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文CCG树库的构建

2012-07-09黄昌宁揭春雨

中文信息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论元中心语范畴

宋 彦,黄昌宁,揭春雨

(1. 香港城市大学 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香港九龙达之路83号;2. 微软亚洲研究院,北京 100080)

1 引言

自动句法分析(parsing)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项基本技术,是迈向语义理解的一道门槛。当前信息处理对于深度本文分析的需求有增无减,不但要求描绘句内各成分间的句法关系,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刻画词和词之间的语义联系。组合范畴语法(Combinatory Categorial Grammar,CCG)[1]可以为这种需求提供一种显式的表达形式,直接将词汇关系映射到各个句法节点的范畴上,为快速句法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形式化描述。在200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举行的夏季研讨班(JHU Summer School 2009)上*该研讨班的主题为“Parsing the Web”,旨在通过CCG得到快速而有效的跨领域深层句法分析结果。,研究人员通过采用优化的句法分析算法,使CCG句法分析在维基百科(Wikipedia)语料上达到每秒超过100句的分析速度,且抽样显示,其分析精度并未有明显损失,说明CCG可以用来进行工业规模的句法分析[2]。

实用的句法分析器(parser),特别是以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训练,需要大量的句法树实例作训练语料。目前很难找到合适的CCG树库做此用途,对于中文,此等资源*2010年Daniel Tse[4]在宾州中文树库上开发了相应的中文CCG树库,然而该树库尚未开放给他人使用。尤其短缺。要将CCG应用于中文信息处理,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中文CCG树库(CCGbank)。众所周知,从零开始标注一个大规模的句法树库是一项极费人力和资源的工程。考虑到目前已经有一些现成的句法树库,例如,宾州英文树库(PTB)、宾州中文树库(CTB)、德文TIGER树库、台北中研院Sinica中文树库和清华大学中文树库(TCT)等,把这些资源转化成所需的CCG树库,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资源建设方案。

本文在清华中文树库的基础上,针对中文句法和句型的特点,通过自动转换方式实现了中文CCG树库的构建。由于清华树库没有空语类和同指索引等标记,我们提出一种识别动词—论元关系的简单方法,识别出句子中每个动词的词汇范畴及其相关的论元,并将识别结果直接标注到相应的CCG句法树上。本文给出所构建的CCG树库的统计数据,并使用人工标注的200句测试集验证了树库构建方法的有效性。

2 CCG简介及相关工作

CCG源自范畴语法[3],是一种类型驱动(type-driven)的词例化语法,它通过词汇范畴显式地提供从句法到语义的接口(interface)[1]。范畴(category)是CCG的基本操作单元,它有两种形式:原子范畴(atomic category)和组合范畴(functor category)。前者是CCG的基本符号集,用来表达基本的词汇类型和句法功能;后者由前者构成,通常的形式为X/Y或XY,由“”(左斜杠)和“/”(右斜杠)分别指示左右两个不同的组合方向,表示该范畴可以向左或右找到变元(argument)Y,并得到组合结果(result)X。在这些词汇范畴的基础上,CCG使用一系列操作规则来完成推导(derivation),如表1所示。

表1 CCG规则

CCG树库的自动转换已有一些工作。Hockenmaier首先在PTB上自动转换生成英文CCG树库[5-6]。该工作使用基本的三步转换流程,同时也针对短语树库设计了很多转换规则,为后来的相关工作提供算法和转换规则的标准。Hockenmaier在TIGER树库上的工作[7],则针对德文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非常规的处理方案,包括词序的链接关系、抽取(extraction)类型、并列结构(coordination)等特殊情况,第一次将英语之外的句法资源转换为CCG树库。Tse使用Hockenmaier的算法,从CTB转换出中文CCG树库[4],在预处理时把一些难以转换的中文句型作为特殊结构进行处理,例如,主题句(topicalization)、主语省略(pro-drop)、非动词谓语结构(zero-copula)等。此外,Tse还采用后处理方式来完善输出的CCG句法树,包括整理主、宾语抽取结构(subject/object extraction)和更正修饰词的范畴等。

3 构建中文CCG树库

我们的工作采用清华中文树库(TCT)作为原始资源,是因为考虑到:1)TCT的规模和覆盖率相对较大;2)TCT提供了每个短语的中心语的显式标记*本文使用的TCT语料来自2009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举办的ParsEval中文句法分析评测活动,它是TCT的一个子集,其中每个短语标记用整数后缀(0,1,2,…)标明了中心语的位置,但TCT原有的短语结构标记(如ZW, SB等)已被删除。[8]。下面详细陈述我们使用的转换算法及针对中文句型的特殊处理。

