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点兵看经典
2012-07-04周雪,王欢
过来的,用的子弹是木尖弹,用的炸药是TNT— —肥皂那么大一块,约有一公斤就能炸翻一个钢筋水泥碉堡……”
真枪实弹给了年轻的仲星火一次过足打枪瘾的机会,“我自个儿在整个拍摄期间就打了400发子弹啊,真过瘾!”但真枪实弹的危险也让他终身难忘,有一场冲锋的戏,机枪班全体上阵,有个叫强明的演员冲在仲星火的前面,因此,上阵之前就提醒仲星火要注意,不要对着前方扫射,不然会扫中他。仲星火当时不以为然,表示他们两个人不在一条线上,有好几米的距离,怎么扫都不会出问题。实拍之后,一放烟,仲星火就一梭子子弹打了出去,结果发现他前面的强明不在了,几个战士围上去一看,原来强明捂着头躺在地上,头上、腰上、屁股上棉袄都被打破了,多年以后回忆这次经历,仲星火感慨,幸亏当年用的是木尖弹,否则强明就完了。
用真枪实弹做道具的《南征北战》给了全国观众最真实的战争场景再现,让观众为之一震。适逢抗美援朝,经历过真枪实弹洗礼的演员们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后来一共13个演员奔赴朝鲜战场,体验真正的战争生活,12人回来,一人牺牲在朝鲜战场。这些经历和经典的《南征北战》一起流传。
2 羊
代表作:《鸡毛信》
导演:石挥(副导演:谢晋)
编剧:张骏祥
制片主任:顾也鲁
主演:蔡元元, 舒适, 李保罗, 马立, 程之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上映时间: 1954年
同名小说《鸡毛信》在电影开拍之前,已经广为人知。作为一部优秀的儿童小说,海娃和他的战斗精神曾鼓励了千千万万的少年人,但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却不容易,从1952年9月,《鸡毛信》剧组接下拍摄任务起,在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拍摄时间里,可谓波折起伏,拍摄地点就换了三个地方,北京、湖南和上海,在北京拍摄还动用了毛泽东的警卫,而出境率最高的一批特殊演员却是主角小海娃负责的羊群。无意间,羊群成为《鸡毛信》最出风头的道具。
1952年底,《鸡毛信》剧组刚刚驻扎外景地——北京的香山,就遇到了困难。一夜之间,香山下起了大雪,四面一片银装素裹。按照剧本要求,场景里不该有雪景,开始的想法是扫雪,影片中扮演八路军的群众演员,是中央警卫团的干部战士,个个生龙活虎,剧组就给这些年轻战士每人发了一把大笤帚扫雪。可前景里的雪扫干净了,背景仍然是一片雪原,导演石挥依旧愁眉不展。副导演谢晋那时刚刚斩落头角,年轻有活力,面对大雪,谢晋出了个主意,建议制片主任顾也鲁和石挥把外景地迁移到四季常青的湖南去。
外景地要搬迁,人员可乘火车,羊呢?顾也鲁一算账,经费也不够,但石挥对拍摄素来精益求精,为了求得满意的拍摄效果,他接受了谢晋的建议,决定剧组连人带羊一起南迁。于是,剧组赶上三十头羊,浩浩荡荡开拔到南岳衡山。
到了衡山,麻烦又来了。因为上世纪50年代的衡山,还常常有老虎出没,万一三十头羊的行踪被它们嗅得半点荤腥,那性命交关的就不仅仅是这三十头羊了!顾也鲁只好请求当地公安给予帮助,公安干警迅速与山上各护林单位取得联系,每天派专人监视猛兽的行踪,以确保剧组拍摄安全。
3 冬不拉、笛子
代表作:《冰山上的来客》
导演: 赵心水
编剧: 白辛
摄影: 张辉
主演: 梁音、阿依夏木、谷毓英、恩和森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上映时间: 1963年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拍摄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已成为中国电影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虽然是一部反特片,却因为创作者巧妙的处理,让其具有偶像电影的最初状态,让男主角杨排长具有偶像气质的就是导演赵心水为他特别设计的一支笛子。要知道在20世纪60年代能会一两样乐器,绝对是最潮的一种表现,《冰山上的来客》因此也堪称是那个时代最为“时尚”的经典。但当年“吹笛子”是很可能被定义为“藏有小知识分子情结”的,而那将是很大的一个“帽子”。最后赵心水还是顶住了压力,让杨排长吹上笛子,并且和剧情中不断穿插的歌曲和音乐融为一体。
《冰上上的来客》上映之后,反响热烈,用笛子传情的接力赛却没有停止,因为爱上了《冰山上的来客》中杨排长的扮演者梁音,一个叫俞湖的姑娘多年守望。直到有一天,俞湖无意中在《艺术人生》播出的“梁音专辑”中得知梁音的妻子已经去世,而梁音也已经从那个阴影中走了出来,便大胆表白,并与心中偶像梁音终成眷属。
出现在电影开篇的冬不拉,也是电影中很重要的道具,也是点题的一个符号。少数民族老乡卡拉在离开边防哨所的时候,不无伤感地对杨排长说,自己走后排长就再喝不到马奶酒了。杨排长乐观地安慰卡拉说:“没关系,等你回来我不是就又有马奶酒喝了吗?”这个时候,卡拉深情地弹起冬不拉,一路唱着歌远去了,卡拉的背影和琴声都带给当时的杨排长诸多难言的震动……却怎料,再见到冬不拉的时候,弹冬不拉的人已经不在了,冬不拉中藏着的是卡拉临死前留下的情报,琴弦不响了,弦外却依然有“音”。冬不拉的弦外之音,让影片和同时期的电影有了不同的讲述方式,特务作为“来客”,考验着智勇双全的解放军战士,用一个乐器点题,的确很妙。
