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校应带头破除“状元情结”

2012-07-05汤嘉琛

民生周刊 2012年28期
关键词:混战北大清华清华北大

名校应带头破除“状元情结”

汤嘉琛媒体评论员

每年这个时候,一场“抢夺状元”的大混战,都会在各大高校上演。有些高校提前收集到考生信息,分数刚公布就拨通高考状元的电话;有些高校在各地派驻招生专员,携带巨额奖学金“利诱”高分考生;还有些高校与高分考生变相签订“预录取协议”,只为在优质生源大战中抢占先机……这场横跨全国的大混战,充满戏剧化的色彩,甚至游走于法律法规的边缘,时常让旁观者倍感困惑。

按照常理,只有那些知名度不够高、办学质量较差、专业实力不强的高校,才会在招生方面存有危机感,进而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生源大战之中。然而,在抢夺优质生源的大混战中,表现得最出格、最失态的,恰恰是北大清华这些名校。

近些年,北大清华为掐尖招生近乎“肉搏”,从报销状元开学报到的路费,到调高状元奖学金额度;再到承诺入校后出国交流,几乎所有能够比拼的都比拼上了。2010年,两所高校更曾曝出虚报状元数量的丑闻,一时间沦为笑谈。前不久,清华大学浙江招生组老师在微博晒出一张北大与考生签订的“预录取协议”,无异于发出了一封举报“敌校”违抗教育部相关禁令的检举信。

公众期待清华北大能够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一流”的名校,但它们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一年比一年激烈的“状元争夺战”。培训不出大师只能拼状元,理想与现实的尴尬莫过于此。应该说,如今的高考状元,与科举制度下的状元,在内涵上已经有很大不同,但“状元情结”的余毒,似乎已经深入高校文化的基因。当知名高校都开始为抢生源而不择手段,可以想见,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功利化、世俗化到了何种地步。

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是:曾经组织《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的蔡言厚教授,在对1977年至2008年的高考状元逐一进行筛选后发现,那些状元没有一位成为在学术、政治或商业领域的顶尖人才。比如当时中国有48位45岁以下的两院院士,但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曾经当过所谓的高考状元。

其实,根本无需如此大费周章地专门展开调研,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并不意味着“高能”,很多高考状元进入大学之后完全与其他人没有差别。这几年,时常还有状元因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遭退学。明乎此,为抢招状元而使尽浑身解数的清华北大,只需打开自己的校友录,看看当年招进来的那些状元如今都变成了什么人,就足以理性对待狂热的“状元情结”。

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知名高校,本该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但在“状元情结”的蛊惑之下,它们不但辜负了公众的厚望,还破坏了高校公平竞争的环境,形成了不良的社会引导。正因为有清华北大这些名校将“状元”符号化、商品化,各地高校、中学乃至地方政府,才对高考状元缺乏理性认识,中国教育的整体氛围才如此浮躁和功利。

在破除“状元情结”方面,名校理应作为表率。毕竟,它们拥有更优越的办学条件,无需浅薄地以状元的多寡论英雄,更容易凭借真正的竞争力吸纳生源。更重要的是,名校能够带头将状元视为普通的招生对象,有助于给“状元热”降温,引导全社会形成健康的人才观。如果真想打造世界一流高校,首先在招生环节就应该有一流高校该有的样子。

猜你喜欢

混战北大清华清华北大
东线混战
花都:“金九”混战,两大全新盘重磅亮相!
北大清华开放课程学分互认
放弃北大清华是在回归教育
“放弃清华北大”见证考生认知理性
清华北大:相爱相杀的TOP2
社会化媒体混战,“吃瓜群众”怎么办?
叙危机诱发“中东大混战”
标榜状元多 荣幸之外可有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