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抢救室输液患者静脉炎发生原因分析
2012-07-05韩跃辉
韩跃辉
韩跃辉:女,大专,主管护师,护士长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静脉炎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甚至还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2008年9月~2011年9月59例静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医院急诊抢救室输液患者静脉炎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以提高急诊抢救室输液治疗的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9例静脉输液所致的静脉炎患者均来自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均使用相同的消毒用物和穿刺、输液用品,均使用留置针,且留置针使用时限小于96 h,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静脉炎报告表。
1.2 静脉炎分级标准[1]静脉炎分级标准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指标,将静脉炎分为3度: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3 方法 采用描述性静脉炎记录方法,对入选病例的性别、年龄、诊断、静脉炎分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观察记录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急诊抢救室静脉炎发生病例的年龄分布 59例静脉炎病例中,年龄26~98岁,平均(72.54±12.24)岁。年龄段中静脉炎发生前四位依次为71~80岁、81~90岁、61~70岁、51~60岁。这四个年龄段共发生静脉炎56例(94.92%),是急诊抢救室静脉炎发生的高峰年龄段,见表1。
表1 急诊抢救室静脉炎发生病例的年龄分布
2.2 急诊抢救室静脉炎发生病例的性别分布 59例静脉炎病例中,男30 例(50.85%),女29 例(49.15%),男、女比例为1.034∶1,性别在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
2.3 急诊抢救室发生静脉炎级别分布 本组59例静脉炎病例统计分析发现,发生静脉炎的级别排序分别是Ⅰ级静脉炎30例(50.85%),Ⅲ级静脉炎18例(30.51%),Ⅱ级静脉炎11例(18.64%),见表 2。
表2 急诊抢救室静脉炎级别分布
2.4 急诊抢救室发生静脉炎病例原因分析
2.4.1 患者因素 本组59例发生静脉炎的原因统计中,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50例(84.75%),血管弹性差者36例(61.02%),长期输液者23 例(38.98%),见表3。
表3 急诊抢救室发生静脉炎病例患者因素分布
2.4.2 输入的药物 本组59例发生静脉炎的原因统计中,使用血管扩张剂后发生静脉炎11例(18.64%),使用盐酸胺碘酮后发生静脉炎11例(18.64%),使用多巴胺后发生静脉炎9例(15.25%),使用氨基酸后发生静脉炎8例(13.56%),见表4。
表4 急诊抢救室发生静脉炎病例输入药物分布
2.4.3 不同年龄段发生静脉炎相关因素分布 本组59例发生静脉炎的统计中,36例血管弹性差的患者中60岁以上者32例(88.89%),长期输液的23例患者中60岁以上者21例(91.30%),11例使用血管扩张剂的患者中60岁以上者7例(63.64%),输注盐酸胺碘酮药物发生静脉炎的11例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10例(90.91%),见表5。
表5 不同年龄段发生静脉炎相关因素分布
2.4.4 静脉炎发生级别年龄分布 本组59例发生静脉炎的统计中,Ⅰ级静脉炎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1~70岁11例,占Ⅰ级静脉炎的36.67%;Ⅱ级静脉炎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为71~80岁7例,占Ⅱ级静脉炎的63.64%;Ⅲ级静脉炎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为71~80岁7例,占Ⅲ级静脉炎的38.89%,见表6。
表6 静脉炎发生级别年龄分布
2.4.5 静脉炎发生级别相关因素分布 本组59例发生静脉炎的统计中,Ⅰ级静脉炎以血管弹性差、长期输液、营养状况差、输注血管扩张剂为主;Ⅱ级静脉炎以血管弹性差为主;Ⅲ级静脉炎以血管弹性差、长期输液和输注胺碘酮、氨基酸+玺泰为主,见表7。
表7 静脉炎发生级别相关因素分布
3 讨论
通过本组59例静脉炎病例分析显示,与下列因素有关:(1)静脉炎的发生以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居多。患者个体因素中由于血管弹性差、长期输液两项相关因素的统计中也均以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居多,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大,易引起静脉炎[2],这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相一致。张晓明[3]研究表明,年龄>65岁的患者留置针后发生静脉炎者明显增多,其次为7岁者亦较多,21~65岁发生静脉炎者较少,表明年龄较大者,或年龄较小者,置管后都易发生静脉炎。(2)通过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扩张药、多巴胺、盐酸胺碘酮所致的静脉炎在本组的统计中明显高于其他药物。静脉内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各种抗菌药物、烷化剂和有机碘溶液或高渗溶液);应用刺激性药物(各种化疗药物)及非生理性pH值液体的输入均可导致静脉炎的发生[2]。呈酸性的胺碘酮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4]。且与抢救时选择外周浅静脉给药多有关。(3)同一静脉通路中同时输注两组药物静脉炎的发生与液体输入量、输入速度有关。静脉输液量>1500 ml/d时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大于输入量<1000 ml/d时。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增加了血管壁的侧压力,则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2]。在同一静脉通路中同时输注两种药物与抢救室患者病情危重、用药复杂成正相关性。(4)机体免疫力低下是抢救室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免疫力显著降低,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及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也随之降低,致使在应用静脉留置针时发生静脉炎[5]。(5)不同级别的静脉炎发生相关因素与患者的年龄、血管条件及患者的营养状况、使用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扩张剂有明显的相关性。(6)细菌性静脉炎通常与消毒方法不规范、穿刺技术较差、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6]。本组统计中,虽然在统计前对护理人员进行了系统的静脉炎相关知识、留置针操作方法的培训,但护理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否规范操作、能否合理选择穿刺静脉、能否合理选择给药途径等正确落实医源性静脉炎防治措施也是抢救室输液患者发生静脉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据我院静脉输液专业组对我院600余名护理人员输液知识的调查结果显示,留置针穿刺时消毒范围正确的只达到41.5%,对不适合周围静脉输注的药物的知晓率为 43.4%。
总之,加强急诊抢救室医护人员静脉输液知识的培训,规范护理操作行为,选择合理规范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浓度,加强用药观察,对急抢救室患者静脉炎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1]杨 蔚,王海燕,阿 华.循证护理在预防留置针静脉炎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2):989.
[2]阮 静.医源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7):60 -61.
[3]张晓明.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性护理[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16):1490.
[4]邢淑菊.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23.
[5]徐 晶.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天津护理,2011,19(4):240.
[6]何 英.如何避免留置针置留不当所致的静脉炎[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6: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