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广东流动图书馆存与亡的思考

2012-07-05谢敏仪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51011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5期
关键词:分馆农家书屋

●谢敏仪(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 510110)

2003年11月为解决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群众读书难问题,在省文化厅的直接领导下,启动以网络为基础,以知识导航为动力,以现代物流理论为指导,以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广东流动图书馆”工程。省财政从2004年起每年单列下拨500万元专项购书经费,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购置一定数量适合基层群众阅览的图书,分别流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加盟的县级图书馆,图书资源在各分馆之间每半年流动交换一次,最终回流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流动图书馆”的物流创意及服务模式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先进经验和成功范例,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1]

1 制约“广东流动图书馆”发展的不利因素

1.1 准入门槛过高,制约流动图书馆发展的速度

建成一个流动图书馆所需启动资金约为35万元,特别是要求加盟图书馆每年须单列专项购书经费5万元,往往使一些经费原本拮据的图书馆望而却步。而建起一间“农家书屋”财政支付约2万元,准入门槛不高,加上政策扶持,使“农家书屋”得以快速发展(见表1)。2009年广东省地级市、县级市、县就有88个,镇及乡为1155个,其中农业人口3990.01万,占广东总人口的47.69%,[2]70个分馆的存在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阅读的需求。此外,各分馆均建立在县级图书馆,服务对象相对集中在市、县级读者,路途遥远导致阅读成本提高也进一步制约了镇乡级农户阅读的积极性。贫困地区农民群众严重缺乏图书馆服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表1 “广东流动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准入条件对比

1.2 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性投入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以肇庆为例,“广东流动图书馆”在肇庆共建立了9个分馆。到2009年底,肇庆地区有250家“农家书屋”。为了响应肇庆市民政局主办的“农村图书室援建”活动,在246个社区和1330个村委会均建立了图书室。[3]这三大块图书馆、室分属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其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必定造成资源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最终制约彼此的可持续发展。

1.3 后续管理问题多,阻止流动分馆前进的脚步

广东省政府一年拨款500万的购书经费,每年新建10—15个流动分馆是没问题的。当流动分馆达到相当的数量,对各分馆新书的补充和图书流动的费用、电脑设备的升级换代和维护费用、为满足山区人民日益增加的对数字化文化需求而增加的购买新设备的费用却不在预算之列,这些问题急需解决。同时,各流动分馆图书的采购,日常工作的协调及业务培训,对待建分馆的调研、选址、资源配置等工作一直都由辅导部的2—3位工作人员兼职负责,随着分馆数量不断增加,沉重的工作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必定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积极性。

1.4 流动的图书、流动的知识服务功能体现不足

“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创新性在于“流动”,只有实现了图书流动,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意义。据笔者调查,到目前为止图书资源在各分馆之间每半年流动交换一次的理想目标还没有实现,由于人手严重不足,图书流动工作暂时处于停滞状态,每年只有少数几个分馆参与图书流动工作。

2 “广东流动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广东流动图书馆”的运作情况,笔者于2010年通过文献查阅、上网搜索、派发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调研等方法对“广东流动图书馆”及珠三角地区的“农家书屋”建设状况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通过对两者的统计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广东流动图书馆”工程的建设确有可取之处,只要条件允许还是存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1 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中央的一个重要决策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曾经指出:“文化发展直接关系着民生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着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文明进步。”据文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09年,全国文化事业费就达到292.32亿元,与2005年相比,同比增幅118.44%。中央对地方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十一五”前4年总计投入63亿元,是“十五”时期总和的8倍。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事实证明,文化发展改革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举措。根据《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09-2020年)》及纲要明确指出:安排流动图书馆建设经费600万元(包括500万元的购书费和100万元的后续管理费),且一定就三年。由此可见,全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流动图书馆提供了政策、制度、资金的长效保证。

2.2 与“农家书屋”互为补充,发挥显著的社会效益

在广东省的52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到2009年底只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5.99%。到2010年底,也只是实现全省60%行政村的覆盖率,对偏远地区只能以“流动书香车”的形式作补充。到2010年底,“广东流动图书馆”有59个分馆建立在粤东、粤西、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占建馆总数的84.29%。分馆的建立有效地缓解了当地农民群众读书难问题,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接待读者年均增长58.23%,免费咨询年均增长86.91%,呈稳步上升趋势(见表2)。

表2 “广东流动图书馆”业务一览表

2.3 绩效评定为优,是领导满意、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2005以来,省财政厅每年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购书专项经费项目(含“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 进行绩效考评,考评结果均为优。2006年底,包括“广东流动图书馆”在内的以文化流动服务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在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评比中获得唯一的特等奖。

为了更好地了解读者对“广东流动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使用情况,笔者于2010年抽取广东紫金县、饶平县等共14个流动图书馆及佛山市高明区、三水区、中山市小榄镇共16间“农家书屋”作读者问卷调查。流动图书馆派发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9份,回收率为97%。“农家书屋”派发问卷179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回收率为92.18%。调查发现读者对流动图书馆的满意度较高,很满意、比较满意占总比例的84.83%,“农家书屋”占总比例的68.49%。

