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中小企业之德国经验
2012-07-04朱丹
朱丹
如果我们思考德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可以发现他们在这方面有值得关注之处,即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相当之强劲,可以说德国经济真正的支柱是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德国的中小企业指的是年营业额低于5000万欧元,雇员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有一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已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占到70%至90%,德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它们创造的,它们创造了全部德国利税的50%,雇佣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人,占整个国民经济总值的40%。即使在金融风波期间仍保持稳定发展,新建企业超过破产企业,中小企业对德国经济的贡献实在功不可没。
可以说,中小企业是德国资本主义的灵魂和核心,而德国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支撑起“德国制造”这一品牌,并享誉世界,是与其社会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的。
一、发展中小企业的历史渊源
德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确定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目前德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二战后,德国政府和民众深刻反思国家几次成为战争策动国的根源。过度集中的垄断经济体制,在经济上存在的巨型资本集团,如一战前的容克垄断寡头、二战前军工集团克虏伯钢铁等,它们在推动和实施战争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战后,美、英、法、苏等战胜国也着意开始接管和拆散德国的巨型企业。在此背景下,从国家政策上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并限制大型垄断企业的发展,成为德国政府履行和平诺言的有力行动。也正因为对中小企业的积极发展,有助于在德国形成庞大的中产阶层,它们亦成为现存社会秩序坚定的支持者,防止了极端势力的崛起,也从根本上保证了战后德国所实行的和平发展之路。直到目前,德国稳定的社会环境、均衡的社会贫富水平,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二、发展中小企业的必要性
德国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系和以社会福利为中心的保障体系。因为只有众多的企业在公平的原则下进入市场才有可能形成公平竞争的局面,否则,少数大型企业的存在会造成垄断的市场结构,妨碍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发挥,从而破坏市场运行秩序。
正是基于该思想理念,德国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以便让市场上有足够数量的公司,从而保证竞争的充分进行。1957年,时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和劳动部长的艾哈德就在《来自竞争的繁荣》一书中阐述到:只有企业间的自由竞争,才能降低商品成本,改进企业技术,增进企业活力,从而才能保证社会及国际体系协调顺利地进行。他认为,市场经济的要诀就在于使供求双方趋于平衡,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展开自由竞争,应鼓励更多的私人来开办企业。竞争是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核心,积极有序的竞争能活跃市场,防止经济呆滞,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没有竞争的地方,也没有经济效率,没有进步。为此,联邦政府于1957年制定并于1965年和1974年两次修订了旨在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禁止卡特尔、管制企业兼并、控制大企业侵吞中小企业、充分保护中小企业利益的《反限制竞争法》,造就了一种公平竞争的宏观环境。
也正由于各种激励政策和手段,德国为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强大的动力,使得德国产生了大量的私有中小企业和企业主。大量的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开展公平竞争,他们专注于专业化领域,而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并根据市场要求自主地决定生产和交易,依靠“小、活、快”的特点和对市场的迅捷适应能力,快速地弥补市场空缺,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三、中小企业发展的质量基础
当今德国是一个森林国家,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3。公元前后,大部分国土面积被原始森林所覆盖。德国人的祖先大多以森林为家,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特别是与凶猛野兽进行搏斗中,日耳曼人练就了勇气、意志、毅力和智慧,特别是这种斗争需要的群体统一性,即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因此,德国人所面临的严酷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他们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以及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体精神。这从民族性格上表现为德国人具有良好的纪律性、服从性,对法制和规则的严格遵守,办事一丝不苟、锲而不舍。
正是他们所具有的这些品质令中小企业家们在质量、诚信、稀缺等以非价格竞争力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特殊领域里,利用德国在技术、研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范围内保持竞争力,并打造出了作为质量优良代名词的“made in German”品牌。比如德国黑森州的GOEBEL专业印刷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邮票和纸钞印刷的专业印刷机制造公司,由于他们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质量卓越的印刷机,因而在这一专业领域建立起绝对的优势。据统计,全球印钞机市场上,德国GOEBEL公司的产品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欧洲国家用户钱包里的欧元纸钞很可能就是出自GOEBEL印刷机。同样名不见经传的Konvekta公司却是公共汽车专业空调领域的领跑者,它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专门为公共汽车生产配套空调设备。在过去的40年中,尽管国际市场经历了巨大起伏,但这家公司始终能够通过不断地创新,实现持续的增长,从而在专业空调市场上蜚声国内外。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生产汽车坐椅的Grammer公司,取款机生产商Wincor Nixdorf都在各自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
此外,德国的中小企业在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良好的销售模式。认真研究德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不难发现,这些企业都共同蕴含着一种独有的产业竞争模式。它并不像大型企业那样占据整个行业,并极力在产业链上游、下游进行纵向延伸;成功的小型企业只是在生产单一的专业产品,却努力将这个产品的市场横向扩展,销售到全球,应用到无数的行业中。我们可以总结为“从生产角度讲,中小企业从不分散自己的力量,然而在销售方面,它们却四面出击,将该单一的专业产品开展国际化的营销和销售”。因为它们认为,只有市场营销国际化才能使企业获得赖以生存的空间。举例来说,一个大型汽车集团可能既生产整车,又生产发动机、轮胎等配件,以至包括车模、汽车信贷等远端衍生品。而一家中小企业可能只生产齿轮或者螺丝钉,却将其销售给全球各个行业的应用商,不管铁道钢轨还是化工机床,不论是汽车还是家具,可能都在使用这家公司的螺丝钉。
四、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动力
德意志民族与其他西方民族一样,受启蒙文化的影响,其民族精神力渗透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个人自由亦是德国施行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伦理观的基石之一。
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德国个人主义思想家洪堡认为,人得到最为多样性的发展具有绝对且本质的重要性。自由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当居于首要地位,相对于人的发展,国家只是推进这一发展的手段。
而纵观历史发展,亦证实个人主义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德国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个人的自主观念和创业热情。大批中小企业的建立正是在此思想上蓬勃发展,并使德国获得“创业之国”的美称。例如和来公司(MATT)生产的口琴和手风琴,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5%,阿诺尔德和里希特公司生产的35毫米电影摄影机,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0%,梅尔克林公司生产的模型火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5%,而只有10名职工的卡尔·耶格尔公司,生产的香柱、香棒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0%。它们以灵活的经营策略和见缝插针的竞争力克服经济萧条的压力,这是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的标志。有自信心的中小企业家的一句口号叫做“不是大的打败小的”,而是“快的打败慢的”。
