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云南大学“思政课”教改班的准实验分析

2012-07-02刘会柏罗伟刚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关怀人文

刘会柏 罗伟刚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首次出现“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这样新颖的词汇。笔者认为,它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进而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绩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理论假设:如果教师通过引入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那么,高校“思政课”教学绩效将得以改善与提高。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成为可控的一个重要自变量,它产生作用的结果将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绩效,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态度的积极变化、对所学理论及价值观认同度的提升、课堂学习状态的积极改善。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前测——后测单因素两水平”准实验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是指在无需随机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探讨的是引入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政课”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所以这里所指的“单因素”即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政课”的教学策略;“两水平”是指根据“思政课”采用教学策略的现状,将教学策略限定在传统教学策略和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教学策略两个水平上。“等组”在这里是指笔者根据实验前测均值,采用匹配分组法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抽样,得到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另外,等组法避免了实验因素的两个水平的相互影响,而且利用等组法可以使外界情况等其他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相互抵消,并且在等组法中测验量表不会影响实验的结果。以学习态度、价值认同、课堂状态为因变量,并以量表测量的结果为评定的指标,具体为实验后测均值与实验前测均值的差值。

(二)准实验研究方案

1.实验变量

(1)自变量:“思政课”教学设计中不同的教学策略 (自变量设计为两个水平量X1和X2)。

(2)X1:“思政课”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策略。

(3)X2:“思政课”教学中采用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

(4)因变量:“思政课”教学绩效 (学习态度、价值认同、课堂状态)。

(5)观测指标:实验科目测评中的学习态度、价值认同、课堂状态的均值。

2.被试的选择

考虑到“思政课”教学是全校的公共必修课,而且考虑到现实的实验条件、实验样本的大小及被试的现有知识水平能力,所以把云南大学2009级的“思政课”教学班级中的学生作为被试。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学习基础是差不多的,他们都在二年级的上学期学过“原理”和“基础”课。因此我们认为实验对象的条件基本相同,符合实验要求,并且非实验班学生是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策略;教改实验班学生是实验组,采用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

3.实验科目

本研究选取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实验课程。在教改实验班,本门课程采用的是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教学策略,即通过教师自身情感和态度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概论课”的情感和态度的积极变化,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团队学习、研究性作业展示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课后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关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强化他们的价值认同。

图1 :激发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积极性的教学实验思路

如图1所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互动体验贯穿于教学实验全程。在上述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学习态度、情绪以及人际互动状况的变化,几乎每节课都会留出专门时间,请有关同学就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引起的争论、讨论进行“分享”,让学生学会全新的人际沟通模式,通过针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矛盾或冲突谈感受,进而陈述观点,之后表达期待,最后向同学或老师提出建议。运用这种传统课堂上不可能出现的师生交流,教师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观点没有对错,表达至关重要”,在互动体验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总之,“思政课”课堂上人文关怀的第一步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在争论、讨论与辩论中,教师去发现问题,通过同理、换位思考进而引导、疏导、开导等多样化的沟通方式,而非简单的灌输和强加,使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态度有所转变,由抵触转变为好奇、思考进而包容与接纳,由模棱两可倾向于较为认可,由一般认同倾向于比较认同。

4.实验工具

实验工具主要是学科测评的量表和教学问卷。在本研究中,学习者最终的学习效果是通过学科测评反映出来的,而且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习者学习情感态度类和价值认同类知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学科测评的目的就是测试学习者对“思政课”的态度、价值认同等情况。在实验因素未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之前,事先对因变量进行测量,称为事前测验 (前测);在实验因素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之后所进行的测量,称为事后测验 (后测)。

5.实验的时间、地点及人员安排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实验的特点,本研究历时一个学期 (2010年9月-12月),地点是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教师实施实验的环节,助教进行教学观察、测量,协助教师教学实验研究工作。

6.数据统计

实验前测与后测的结果都利用SPSS 17.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7.实验情景的控制

