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论治失眠症
2012-07-06舒怀李月于恒
舒 怀 李 月 于 恒
失眠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我们采用从心论治方法,并通过心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失眠症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Ⅲ)[1]中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及酒精依赖者。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150例,均为2009年至2011年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5例,男性30例,女性45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程3月~4年,平均1.8年。对照组75例,男性28例,女性47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2月~4年,平均2.1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使用血腑逐瘀汤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并运用心理治疗技术进行心理干预。中药处方:炒酸枣仁、生地、赤芍、川牛膝各15g,知母、茯苓、桔梗、柴胡各12g,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各6g。加减:伴急躁易怒、目赤口苦者,加栀子、夏枯草各15g;伴头重胸闷痰多、苔黄厚腻者,加竹茹、法半夏、黄连各15g;伴五心烦热、耳鸣健忘者,加旱莲草、女贞子各15g,黄连10g;伴多梦易惊、胆怯心悸者,加生龙骨、获神、党参各20g;伴肢倦神疲、面色无华者,加党参、黄芪各20g。每天1剂,水煎服。
2.2 对照组 予西药地西泮片治疗,每次5mg,每晚睡前30分钟口服。
两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疗程结束进行疗效判定。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失眠症的疗效标准拟定。①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6小时,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②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睡眠深度增加,但总睡眠时间<6小时。③有效:症状减轻,睡眠较前增加不足3小时。④无效:治疗后睡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表1 失眠症疗效对比表
4.典型病例
陈某,女,51岁,2010年6月12日初诊。患者自从6年前因退休在家自觉终日无所事事,烦躁不安而反复失眠,每晚只能睡2小时,服地西泮片后虽能休息片刻,但终无效,经专科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今来就诊,自诉头晕头痛,伴胸闷气短,烦燥易怒,口苦,舌红有瘀斑,脉弦数。证由情志不遂,木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所致。给予血腑逐瘀汤加减酸枣仁汤:炒枣仁、麦冬、生地、赤芍、川牛膝、栀子、夏枯草各15g,知母、茯苓、桔梗、柴胡各12g,桃仁、当归、川芎各6g。水煎服,分早晚饭前服用,并在用药前进行心理干预。经2周治疗,睡眠恢复正常,每晚能睡5~6小时,诸症悉除。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5.讨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脑为元神之府”。《素问》曰:“心主血脉,藏神”,“诸血者,皆归于心”,“心之合脉也”,“心者,其充在血脉”,可见心、脉、血三者密切关联,与大脑元神有着特殊的功能联系。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神无所藏,心无所主则失眠、心悸、心烦等症生焉。
中老年人失眠症多以情志变化,精神刺激为主因,气滞血瘀,气机瘀滞,瘀血阻络,郁阻日久化热化火,灼伤阴液,阴液亏乏,阴不敛阳,神不守舍而致失眠难愈。故其治疗上宜养心通脉、化瘀安神。血腑逐瘀汤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行瘀,四逆散舒肝解郁,川牛膝祛瘀,而引瘀血下行,与桔梗相互,一升一降,使心脉气血畅通,阴阳平衡则入寐,酸枣仁、麦冬、知母滋养安神,诸药合用,共奏养心通脉、化瘀安神之效。
对于失眠不能单纯考虑药物治疗,而应注意调整心脉于其他脏在生理上相互关系和病理上相互影响,注意心理治疗,失眠患者多伴有焦虑、意志消沉或其他的心理变化;顽固性失眠患者之所以迁延不愈,多伴有人格改变或心境恶劣,所以心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尤显重要。解除焦虑,树立积极调整心态,是治疗失眠的基础。
另外,失眠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如躯体疾病引起的失眠,治好了原发病,失眠自然消失;噪音、光线等环境因素所致的失眠,应对环境作一相应的调整,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方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 中华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