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与实证研究

2012-07-09宋国宇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研究发展

宋国宇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28)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近年来保持了持续而强劲的超常规发展,产业规模急剧扩大。1990~2009年,中国绿色食品企业由63家发展到6 003家,产品由127个发展到15 707个,年均增长分别为27%和29%,包括了农林、畜禽、水产、饮料4个大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 000多个品种。然而,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型数量扩张增长路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产品深加工层次偏低、产业效率低下,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产业发展方式与产业政策亟需转变和调整。

产业发展不仅是一个数量扩张过程,也是一个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升级,以及技术、市场、体制与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1]。产业发展方式的差异源于约束条件的差异,产业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要素、资源与环境约束不同,随着供求关系和要素稀缺格局的变化,要求对发展方式进行调整[2]。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发展阶段紧密相关[3],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因此,明确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内涵,阐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规定及影响因素,进而对产业发展方式进行实证分析,对于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文献回顾

国内外研究文献对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升级途径、产业集群[3]以及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对产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研究则集中在对经济发展方式或经济增长方式上。

2.1 关于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市场、政策对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影响展开研究,主要关注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4-5],对产业内部结构关系研究不足。Carriquiry的研究表明,政府在产品标准方面的管理影响产业结构的演进[6]。Luanne Lohr分析有机食品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美国有机农场的支持政策中除了科技以外,信息、教育和科技服务的支持对有机食品结构演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样重要[7]。对产业发展的研究侧重于用“飞雁”模型和国家创新系统解释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侧重于考察国内公司与跨国公司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政府作用。

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集群和竞争力、战略模式和对策研究等方面。罗峦等运用“钻石”理论对影响我国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8-9]。John Adams研究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10],王德章提出通过产业政策导向,推进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和品牌整合,进而提高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11],提出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2]。赵大伟通过分析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所处阶段与特点,提出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对策[13]。

2.2 关于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相关研究

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和条件,以及如何转变等展开研究,很少研究某一个具体产业增长(发展)方式及其转变问题。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依托其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则是研究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借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成果对产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世锦、金碚认为转变增长方式就是由过去主要依靠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数量投入推动增长,逐步转变到更多地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推动增长[14]。王一鸣等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15]。

对于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林毅夫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转换的关键是,避免片面强调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除要素价格体系的扭曲[16]。吴敬琏提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17]。薛白指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决于政府诱导性结构变迁手段和市场内生性结构变迁动力间的兼容程度[18]。

2.3 简要评述与本文研究视角

国内外研究由于受产业界定、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以及分析工具与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通过上述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相关研究成果存在以下问题和特点:①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有机食品产业的研究主要从市场和消费角度展开,这与其市场体系发展密切相关。国内研究则大多局限于从政策角度研究我国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发展战略与模式等问题,缺乏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问题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②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对产业成长与发展主要采用演化视角和系统学等研究方法,侧重计量分析。国内目前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研究仍偏重于定性分析,尤其缺乏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本身的评价与实证研究。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发展不能脱离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基础条件,尤其是要厘清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机理,通过实证分析为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本文主要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及其与产业发展阶段的内在关系;②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基础分析;③产业政策如何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3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产业实现发展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模式的总和,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所依赖的源泉构成、发展机制及发展路径,实质是资源配置方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解决的是目标实现问题,即产业达到怎样的状态才是产业发展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解决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道路问题,即解决的是绿色食品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是:技术进步的内在推动与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的外在拉动要求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要求,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主要取决于产业发展阶段变化的现实需求,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产业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并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与产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相关联的主要因素要求并影响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所决定的资源要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效率提高对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要求是制约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因素。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能否转变的关键则在于能否提供有利于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即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引导与催化作用的发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直接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产业发展。同时,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表现(见图1)。

图1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模型Fig.1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of green food industry

产业发展演化具有时空特性。研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必须联系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发展阶段是研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基础和逻辑起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受制于特定发展阶段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由此决定的资源条件制约和现有产业基础,面向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的变化,通过政府产业政策与制度安排,放大绿色食品产业高级要素。通过协调技术、市场与政策之间的关系,寻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变量的最佳契合点,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从而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竞争力提升。

4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的测定

采用改进的C-D生产函数及索洛余值模型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进行测定,从而判断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与产业增长方式,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理论支持,从而促进绿色食品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发展。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假定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采用丁伯根改进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以观察资本、劳动要素对产业发展的作用。选取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资本、劳动、土地及技术作为投入变量,建立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函数及增长因素的贡献率模型如下:

