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预警效果分析
2012-07-05林忠岭王明衡
朱 庆,林忠岭,王明衡
(海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科,海南 海口 571100)
为提高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早期发现和识别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能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8年4月21日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时间模型)运行工作。系统以县(区)为单位,利用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数据建立数据库,通过移动百分位数法和单病例预警两种方法进行预警,将探测到的病例异常增加或聚集的信号,以手机短信的方式自动发送给各级疾控机构的疫情值班人员。本研究对系统在海口市2011年运行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和研究,为优化、完善预警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通过“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2011年发出的预警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海口市2011年传染病暴发事件以及“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海口市2011年相关传染病个案信息。
1.2 方法 以灵敏度、阳性预测值为传染病暴发事件预警评价指标,预警阳性率为单病例预警评价指标,应用描述性方法对2011年海口市预警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评价,探索预警系统的影响因素。
1.3 主要分析指标定义
1.3.1 暴发的判定标准 暴发指的是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患者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目前对暴发的判定标准并不统一。本研究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已经报告的研究病种的事件判定为传染病暴发事件[1]。
1.3.2 预警效果的评价指标 在以预警为目的的监测系统中,灵敏度指的是在真实的暴发事件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中已经报告的事件中被预警系统探测为暴发的事件所占的比例,常用于评价预警系统识别暴发的能力[2],本研究以P50为预警界值。阳性预测值指的是预警系统探测为暴发的事件最终被证实为真实暴发的概率,阳性预测值反映了系统信号作为一种暴发的概率[2],本研究以P50为预警界值。
1.4 数据分析 资料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2 结 果
2.1 预警系统应用的基本情况 海口市2011年共收到预警系统对12种甲、乙和丙类法定传染病发出预警信息921条,有效预警信息246条,全市4个区均接收到传染病预警信息。预警次数前5位的病种分别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其他感染性腹泻、麻疹(见表1)。
2.2 灵敏度 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海口市共报告传染病暴发事件5起,预警系统预警3起,灵敏度为60.00%。其中流行性腮腺炎灵敏度为100.00%,水痘为0(见表1)。
2.3 阳性预测值 2011年预警系统探测为暴发的事件数为654次,对654条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将初步判断为疑似预警事件的信息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后,最终被证实为传染病暴发事件数为3起,阳性预测值为0.46%(见表 1)。
2.4 单病例预警信号阳性率 2011年预警系统预警共对霍乱、甲型H1N1流感及手足口病(重症、死亡)3个病种进行单病例预警265次,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甲型H1N1流感及手足口病重症(死亡)病例244例,单病例预警信号阳性率为92.07%,见表1。
表1 2011年海口市各种传染病预警信息统计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在2011年报告的5起传染病暴发事件中,3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均被探测到,灵敏度达到100.00%,显示系统对预警病种具备高度的灵敏性。水痘未纳入预警系统管理,故两起暴发疫情系统未发出预警信息。但这类疾病传染性强,在学校、幼托机构等特殊场所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有必要对其进行预警。
系统对传染病暴发事件阳性预测值为0.46%,说明由中国疾控中心统一设置参数、阈值的预警系统对传染病暴发事件预警准确性不高。目前以时间模型为基础的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采用历史发病水平的第50百分位数作为预警阈值,由于预警阈值相对较低,使得预警系统产生大量的预警信号[3]。结合预警构成情况分析也发现,系统对麻疹、乙脑、痢疾、流行性感冒、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手足口病发出预警信息483条,经现场核实调查后均排除了暴发可能,说明这些病种的受历史发病水平影响较大,预警百分比值偏低,应适当提高预警阈值,使其更加接近实际[4]。如这些病种历史曾出现过暴发疫情时则可能使预警值随之相对偏高,从而影响暴发流行疫情的预警敏感性[5]。因此,在设置预警系统参数时,应灵充分考虑当地历史发病水平对预警效果的影响。
在单病例预警方面,预警信号阳性率为92.07%,显示系统单病例预警成功率高。主要原因是单病例预警不受历史发病水平影响,发生1例系统可即发出预警信号。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质量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如系统发出的全部4起霍乱无效预警事件经核实后均是医务人员录入传染病报告卡错误所致。
综上所述,为提高预警效果,应努力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在提高传染病个案报告质量的基础上,建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优化预警系统,增加各地区功能权限,由各地区根据当地传染病发病水平与当前流行状况调整预警参数设置,并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增设预警病种。
(志谢:本研究得到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莉副主任医师的大力支持与指导,特此志谢!)
[1] 秦利平,马家奇.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预警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位论文,2008:10.
[2] Buchler JW,Hopkins RS,Overhage JM,et al.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outbreak: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CDC Working Group[J].MMWR Recomm REP,2004,53(5):1-11.
[3] 秦利平,徐蓉芳,罗 瑶,等.乐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试运行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3):541-544.
[4] 吕 哲,翟 宏,麻 莎,等.重点传染病监测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试运行浅析[J].江苏卫生保健,2007,9(6):10.
[5] Kelnman KP,Abrams AM.Assessing surveillance using sensitivity,specificity and timeliness[J].Statistical Methods in Medical Research,2006,15:445-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