3.1 树库转换算法

3.1.1 确定句法成分类型

这是树库转换的第一步,目标是将一棵子树(treelet)中的中心语(head)、补足语(complement)和附加语(adjunct)区分出来,便于后续的二叉化和范畴指派工作。TCT句法树中每个短语的中心语已经被显式标示,我们需要小心加以区分的主要是补足语和附加语。其中,补足语一般都是可以充当动词核心论元(core argument)的成分,如NP、SP、S等,通常用原子范畴表示,并进入与之相应的述语动词的组合范畴。一般来说,除中心语和补足语以外其他语法成分都属于附加语。

3.1.2 句法树二叉化

二叉化(binarization)是将多叉树(平坦结构)重组成二叉结构,从而把整棵句法树统一为标准二叉树,以便按照句法成分类型来描述每棵子树中两个子节点之间的关系。二叉化遵循以下原则:1)中心语左边的节点,一律往右分叉(right-branching);2)中心语右边的节点,一律往左分叉(left-branching)。这样,二叉化以后,整个结构的节点间关系并不改变,中心语左边的成分仍在其左,右边的仍在其右。图1给出了一个平坦结构二叉化的示例,其中h表示P的中心语。

图1 二叉化示例

3.1.3 范畴指派

句法树二叉化以后,就可以自上而下对其节点指派范畴。对中心语与补足语、中心语与附加语两种不同的语法关系,指派范畴时应分别遵循以下规则(箭头左边表示一棵子树的根节点,右边是它的两个子节点):

R→R/C+C(其中R/C是中心语,C是补足语),与

R→R+RR(其中R是中心语,RR是附加语)。

一般来说,补足语用其自身的原子范畴来描述,例如NP,S等;而附加语则用它所修饰的中心语的范畴来描述,以确保其父节点可以得到与其中心语一致的范畴。除这两条规则之外,我们还针对并列结构中的连接词、标点符号等使用一种非组合规则:R→R+p,其中心语直接继承根节点的范畴。

3.2 动词及其论元的抽取

对述语—论元关系(predicate-argument relationship)的描写是CCG区别于传统上下文无关文法的一个显著特性。与PTB和CTB不同,TCT树库并未提供句法移位的完整标注,应用转换算法难以单独完成合理的述语—论元关系指派。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轻量级的动词子范畴框架(verb sub-categorization frame)抽取算法。为了保证其可靠性,该算法仅对动词进行处理,其基本运作基于以下三个假设:1)大量句子的表述方式遵从正常的SVO(主语—述语—宾语)架构;2)非正常移位(因而形成长距离依存关系)的论元主要是受事(patient)论元,它们在正常结构中应该直接跟随在相应的及物动词之后;3)如果在整个语料库中某个动词没有携带宾语的证据,就把该动词归为不及物动词。我们通过统计TCT中动词后面直接携带的句法成分,判定一个动词是否及物,以及它可以携带何种类型的补足语*虽然我们使用动词及其论元的关系来描述动词子范畴化,实际上我们的算法仅支持寻找可能的补足语,而并不区分其是否为真正的受事宾语。的信息。我们认为短语np,vp,mp,sp,tp和句子S可以充当动词的补足语成分,其他成分则标注为附加语。最终,我们从TCT中得到一个动词子范畴框架的数据库,其中包含所有被标注出来的及物动词及其携带的补足语,包括该补足语出现的频度。后面的评测结果表明,通过动词子范畴框架数据库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存在补足语,以及该补足语是否以长距离依存关系出现,可以有效弥补标准转换算法的不足。

3.3 中文特殊句型的CCG推导

针对特定树库资源的CCG转换过程与语言类型和语料标注格式紧密相关,前述的标准转换算法难于覆盖TCT的全部句法树。同时,考虑到中文表达的灵活性,很多特殊的句法结构较难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9]。我们列出树库中10种典型的句法结构,包括“的”字结构、并列结构、非动词谓语句(例如,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谓词性宾语、兼语句、连动句、被动结构、无主(语)句、存在句以及独立成分等,并针对每种句型设计了专门的转换方案,细节请参见文献[10]。考虑到篇幅限制,我们在此仅例示“的”字结构和被动结构的处理方案。

