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传统而又富有新生命力的水产养殖模式——于都稻田养鱼情况调研及发展对策探讨

2012-07-06江西省渔业局张金保李小勇赣州市渔业局杨小林于都县水产站郭平

江西农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养鱼种养稻田

⊙江西省渔业局 张金保 李小勇 赣州市渔业局 杨小林 于都县水产站 郭平

稻田养鱼是一个传统而又富有新生命力的水产养殖模式,非常适合在于都这类水面缺乏但水源条件好的低洼地、冷浆田多的区域实施,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产业。江西山多地少,丘陵众多,对于推广稻田养鱼养殖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于都县稻田养鱼在历史传统、养殖规模、发展现状等方面又处于江西前列。为此,笔者结合对于都县稻田养鱼的调研,探讨该水产养殖模式的发展及对策。

一、曾经的辉煌

于都素有稻田养鱼传统。1983年以后,该县稻田养鱼模式有了新进展。在放养形式上,有秧田养鱼、宽沟稻田养鱼、稻田培育鱼苗、稻田繁殖鲤鱼苗;在放养品种上,以草鱼、鲤鱼为主,鲢鳙、罗非鱼、埃及塘虱鱼次之;在放养时间上,提早到5月中旬;在饲养管理上,适当施肥、投饵或种水草,定期防病。

1995年,为响应省水产局的号召,该县在马安、银坑等10个乡镇、14个村开展了“2万亩稻田养鱼丰收计划项目”试验,经赣州地区科技部门的技术鉴定,不但超额完成农业部下达的项目计划指标,而且在推广稻鱼工程新技术方面,独树一帜。其推广面积、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省首位,并有两项技术创新。实施项目总面积20639亩,实现年亩产鲜鱼70.7公斤,两年合计新增鲜鱼1622.3吨,稻谷2899吨,新增产值2244万元,税收102万元。该项目荣获1997年省厅颁发的“科教兴赣南先进集体”奖,项目主要骨干刘来瑞同志也因此获得该年度“神农奖”。全省两次稻田养鱼现场会、座谈会都在于都召开,于都的稻田养鱼赢得了省、市领导和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和好评,成了当时全省学习、示范的典型。

1996年全县大面积推广了高效工程化稻田养鱼,实现了家鱼繁殖,鱼种培育,成鱼养鱼一条龙生产,稻田养鱼面积达到创纪录的5.5万亩,稻田渔业产量达8654吨,极大地提高了稻田养鱼经济效益,最高渔业收入每亩达3700余元,其养殖规模、技术水平均位居全省前列。

二、面临的现状

于都县现辖23个乡镇,357个行政村,总人口100万。有耕地49.2万亩,水田44.3万亩,江河面积12万亩,可捕捞面积3.6万亩,养殖水域4.8万亩,人均水田0.443亩,养殖水域0.048亩,人多田少,水更少。2011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24174吨,人均年水产品产量仅24公斤,其中稻田养鱼产量5654吨,占总产量的23.4%。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稻田养鱼受到三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一是农村劳力大部分往城市或工业区跑,导致劳动力紧缺;二是技术复杂,生产操作繁琐;三是市场和消费者对稻田养鱼使用化肥农药影响鱼类品质产生了质疑。于都县稻田养鱼规模由巅峰时期的5.5万亩,产量8654吨,降低到现在的3.2万亩,产量5654吨,分别下降了42%和35%。与此相对应的是全省稻田养鱼规模从1999年的195.9万亩下降到现在的89.35万亩,产量从最高的7.53万吨下降到现在的5.31万吨。

虽然稻田养鱼的规模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所下降,但是这一传统的养殖方式在水源条件好,低洼地、冷浆田多的区域仍然保持了下来。

这是因为稻田养鱼在稻田经济中具有重要的贡献。在马鞍乡上堡村的调研表明,稻鱼轮作,收获一季水稻后,将有水源的稻田蓄水养鱼,亩投秋片鱼种200尾,待来年农历三月上旬将其捕之,大的1斤左右,小的5-6寸,亩获鱼种100余尾,小杂鱼几十斤。种两季水稻,第一季只能亩产早稻450-500公斤,第二季只能亩产晚稻400公斤,全年亩产总产850-900公斤。而种一季水稻,养一季鱼,第一季能亩产早稻400-500公斤,比种两季水稻的全年两季的产量还高。第二季每亩能产90公斤鱼种。由此可见,稻田养鱼比单纯种水稻的经济效益要高出3-4倍,是农民增收的一条好路。

三、发展的对策

面对于都稻田养鱼规模逐年萎缩现状,在当前人口增多、粮食紧张、水面缺少的情况下,重提大力发展稻田养鱼产业十分必要。笔者根据结合当前新形势及市场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1.正确定位,稻田养鱼必须坚持以稻作为主体以水稻为“老大”,水产甘当配角。只有不占用稻田种植面积,粮食不减产,发展稻田水产养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2.整合资源,建立科技平台,联合攻关开发与推广稻田种养新技术,将相关的学科与产业联合,构成“科、种、养、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确保稻田养鱼工程续健康地运行。积极主动参加农业部科教司组建的“全国稻田种养技术协作组”各个项目的实施,整合全省的种植、养殖、农机、农经人才,分工负责,实施跨行业的联合攻关。

3.鼓励农民实施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稻田种养技术工艺要求规模化、连片生产。因此,要抓住种植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鼓励农民实施土地流转,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成立新的生产关系。逐步做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创造良好条件。

4.制订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明白纸”将水稻和水产的各生产关键节点放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给予时间上的限制。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生产流程图,让每一个种养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做到在生产前每个人心中有数。

5.与池塘、水库等水体相结合,建立“接力式”的养殖模式由于稻田栽培的季节性强,养殖对象只能推迟放养或提前上市,需要池塘作为苗种暂养和养成育肥所用。与湖泊、池塘相比,采用稻田养殖,由于水体小,养殖时间短、稻渔矛盾等因素的制约,在稻田中饲养大规格、高产量的优质水产品有一定困难。但稻田环境对水产苗种培育的制约因子比养成阶段低得多。特别是有些养殖对象,如黄鳝、小龙虾等,它们的繁殖和育苗就需要创造类似稻田这样的湿地环境。为此,可将稻田与池塘、湖泊养殖结合起来,建立“接力式”养殖模式。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综合效益。

6.制订操作规程,实现无公害生产稻田种养新技术的生产工艺要求禁用农药,不用化肥。符合生产有机大米、优质大米的基本要求。如今有机大米的价格比普通大米高5~10倍,而有机稻的稻谷价格比常规稻谷高3~4倍,大大提高了稻谷的商品价格。根据具体生产和养殖条件,制订出栽培有机稻的操作规程,瞄准大米的中高档市场,实施品牌战略,将鱼(蟹、虾)田生产出的优质有机大米,直接供应单位。

7.采用农业科技入户运行机制,以项目为载体建立科研、教育和推广三结合的平台。通过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平台,将农业的科技成果,通过科技入户网络,快速、直接地转到农民手中,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问题。选用技术指导员或种养示范户,开展短期轮训的方法培养技术人才,提升种养示范户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水平。通过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使周边的农民迅速掌握种养新技术,辐射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养鱼种养稻田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稻田摸鱼记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养鱼记
鱼经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