五、中小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发展
歌德在他的巨著《浮士德》中断言“有两个灵魂在我胸中,它们总想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任凭魔鬼百般以恶诱恶,浮士德虽有暂时的踟躇,但绝不栖息止步。他的瑰伟之处在于那不竭的活力总是携着人性的善审判内心的恶,这种审判横亘人类的文明进程,也使浮士德的形象葆有难以言尽的魅力。由于与魔鬼的约定,浮士德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足,一旦他说出“停留一会吧”这样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去追求爱、美、礼、实践,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范围内成长。于是,人们将这样一种对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视为浮士德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而这种追求完美,不断深入探求的浮士德精神亦在经济活动中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得到了体现。
正是在“浮士德”精神的驱使下,正是这种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给了德国人不断创新的精神动力,他们认为创造才是生命的源泉,只有不断深入探索、大胆勇敢地突破才能体现出自我个性。
此外,中小企业因其自身特性,更加有利于技术和服务创新的开展。众所周知,由于技术前景和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也具有着高风险性,因而大企业对各高风险性项目持有谨慎态度。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型企业面对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领域,应变性也相对迟缓,不够及时灵活。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较弱等因素的限制,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它机动灵活,能对市场的需求迅速作出反应,根据顾客的意愿,提供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因而更贴近市场和客户。例如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就曾经表示过:“创新往往始于中小企业,这是因为企业做大以后,经常会产生官僚主义,而中小企业更注重经营的成功,对市场的反应更直接和迅速。出于这个原因,政府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让他们在科研方面居于领先。德国只有在研发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好,比别人更快,才能保持国民的高收入。”
六、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为中国提供指导
德国并没有国际化的大都市,最大的城市——柏林的人口只有350万,德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而在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有着数百座人口在几万、几十万的中小型城市,其他人口则生活在仅有数千人的小镇或农村地区。
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便是与其中小企业战略是相互对应的。一些人口只有数万人甚至几千人的小城镇,存在着几家在德国甚至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隐形冠军”,而这些企业数十年来发展都相当稳定,成为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也创造了可观的就业岗位。此外大量中小企业在地理上均匀分布,使得德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也很有限。
对于中国来说,我国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有8个,更不用说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了。另外,我国西部12省区国土面积695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2.39%,而西部总人口却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8.4%。因此,我国目前面临着城市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的问题,而德国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对中国如何解决就业问题,走怎样的城市化道路及如何实现地区平衡发展,如何在全球市场建立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上,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另外中小企业从比例上占到了德国企业总数的99.7%,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通过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限制大企业的发展,防止垄断的产生,从而有利于竞争,而良性的竞争最终是能极大地促进经济的繁荣。而对于我们国家而言,众所周知,垄断一直是一个广受诟病但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德国积极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可为我们提供一个解决该问题的办法。我国的国有企业应尽快走出“风雨伞”的庇护,国家应从法律制度上确定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反对限制竞争的原则,并通过各项具体的经济政策得到落实,并有目的地促进扶持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发展,而民营和乡镇企业自身也需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而增强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的能力。当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后,我们也将看到,其庞大的就业人群形成稳固的中产阶层,他们将成为维持社会稳定、支撑社会秩序的有利支柱。
综合上述原因,中国政府应大力提倡发展中小企业,这将有助于解决种种诸如地区发展平衡、吸收就业、防止垄断等问题。
(二)从文化和价值观领域着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经分析可了解,德国中小企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成为德国经济的支柱,并在国际上占有领先地位,其原因追根溯源是因其文化和价值观。
国家和政府所持有的自由主义价值观顺应了人的内在本性,极大地激发了个人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而促进了人们敢于创业的精神。此外歌德在其著作《浮士德》中所揭示出的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德国人不断致力于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精神源泉。因而,从本质而言,正是上述价值观和文化因素从根本上促进了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成功,让其产品成为质量耐用性和可靠性的代名词。
而这也为中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启发。政府应以人为本,遵循人的本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自由的氛围,其所制定的政策应有利于人的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激发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外,应将优秀人格的塑造摆在企业的核心位置,因为企业的发展都是由员工所促成的,员工的素质和人格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前景,重视并塑造员工和企业的人格,便是塑造企业的前景发展。这在曾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被誉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说过:“不要太重视最后分数,但要高度重视人格理念,并与员工分享。”他在管理企业过程中所贯彻的哲学理念是从“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个观点出发,讨论事情的是非曲直,堂堂正正的“贯彻正道”,这才是所有情况下必须追求的东西。稻盛和夫的这种哲学思想对于中国企业自身文化建设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当今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拜金现象浮躁思想充斥着社会各个阶层,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思考如何从根本上取得突破,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位,在这个时候,就更要停下脚步,从思想领域、从价值观和文化领域这一根本问题上去思考如何发展和提升企业和个人的人格理念,并在这种高尚人格理念的引导下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