺术形式的互相渗透,共同创造了艺术史上特有的英雄艺术的特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今存的二百多首唐代题画诗中,咏马诗就有好几十首。唐代作咏马诗杜甫数量最多,质量也最好。杜甫本人喜欢骑射,十分爱马,在他的一百多首咏物诗中,咏马诗就有十五首。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述说的是玄宗的坐骑“玉花骢”拴在宫殿阶台下,命曹霸以白绢图之,曹霸将画悬挂在御榻上,人们以为是真的玉花骢跑到御榻上去了,难辨真假,渲染了曹霸画的马栩栩如生。顾云见到韩幹的“马障”(以马为图案的屏风)的最初感觉是:“屹然六幅古屏上,效见胡人牵入天厩之神龙”,得到同样的效果。

韩愈曾有这样的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代文人士大夫在不受羁绊的骏马身上,寄托了他们鞅掌之余的休逸思想。

唐代咏马诗善用比喻、夸张和侧笔渲染等手法,注重细节,逼真灵动,挖掘马的性格、精神、志愿等内在的特质,明写马,暗写人,托物寓意。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分科独立的鞍马艺术在唐代备受重视,并在富丽繁华、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唐代社会环境中达到了鼎盛阶段。这与唐代奋发、自信的时代精神是分不开的,在这一时期,文学艺术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马既体现了勇敢尚武精神,也是人们玩赏的对象及社会财富、地位的象征,是画家和诗人所喜爱描绘的对象。因此出现了大量关于马经典的艺术作品。它以生动的造型,挺进的线条、华丽的色彩,飞扬的神采以及富有诗意的内涵登上了中国艺术舞台,吸引了众多的欣赏者和创作者。

唐代鞍马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虽只占了很小的角色,但它却鲜明的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观念。研究唐代鞍马艺术的成就对弄清唐代美学思想演变具有很好的价值。经过悠久历史考验和选择淘汰后中国鞍马艺术流出至今, 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它的存在使我们的文化宝库愈加丰饶。鞍马艺术文化有着格外悠久深厚的传统,只有在充分的认识掌握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创造出真正可以和传统相媲美的新作品。在当下异彩纷呈的多元艺术创作的环境下,唐代鞍马艺术所具有的富丽华贵风采和蓬勃进取的象征意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唤起了我们对唐代鞍马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能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认识唐代艺术里所蕴含的这份古老的传统。

(作者简介:李素艳(1980.2-),女,河北衡水人,硕士,张家港市文化馆,研究方向:中国画、工笔人物方向。)

猜你喜欢

画马天马绘画
天马寨两咏
坚持不懈的李公麟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画马
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学生作品选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画马
画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