其中,Yt变量表示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亿元),A(t)代表技术进步对产业增长的影响,即全要素生产率,Kt表示绿色食品产业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总额(亿元),Lt表示绿色食品产业劳动力数量(万人),Mt表示绿色食品产业监测面积(万亩)。α,β,γ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和土地的产出弹性。r为年平均科技进步率,表示综合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年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是产出增长率除劳动和资本等因素之外的“索罗余值”[19],包含了比单纯技术进步更为广泛的内容,如劳动力素质提高、要素优化组合、管理提升和制度变革等作用[?]。

4.2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干预等因素的影响,但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由于数据可获得性限制,本文采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2000~2008)相关要素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实证。数据均来自于2000~2009年的《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黑龙江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统计年报》。

首先对模型进行初步估计和检验。假设存在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发展随时间的进行是线性的。利用Eviews5.0对以上消除量纲后的样本数据采取OLS法进行参数估计,初步估计结果和主要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绿色食品产业生产函数的初步估计结果Table 1 Preliminary estimating results of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of green food industry

从以上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R2=0.981较大,F检验通过,说明方程总体拟合效果很好,回归方程是显著的。但在t检验中,各系数的值均没有通过检验。常数项和资本的参数估计值的t检验值过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可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与劳动力、监测面积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但与劳动力的相关性较小,技术进步对产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回归方程中的各个系数都是不显著的,说明这几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多重共线性。

经过对模型进行调整、重新进行估计和检验,结果表明:与初步估计结果相比,统计特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模型的解释力较强,各变量不存在显著的自相关问题。所以,得到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函数模型:

R2=0.945 D.W.=1.78 F=46.95(括号内为t检验值)。

最后得到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函数为:

通过对绿色食品产业生产函数的估计和检验,可以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①对于各要素投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和监测面积产出弹性分别为0.132、0.414和0.308。可知,劳动和监测面积对产出的贡献率高,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对绿色食品产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因此,如何加大技术进步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生产的贡献率将是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由于α+β+γ<1,表明绿色食品产业整体目前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产业粗放型发展特征明显,产业整体规模经济性没有得到发挥。也说明靠增加投入来提高产量的余地不大,外延式产业发展的增长效率不高。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受经济发展阶段制约,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有稳定的相互适应性和相互联性,也反映特定的经济发展动力结构和经济增长目标。在生产力水平既定条件下,不同发展战略与经济体制条件影响产业发展方式。要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对原有发展战略与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没有发展战略的转轨与经济体制改革与之相配合,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不可能彻底实现[20]。

②由于技术进步的内在推动和市场与产业需求的外在拉动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由于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刚性”特征,能否根据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与资源约束发挥有利于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安排,即产业政策的引导与催化作用是关键。

③绿色食品产业经济增长来源和决定因素主要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增长来解释,说明绿色食品产业经济增长方式是要素推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因此,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在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转变产业增长方式,进一步向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方面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如下:

①根据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与资源约束要求,通过政府产业政策调整对需求、技术、产品与组织结构的引导与调节等手段,通过增加研发投入以提高绿色食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技术水平与管理创新,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②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不单指单纯追求产业的数量扩张,而更多地指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升,还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对相关产业辐射和带动、资源和环境对产业发展的承载程度等。要实现绿色食品产业的科学发展必须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或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提高要素利用效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使绿色食品产业增长逐步摆脱靠要素数量推动产业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1]Franco Malerba,Uwe Cantner.Innovation,industrial dynamics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Schumpeterian legacie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6:34-58.

[2]周叔莲,刘戒骄.如何认识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理论前沿,2008(6):5-9.

[3]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J].经济研究,1999(5):55-60.

[4]Irving M.Organic food trends in Australia[J].Food Australia,2003,55(4):127.

[5]Johnson K.Natural food exports:Bioconcerns keep natural and organic foods in demand[J].American Food and AG Exporter,2003,15(3):20-24.

[6]Carriquiry,Miguel A B.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choice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in the food industr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89(1):26-32.

[7]Kotati B.France organic food report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J].GAIN Report,2001:2-11.

[8]罗峦,曹炜.基于“钻石”理论的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5):222-225.

[9]银红娟.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26-40.

[10]Adams J.Industrial cluster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case of“green”food[J].Journal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2009,1(3):279-294.

[11]王德章,赵大伟.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3(9):1-3.

[12]王德章.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9(9):67-76.

[13]赵大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阶段与转变增长方式研究[J].学术交流,2009(2):55-58.

[14]金碚.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5):14.

[15]王一鸣.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J].经济研究参考,2008,48:8.

[16]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5-13.

[17]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J].管理世界,2006(8):1-7.

[18]薛白.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用机理及其测度[J].管理科学,2009,22(5):112-119.

[19]Solow R.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94.

[20]曹休宁.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7(12):117-123.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研究发展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什么是绿色食品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