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2-07-09樊星筇
樊星筇
摘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获得探索、认知、创新的乐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语文学科是这一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信息时代,方法的获得比知识的获得更加重要。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创新能力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教师要顺利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小学生获得新的语文知识而具有的相关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的组合。传统的教育多注重智力发展,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重视不足,没能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调节与推动作用,而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学生智力的发展,更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与智力比较,创新能力受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更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与培养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具有踢显的同步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不仅对学生传授知识,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富有创造性的人格。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勇于创新、不断纠错的能力,培养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形成具有独立意识和挑战精神的创造性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未知世界的强烈的求知欲。
二、培养创新能力要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人人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作风,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双边交流过程,营造出注重能力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角色互换等方式,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全部,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条件、机遇和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当学生想出了一道语文思考题的解答方法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等等,都是学生创造能力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即使有缺点,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要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让学生通过认识错误获得学习的机会。
三、培养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
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火花。教师可采用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进行教学,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揣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一个新的领域。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有学生就对鲁迅先生的“碰壁”提出疑问:“鲁迅先生的扁鼻子是真的因为碰到墙壁吗?还是因为其它原因?”对此,我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从人的遗传关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教学中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四、培养创新能力要取材于现实生活
创新能力的含义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框架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全新方式,进而获得全新的成果。在生活中,要解决问题,就要求人们不断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于学生,更应该培养他们这一方面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探索新知识,根据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创新教育,使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创新能力,造就时代的新人。
(作者单位:贵州省大方县大方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