3.3.1 “的”字结构

“的”字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中文处理的一个难题,不但由于它具有灵活的表示形式,更由于其内部复杂的依存关系。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字结构都是名词短语,在TCT树库中标注为一个平坦的句法结构,符合[X的]或者[X的Y]这样的形式。针对前者,我们将助词“的”视为整个结构的中心语,X是它的补足语;对于后者,我们将[X的]当作一个定语语块,而Y是定语语块所修饰的中心语(即名词短语[X的Y]的中心语);助词 “的”仍是定语语块的中心语,如果定语语块中的X是一个动词短语(VP)或小句(S),就需要进一步判断以下两种情况:

1) 如果Y是定语从句X中的述语动词v的一个论元(如宾语或主语),就要给动词v和Y建立相应的述语—论元关系,并指派合适的范畴,如图2所示。为了实现CCG的句法树推导,这里需要对X中的主语NP进行类型提升,以便使它与动词先组合,然后整个X部分表示成一个需要寻找宾语的范畴。

2) 否则(即Y不是X中述语动词的一个论元),定语语块整体作为Y的附加语,如图3所示。这里,我们仍根据前述的动词子范畴框架来判断动词类型及其相应的补足语。图2及3中的下标指示对应的论元,用于区分句中述语动词所操作的具有相同范畴的不同论元。例如,图3中的论元“问题”具有范畴NP,同时被下标标注为z,并可以成为句中的述语动词“关心”的宾语。同时,“代表们”也具有范畴NP,但它是“关心”的主语,因此在句中用下标y标示出来,同时也在“关心”的范畴中用对应的下标字母标示出它操作的主语和宾语论元的位置。因此,下标指示系统在CCG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直接描述出述语动词和论元的依存关系。

图2 “的”字结构的CCG分析结果(一)

图3 “的”字结构的CCG分析结果(二)

3.3.2 被动结构

中文里的被动结构通常都由明显的标记(marker)如“把”、“被”等介词引出。在TCT中,这些介词通常包含在一个介词短语中。文献[10]用HPSG处理这种结构时,描述了三种操作方法,其一是将这些标记作为动词处理,其二是作为介词,第三种方案则是将它们定义成一种格标记(case marker)。考虑到TCT的标注规范,本文采用介词形式的处理方案更合理。在TCT中,几乎所有的被动结构都放在固定的pp+vp组合中,因此使用简单的模式匹配方式即可激活针对被动结构的处理规则。典型情况下,述语动词的施事(agent)经常被置于被动标记之后,例如,[dj-1 [np-2 班里/n的/uJDE战友/n] [vp-1 [pp-0 被/p[np-1 搏斗/vN声/n] ] 惊醒/v] ],如图4的CCG表示。图中的论元由下标x,y,z标示出来,并反映在述语动词“惊醒”以及整个被动结构所操作的论元关系上。

图4 被动结构的CCG分析结果

4 实验结果及评价

4.1 CCG树库的统计结果及验证

我们用以上方法完成了所用TCT树库中 32 737个句子的CCG转换,句子覆盖率达到99.9%,余下的33句因为特殊标记或者非正常的句型结构而超出了我们算法的处理能力范围。与之相比,英文CCG树库[6]的句子覆盖率为99.44%,未转换的句子数为274,德文CCG树库[7]在50 474句的基础上得到的句子覆盖率仅为92.4%,从CTB转换的CCG树库[4]在28 295句的基础上达到了 99.76% 的句子覆盖率。我们相对较高句子覆盖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其一,TCT已经标示好的中心语对CCG的转换有非常大的帮助;其二,大部分TCT树结构都已经是二叉结构,因此在进行结构转换的时候,降低了出现错误结构的风险;其三,针对特殊中文句型的操作涵盖了绝大多数难以被标准算法正常处理的句子,而这部分对于提升整体句子覆盖率有很大帮助。

具体地,在所得到的CCG树库中,一共有10个原子范畴,包括M(量词)、MP(数量短语)、NP(名词及名词短语)、SP(方位词及方位短语)、TP(时间短语)、PP(介词短语)、S(句子)、conj(连接词或连接标记)、p(标点符号)以及dlc(独立语标记),其中dlc是直接来自TCT的标记。在此基础上,我们一共得到了763个不同的范畴类型,其中208个出现的频度超过10次,279个仅仅出现一次。图5显示了范畴类型的个数随语料库规模增长的变化。我们也统计了它们在树库中的组合规则,有近1 600条,其中超过400条出现了10次以上。这些统计符合一般语法的观点,即有限的重要范畴及其组合规则在集中大量地使用。

