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外科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2012-07-02梁智勇

当代医学 2012年30期
关键词:心外科胸外科肺部

梁智勇

胸外科开胸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如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病情危重会导致死亡[1]。为更好地提高胸外科开胸手术后的存活率,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我院对64例开胸手术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4例胸外科开胸手术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未发生心律失常的220例开胸手术患者进行对比。

64例心律失常患者中包括:(1)普胸病例34例,其中肺癌17例,肺部良性肿物切除12例,自发性气胸5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2)心外科病例30例:经右侧开胸室缺修补16例,房缺修补手术10例,经左侧开胸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

无心律失常组患者220例中:(1)普胸病例118例,其中肺癌54例,肺部良性肿物切除46例,自发性气胸18例;男性67例,女性51例。(2)心外科病例102例:经右侧开胸室缺修补51例,房缺修补手术38例,经左侧开胸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3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2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和手术类型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的年龄、术前情况、手术情况,分析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普胸外科手术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分析经统计学分析,普胸外科手术患者中,高龄、吸烟、术前低肺功能、肺部切除、术前并发症、淋巴清扫是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普胸外科手术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分析

表2 心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

2.2 心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 心外科手术患者中:年龄大、病变部位大、动脉轨道建立时间长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2。

3 讨论

胸外科开胸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较为常见,这种并发症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而医生较好地掌握该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可以更好地做好预防措施。

3.1 普胸外科心律失常发生原因 普胸外科手术患者中,高龄患者由于各个器官功能的降低,患者心肺功能减弱,在手术前往往合并有多种并发症,再加上患者的代偿能力降低,对手术的创伤、麻醉的耐受性差,其心肌收缩能力降低,容易导致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对于肺部切除患者由于肺通气功能降低,术中缺氧,也会导致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另外,患者如有吸烟史会导致肺部的纤毛运动减弱,粘膜的分泌增加,净化能力降低,手术后余肺膨胀不足,导致残腔不愈合,或者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2];全肺切除对肺部功能的损害大,也容易导致手术后低氧血症,因而发生心律失常。

患者手术前的肺部功能也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患者术前通气功能障碍,伴有肺气肿等,会造成术后缺氧、肺水肿[3],此类患者呼吸更快更深,胸腔内的压力改变,心脏收缩和舒张能力受到影响,心脏负荷增加,会使心肌自律性改变。

此外,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会导致儿茶酚胺等物质释放增加[4],其心肌的自律、传导和应激也会增加,从而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而肺切除的手术方式和淋巴清扫,会加重心脏神经丛损伤,使手术后房颤的阈值降低。

3.2 心外科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 老年患者的心肌组织日渐衰退,有退行性的病变发生,患者传导系统更容易受到损伤。而高龄患者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降低,患者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和缺氧等[5],造成心律失常增加。

动脉轨道建立时间延长,往往多为手术操作不顺利,导管对患者心肌组织反复刺激,使心肌边缘组织出现水肿和渗出,压迫了传导束,引起传导阻滞发生。

此外,患者病变部位的大小与心律失常的发生也有明显的关系,病变越大的患者,其心肌的功能也越差,对手术的耐受性越差,患者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越大。

综上所述,胸外科开胸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准备,预防此种情况的发生。

[1]刘永靖,于奇,疏元善,等.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9,44(2):253-256.

[2]孙宪军,高伟,周爱卿,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0):767-771.

[3]张武奎,司安家,刘长明,等.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术后心律失常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8,24(1):55-56.

[4]朱鲜阳,刘玉昊,侯传举,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7):633-636.

[5]何学华,龙湘党,李云,等.避免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0):983-986.

猜你喜欢

心外科胸外科肺部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胸心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
混合模拟工作坊在低年资胸心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胸外科疾病治疗应对策略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简介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简介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舒适护理在胸外科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