2.4 用流动的知识服务农村初显成效

从2004年起新华书店物流系统就根据各分馆图书的批次、品种、数量、分布的区域,以及各分馆的距离,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和适当的成本,进行地级市区之内及在周边范围内流动。据省馆有关领导介绍,在2010年省馆加大对图书流动工作的投入力度。2010年流动图书馆工作队分别前往紫金、河源、源城、博罗、惠东、端州、四会、德庆、肇庆、鼎湖共十地进行图书流动工作并为各馆补充了大批新书,行程3000多公里,共流动图书17万余册,处理书目数据近18万余条。

做好图书流动工作同时拓展图书场所流动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底,“广东流动图书馆”已在基层建立290个流动图书室,设立乡镇村服务点534个,其中包括村级服务点262个,镇级服务点103个,学校服务点57个,拥军服务点45个,企业服务点24个,社区服务点28个,监狱服务点2个,其他13个。投放图书101.31万册,服务范围从原来仅限县城扩展到广阔的农村,服务农村读者数以千万计。

3 提升“广东流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几点构想

“广东流动图书馆”凭借1.2万册可供借阅的藏书、1200种中外经典电子图书光盘、50万种电子图书阅览的基础,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659万册藏书和超海量数字化资源为依托,同时共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的各项服务等优势,自创建以来深受民众喜爱,已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健康有效、持久强劲地运转下去,使其真正惠及于民将是今后考虑的重点。

3.1 加大政府投入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图书馆是政府兴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经费上要予以保障”。2011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笔者认为“广东流动图书馆”建设正是符合这种发展的需求。作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一种创新的模式,“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建设经费应纳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去,并积极争取市、县、镇等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为流动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一个制度化的、有法律保障的投入机制,实现经费投入预算化,经费项目法定化,使经费增加幅度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

3.2 扩大流动图书馆服务覆盖面,使图书馆服务向广度与深度延伸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村一级的文化建设,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笔者认为,在流动图书馆已颇具规模的状态下,决策层应当适当放慢创建新馆的速度,把扩大各分馆服务覆盖面作为主要任务,以各地流动分馆为中继站,把公共图书馆服务进一步辐射到文化服务相对薄弱的村一级地区。以600万建设经费计算,我们可以把每年创建15个流动分馆的目标调至5个,那么我们就有425万作为扩展各分馆延伸服务的经费。有了这笔经费,我们就可以建立更多的基层流动服务点,把流动的理念扩展到乡村、企业、学校、工厂甚至军营。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以举办讲座、展览、培训、开展网上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使大量的信息资源能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利用。

3.3 基层流动图书室与“农家书屋”合二为一

为了加快构建省—市—县—镇—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笔者认为,在不改变原有各自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把“农家书屋”纳入流动图书馆辐射服务体系范围,使“农家书屋”与基层流动图书室合二为一。让流动的图书充实“农家书屋”,“农家书屋”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归还图书馆,从而弥补“农家书屋”后续图书资源不足的劣势,同时也为流动图书馆建立基层流动服务点节省了一大笔场地建设费。这是一种创新型的联合办馆模式,它拓展了流动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理念,促使两者唇齿相依,共同快速稳定的发展。

3.4 提升流动分馆领导能力,“自转”与“公转”完美结合

各分馆领导不能安于现状,消极地等待省馆分派工作,要有一股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流动服务进行到底。笔者建议决策者不妨考虑把县级流动图书馆作为管理中枢,乡镇文化站为中转管理平台,把“农家书屋”作为流动延伸点,促使图书及数字信息资源在县、镇、村内循环流动,形成“自转”式文化信息资源流动机制。与省馆进行的图书省内流动形成的“公转”相互辉映,共同促进基层文化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共建共享。

3.5 扩大宣传、广开门路,吸引社会各方资金共同办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除了积极争取广东省委省政府的资金支持外,我们必须研究制定鼓励政策,吸纳社会资金,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建设中来。至2010年底,“广东流动图书馆”与各企业联合办馆,共建立企业流动服务点24个。与此同时,加强同各类新闻媒体的联系,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加强舆论导向。我们可以配合“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世界读书日”等活动及参与民间公益项目等方式全方位展示流动图书馆的形象。例如,我们可以与民间公益机构如“广州市小蜜蜂文化传播中心”等合作,通过提供业务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共同推动社会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宣传流动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提高社会各界对流动图书馆的认识。

3.6 建立专门管理各分馆有效运作的业务部门

为了优化管理流程,促进“广东流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在省馆应为此成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管理权力的业务部门,并分派专职人员管理“广东流动图书馆”的日常业务工作。这样做对外有利于提高其协调和组织能力,对内有利于对各分馆进行统筹规划、系统管理。同时也体现了省馆领导对“广东流动图书馆”工程建设的重视。

[1]2011广东农民读书活动带来诸多实惠[EB/OL].(2011-06-02) [2011-06-04].http://nf.nfdaily.cn/nfbcb/content/2011-06/02/content_24938131.htm.

[2]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统计年鉴2010[M/OL].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011-05-04].http://www.gdstats.gov.cn/tjnj/table/4/c4_2.htm.

[3]范雪梅.广东“农家书屋”建设策略初探——以肇庆市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0,30(3):52-55.

猜你喜欢

分馆农家书屋
西江月·农家早春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梦幻书屋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