图5 范畴类型(左)和规则的数目(右)与语料库规模的增长关系

在词汇方面,一共在23 641个词(word type)上得到了41 733个词汇范畴,其中一部分词有为数众多的不同范畴,承担不同的句法功能,而一些词仅有一个范畴,在整个语料中扮演固定的句法成分。作为案例,表2列出词“学”的所有词汇范畴。

表2 词汇范畴示例

续表

4.2 基于人工标注的评价

前述的统计分析给出对整个语料库的宏观描述,但我们无法从中得知句库质量。与文献[4,6-7]中的工作不同,我们还在整个句库中抽取出一部分句子进行了人工CCG标注,然后作为标准与自动转换的结果进行比较,对自动转换结果评估。该工作相当于直接比较两个句子的句法分析结果,我们使用已被广泛采用的自动句法分析评测方法,即通过计算两个句子中正确的句法成分及其覆盖的范围是否一致,从而得到定量的评价结果,以惯常的准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以及基于这两个指标的F值来体现。为了保证选取的评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同时又不至于动用过多的资源进行标注,需要平衡数据选取和人工标注的负担。因此我们对整个语料库按照长度进行了统计,发现20词以下的句子占总数的90%以上,从中选取总共200句,按长度分两类,各100句,作为测试语料。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基于人工标注测试语料的评价结果

其中,“+动词子范畴”表示在标准转换的基础上使用动词子范畴框架来帮助识别动词及其论元。从中可以看出,使用了动词子范畴框架以后,转换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在两类测试集中各个指标上分别提升了约2%和3%,特别在词汇范畴的准确度上也有更明显的提高。这200句的分析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体的转换质量较为可靠。后经人工检查,发现拥有完全正确的CCG句法树的句子超过了70%,也证实该转换算法的有效性以及得到的CCG树库的可靠性。

5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将中文TCT短语树库转成CCG树库的方法,通过宏观统计并和人工标注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相比已有工作,我们有如下创新:第一,使用一个轻量级的动词子范畴框架抽取结果,有效提升了在句子中识别动词及其论元关系的正确率;第二,提出了针对不同中文句型的特殊处理方案,为其中很多典型结构设计了有效的转换规则;第三,直接使用了人工标注结果来评价树库质量,尽管我们使用的测试集规模较小(200句),相信评测结果能适当反映转换结果的整体质量。由于CCG树库的转换方法与特定语种和树库资源紧密相关,因此在不同的树库上转换的难度也不尽相同。该工作也为那些在没有空语类标注或者动词论元关系描述的树库上实现CCG转换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1] Steedman, M. The Syntactic Process [M]. The MIT Press, 2000.

[2] Clark, S., Copestake, A., Curran, J.R., et al. Large-scale syntactic processing: Parsing the web. Final Report of the 2009 JHU CLSP Workshop [R].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2009.

[3] Bar-Hillel, Y. A quasi-arithmetical notation for syntactic description [J]. Language, 1953, 29(1): 47-58.

[4] Tse, D., Curran, J.R. Chinese CCGbank: Extracting CCG derivations from the PENN Chinese Treebank [C]//Proceedings of COLING-2010. Beijing, China, 2010 : 1083-1091.

[5] Hockenmaier, J. Data and Models for Statistical Parsing with Combinatory Categorial Grammar [D].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003.

[6] Hockenmaier, J., Steedman, M. CCGbank: A corpus of CCG derivations and dependency structures extracted from the penn treebank [J].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007, 33(3) : 355-396.

[7] Hockenmaier, J. Creating a CCGbank and a wide-coverage CCG lexicon for German [C]//Proceedings of ACL-2006. Sydney, Australia. 2006 : 505-512.

[8] Zhou, Q.. Annotation scheme for Chinese Treebank [J]. Journal of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04, 18(4) : 1-8.

[9] Liu, Y., Pan, W., Gu, W. Modern Chinese Grammar [M].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2.

[10] Huang, C.N., Song, Y. Chinese CCGbank Construction from Tsinghua Chinese Treebank [C]//Proceedings of the Roundtable Conference on Linguistic Corpu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Hong Kong, 2011.

[11] Yu, K., Yusuke, M., Wang, X., et al. Semi-automatically developing Chinese HPSG grammar from the PENN Chinese Treebank for deep parsing [C]//Proceedings of COLING 2010. Beijing, China, 2010: 1417-1425.

猜你喜欢

论元中心语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浙江桐庐中学 晏铌 老师答疑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论维吾尔语中心语及其维汉翻译的作用
汉泰状语与中心语结构浅析
浅谈科技文章标题的翻译
不能把范畴不同的两个问题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