4 竹排
代表作:《闪闪的红星》:
导演:李昂、李俊
执笔:王愿坚、陆柱国
摄影:蔡继渭、曹进云
主要演员:祝新运、刘继忠、赵汝平、刘江、高保成
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上映时间:1974年
197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其“文革”时期的第一部故事片《闪闪的红星》,当时刚刚从牛棚中解救出来的李俊,被选中作为导演。当年的电影界很流行的一个口号是“上不上是个立场问题,拍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水平低、功力不够都可以谅解,但是政治立场却一定要站稳、站高。剧作中,红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有红星的存在,这部电影就已经有了一个历史的高度,但问题出现在李俊选择的一个拍摄道具上,就是竹排和那片竹林,观众现在看到的竹排江中游,竹林倒影的场景,曾经差点被拿掉。如果没有那段漂亮的江中竹排游,红星照耀下的潘冬子的战斗也许会多一份枯燥。
在江西外景地,导演李俊结合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特别设计了竹排这个道具,并且为了拍摄潘冬子乘坐竹排前去侦查的镜头,率领摄制组在拍摄现场造出一片竹林。多年后李俊回忆说,“江西满山都是竹子,都很粗,因此,我们砍了好多的竹子,排成行,很漂亮。竹排向下流的时候,前景就会有竹子划过去,大家看了以后都觉得我的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李俊第一次从江西拍完外景回京,一场从未想到的批斗会却在等着他!因为他把“老根据地拍得太美了”,这犯的是唯美主义错误。李俊就问批斗他的人,“祖国山河它就是漂亮,对不对?那个时候游击队在山里面打游击,山里边打游击有山有水,我们拍电影不都是选一个好环境吗?如果这个不行,你说如何修改这个画面?”批斗李俊的人也不知如何修改这个画面,也只好任由李俊。后来影片中李俊将这段画面,配上了李双江演唱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优美的旋律、清新的画面,融合成一个经典的电影片段,李双江也从此一唱成名。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熟悉的旋律响起,宋大爹与潘冬子乘竹筏顺江而下的场景就会浮现:那段美景清澈的江水、时而疾进时而缓行的竹排、两岸的巍巍青山、翱翔高空的雄鹰,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生动场景……
5 欠账单
代表作:《高山下的花环》
导演: 谢晋
编剧: 李凖、李存葆
主演: 吕晓禾、唐国强、盖克、何伟、王玉梅、童超、斯琴高娃、倪大红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上映时间: 1984
1983年,有两部电影等着谢晋去拍,一部是《高山下的花环》,一部是《秋瑾》。相比《秋瑾》,《高山下的花环》有难度,因为小说很多,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很火,有人觉得电影不会有人看。面对挑战,谢晋来了脾气,拍着胸脯发誓,《花环》搞不出名堂,我谢晋今生永不再拍电影!
为此,谢晋请来了老搭档李准,准备再次联手打造一部让整个中国影坛为之震撼的传世之作。但传世佳作不是拼热情,为了做出不一样的好电影,谢晋先是让李准去云南前线做调研,了解指战员和战士的心声。在云南前线,李准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关于梁三喜欠账单的,很多官兵表示,欠账单很有代表性,是当时部队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很多农村来的士兵,为保家卫国付出了青春,却无力为家庭分担负担,他们常常会借钱来解决家中的困难,如果他们在战场上牺牲了,只能用自己的抚恤金来还债。听到这些活生生的表达,李准很感动,带着一线的声音回来和谢晋讨论剧作,并和谢晋表示,官兵们希望不要把这些有棱角的真实给磨平了,谢晋感觉到了一股热血在血管里流动,他因此也找到了自己电影的魂,就是那张小小的欠账单。
在影片开拍的时候,谢晋提出,一定要把欠账单这件小道具拍出历史感。有人不解,问他什么叫历史感。谢晋回答道:“历史感就是再过20年,假如还有农村兵揣着一大把欠账单来打仗,那中国就没希望了!”
谢晋没有食言,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后来取得了轰轰烈烈的成功,他为中国银幕世界创作了新的经典人物形象,一个怀揣欠账单的战士梁三喜形象,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