为了准确地测量出实验因素的效果,就必须对非实验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从理论上讲,实验情境的控制决定着实验的内在效度,即实验归因的正确性或实验结论的可靠性。为了减小非实验因素的影响,王汉澜提出,实验者“必须根据实验目的的要求来操纵实验因素,有效地消除、均衡或排除非实验因素的影响。”在本实验中,笔者为了提高实验的内在效度,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实验情境进行了控制:一方面,要控制学生性别和能力等因素对实验的影响,所以在期末课程结束之后收集到的两个样本数据中进行“等组”抽样来检验和比对相关的数据;另一方面,要控制实验前测对后测的影响,因为前测与后测的时间上相距四个月,所以前测与后测相互影响的可能性比较小。为了了解利用不同教学策略之后学习者的变化,笔者及时安排了后测,降低了时间、学习者的交流等其他干扰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分析与讨论

(一)被试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直观感受的前后测结果

表1 :被试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直观感受

如表1所示,在准实验中,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是否产生了直观的效果得到了验证。在准实验前测中,被试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直观感受的均值是2.67,标准差是0.837,这个感受水平是比较低的;在后测中,被试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直观感受的均值是3.26,标准差是1.075,相对于前测的标准差,后测的标准差超过了,表明其离散性较强,在被试中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直观感受出现较为大的差异。前测与后测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需要使用SPSS中“比较均值”功能中的“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经T检验得出,前测与后测均值差为0.587,标准差为1.370,P值(即显著性水平)=0.000﹤0.05,因此,可以判定后测所得均值与前测所得均值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也可以说明,在本研究的准实验中,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产生了实际效果,也就是说,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能够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为我们下面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思政课”教学绩效的影响分析提供了前提条件。

表2 :前测与后测样本均值差异T检验结果

(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大学生学习“思政课”态度的影响

表3是准实验中关于测量被试学习“思政课”态度所得样本数据的比较。如表3所示,关于被试学习“思政课”态度的后测均值与前测均值相差0.370,标准差为1.813,P=0.018<0.05,因此可以判定,前测与后测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即说明在准实验中,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能够积极地改善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态度。

表3 :学习态度前测与后测样本均值比较T检验结果

表4采用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教学策略的教改班与未采用此教学策略的非教改班关于学习“思政课”态度的样本均值比较。如表4所示,教改班与非教改班关于学习“思政课”的态度样本均值差为0.867,标准差为1.432,P=0.002<0.05,因此差异是显著的,说明采用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与否,对大学生学习“思政课”态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表4 :实验班与非实验班样本均值比较T检验结果

“思政课”教学不仅只是“教书”,还要“育人”。长期以来,我们在定位“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时,往往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如“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等等,但从现实来看,这些比较高的要求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容易落空。实践证明,高要求是必要的,但应该细化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易达成的细小目标,如,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值得肯定的是,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能够在改善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态度上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在的集体访谈中得到佐证,相当一部分学生谈到,自己以前 (进入教改实验班之前)对“思政课”没有兴趣,甚至反感,而进入教改实验班之后,随着教学的深入,对其的看法开始改变,态度开始转变。如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网络和传媒的发达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生活在虚拟世界,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对抗的“杂讯”和“噪音”较多,从而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念上,较以前要困难得多。因此,“思政课”如若仍然停留在生硬灌输和说教上,其效果很难提高。可喜的是,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迈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一步。

(三)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影响

在“思政课”中,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是指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大学生认同这一主流价值观。在准实验中,采用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有没有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产生积极影响,可以从我们在准实验中的关于价值认同的前测与后测所得均值比较中作出初步的判断。

