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测度

2012-07-04查新毅

对外经贸 2012年2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农化测度

查新毅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一、引言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也可以说,城市化是指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土壤;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动力机制来看,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互为因果、互为动力的关系。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是因,城镇化是果;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内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反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成为牵动工业化不断深化的动力。从发展进程来看,两者间的协调程度可分为超前、滞后、同步三种类型。从理论上讲虽然存在相关关系,应同步发展,但是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则有所不同,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我国城镇化进程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城镇化水平较低。新疆是位于西部地区的城市,其城镇化水平相比东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加快新疆城镇化进程对于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注意到速度并不是城镇化的全部内涵,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化的质量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本文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新疆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作以定量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测度

对于城镇化与工业化两者关系的测度,学界主要有实际测度和经验判断两种方法。

实际测度就是根据相关数据,运用标准公式或者计算软件来计算相关系数或绘制图表,然后以此为依据判断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钱纳里(1965)通过对世界上90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数据的研究,得出了钱纳里发展模型,提出了人均GDP是衡量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关键指标,人均GDP越高标志着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也越高。

经验判断就是以预先确定的标准为参照,通过经验统计来判断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计算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之比(IU比值)或者非农化率与城镇化率之比(NU比值),然后与国际标准值进行比较来考察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辜胜阻(1991)将我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57年,解放初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平稳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1958—1960年,快速工业化引领下的高速城镇化阶段,这一时期我国集中力量振兴重工业发展;第三个阶段:1961—1965年,由于我国总体经济政策的调整,工业化发展停滞,城镇人口下降,出现了第一次逆城镇化;第四个阶段:1966—1978年,在十年文革动乱的影响下我国工业化发展停滞,城镇化人口继续减少,出现了第二次逆城镇化;第五个阶段:1979年到现在,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工业化迅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的阶段。

杨发仁(2004)在《新疆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研究》一文中,对新疆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分析,指出新疆的工业化水平决定新疆城镇化水平,当前新疆城镇化的发展是滞后的,是因为新疆工业化的发展的滞后。工业化滞后对城镇化的制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工业化的滞后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另一方面工业化的滞后也使城镇建设缺乏一定的财政支持。

中国有着自己的特殊国情,国内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关系的研究,同国外理论相比,更加贴近现实,有利于在全国的背景下明确新疆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水平,完成对新疆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关系的分析。

(二)相关指标的选择

测度城镇化水平一是可以采用城镇人口比重指标,即计算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该指标简单明了,是世界上公认的城镇化水平指标,其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二是可以采用非农人口比重指标,即计算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该指标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地把握了城镇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力,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新疆地区城镇人口在2000年前后时间段是依据不同的口径进行统计的,如果只考虑2000年之后的城镇化率可采用城镇人口占全部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如果要考虑2000年之前和之后的城镇化率就应采用非农化指标进行衡量。本文计算的是2001年以后的城镇化水平,故采用的是城镇人口比重指标。

人们常用IU比和NU比这两个指标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发展关系。用IU比和NU比接近0.5和1.2国际标准值来判断一国或一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是否协调。

三、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多种参照体系,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新疆城市化水平是否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一)与工业化水平相比,城镇化水平滞后

表1 新疆2001—2009年城镇和乡村人口及其构成

理想的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且相互促进。以工业化水平作为参照可以从两个侧面来分析城镇化水平的高低。

利用IU比指标分析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IU比是指劳动力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根据国际标准值法,随着工业化、非农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IU比越来越接近0.5。新疆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具体情况见表1、表2及图1。可以看出,新疆工业化率低于城镇化率,城镇里存在着第一、三产业的劳动力。2001年和2002年IU比明显小于0.5,说明从事工业的劳动人口全部集中在城镇地区。这相对于工业化发展的程度而言,城镇化是超前发展了;从2003年开始到2009年IU比在0.5左右波动,总体趋于协调;2005年和2008年IU比大于0.5,则说明有一部分从事工业劳动的人口滞留于农村地区,未能向城镇地区聚集,这说明相对于工业化的发展程度而言,城镇化的发展是滞后了,表明城镇化发展不足;2008年到2009年IU比明显下降,城镇化水平略有增加,但是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新疆工业增加值在2009年是负值,以至于IU比变为负值。

表2 新疆2001—2009年GDP值、工业增加值、工业化率及IU比

图1 新疆IU比发展变化趋势

(二)与非农化水平相比,城镇化水平滞后

国际上经常采用NU比来判断城镇化水平是否滞后(NU比即非农化率比是指劳动力非农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劳动力非农化率是指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之和与全社会从业人口的比率)。随着工业化、非农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NU比会越来越接近1.2。新疆城镇化水平与非农化水平的比较具体情况见表3、表4及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新疆非农化水平高于城镇化水平,且两者均呈递增趋势。2001—2009年的NU比均大于1.2,说明大量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人口滞留于农村地区,未能向城镇地区聚集,相对于非农化的发展程度而言,城镇化的发展是滞后了,表明城镇化发展不足。但是从图中也可以看出NU比总体态势是趋于下降的,也就是说越来越趋于协调。

表3 新疆2001—2009年各产业就业人口及构成

表4 新疆2001—2009年城镇化率和非农化率及NU比

图2 新疆NU比发展变化趋势

(三)新疆与全国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依据同样的方法算出全国的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并将全国和新疆的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加以比较,见图3、图4。从图3可以看出全国平均的城镇化水平和新疆的城镇化水平均呈现递增趋势,但是新疆的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图4可以看出新疆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图3 新疆与全国城镇化水平的对比

图4 新疆与全国工业化水平的对比

四、结论与启示

新疆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并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城镇化与工业化双重滞后。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解决国内外需求不足、扩内需、保增长、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及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规模大幅扩张的最基本的因素,要确保城镇化与工业化健康发展就必须分析掌握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未来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判断并提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以利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1]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乌鲁木齐:中国出版社,2010.

[3]龚新蜀,贺坤.新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11).

[4]张建新,段禄峰.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测度[J].生态经济,2009(12).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农化测度
31 省份最新城镇化率:9 省份超70%,这10 个省份城镇人口最多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农化人不谈九九六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坚守农化制造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