表5 :关于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测量前测与后测均值比较

注:在前测和后测当中各发放145份问卷,回收138份,有效问卷126份,有效率为86.9%,因此,样本数N为126。

表5是关于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测量的前后测样本均值T检验的比较结果。除了第1、第3、第4、第8项的P<0.05,其他各项的P>0.05;也就是说在准实验中,大学生对第1、第3、第4、第8项的价值认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所采用教学策略能够影响到他们对这几项的价值认同;但是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影响大学生对其他六项的价值认同的力度并不够或者说不明显。

总的来看,采用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的积极影响并不令人满意,这可能是因为价值的认同相对转变态度要困难得多,只用一个学期并不能够很快使大学生树立一种价值观。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被试反映:他们在准实验中,受到较多的尊重和关爱,使他们能够在学习“思政课”时发生积极的变化,如兴趣、态度的积极变化,但是在价值观的树立方面,并不能够立马培养出一种坚定的价值观,因为价值观的培养除了在学习当中从正确的认识开始,还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磨合才能够形成。虽然课堂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变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但是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可以改变学习态度,态度与价值认同是密切相关的,一种价值观的树立无不存在情感态度的参与,作为非理性因素的学习态度可以促进包含理性因素的价值认同。因此,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起着潜在的隐性作用,我们不能够否认这个作用。

(四)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大学生“思政课”课堂学习状态的影响

课堂学习是大学生接受知识,转变态度,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大学生“思政课”课堂学习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到其教学绩效的高低。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对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课堂状态是否产生影响,通过统计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表6是两种课堂教学观察所得数据的对比情况。如表所示,作为准实验的教改班的三个观察变量,即“课堂学习参与程度”、“课堂学习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气氛”的样本均值皆超过采用传统教学的对照班,其中,三个观察变量的样本均值分别超过对照班样本均值的1.333,0.933,1.267;从T检验的结果来看,三个变量观察样本均值差异的P分别为0.001,0.014,0.002,皆小于0.05,因此具有显著性,也即两种教学策略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是显著的。这表明,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课堂,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营造课堂良好氛围。

表6 :两种班级课堂状态样本均值T检验结果

三、结论

(一)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能够提高教学绩效

如果“思政课”教师采用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改变自身的态度 (对教学本身、对课程内容乃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对待学生等等)并采用科学的、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和思维特点的教学方法同时施以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课堂教学方式,那么,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态度、课题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将得以改善,总体的教学绩效将得以促进。总体来看,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在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绩效上优于传统教学策略。在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中,学生不仅仅获得知识,还获得态度的启发和做人的启迪,这一点体现了大学教育“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

(二)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策略对教学绩效因变量的作用呈现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教学对“思政课”教学绩效的各方面 (因变量)影响的程度呈现差异性。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的学习状态影响较大,而对于价值认同的影响,效果不明显。

导致价值认同目标达成不理想有两大原因:一是实验者未能够准确全面地把握“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的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因此导致这一目标大而抽象,无法细化与量化以致不能够被学生很好地理解;二是就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经验和人才成长的规律而言,“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的创新型人才”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蛹变蝶”过程,准实验研究表明,可以让大学生受用终身的“思政课”在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的创新型人才”的进程中能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作用。因为,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思政课”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与实践体系,但是“思政课”这个体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阵地,是可以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的。

(三)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教学绩效的影响是一个辩证过程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首先影响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状态,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最终能够积极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绩效。这个过程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过程的环节中,可能会出现曲折和反复,因为作为有丰富情感、具体需要的学生,对待这样的教学并不是只有一种态度,也不只是一种态度。但是学生如果受到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程度较高,其对“思政课”学习的态度总的变化趋势是积极和健康的,而非消极和颓废的。

学习态度的启发和引导是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立足点,它相当于杠杆原理中的支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能够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改善学生原有的认知,激发其学习好“思政课”的内在动机和需要,那么其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学习态度启发好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会以较为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其中,进而在整个“思政课”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就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袁本新,王丽荣等.人本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李文玲等.教育与心理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SPSS实用指导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

[7]梁艳.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N].光明日报 (理论版),2008-05-13.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关怀人文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