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研究
2012-06-30商勇
商 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系,河南 郑州 450002)
一、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而言,都十分重要。从理论看,经济发展始终离不开产业的推动和支持,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制约经济的长远发展;从实际看,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完善对促进河南经济发展无疑具有直接影响。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上,但是我们也清楚认识到河南省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河南产业结构不仅落后于京、沪等经济发达地区,就是和中部省区相比也处于劣势。河南省各级政府都十分关注这一问题,政府近年来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具体要求。基于此,我们认为研究河南产业结构的升级方向和途径,具有显著意义。
国外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代表人物有费希尔(A.G.D Fisher)、克拉克 (C.Clark)、库兹涅兹 (Simon Kuznets)等人。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首次阐述三次产业理论,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划分。随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进一步完善他的观点,并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在一批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产业结构理论得到快速的发展。代表人物有列昂惕夫(W.Leontief)、钱纳里(H.B.Chenery)、霍夫曼(W.Hoffmann)等。列昂惕夫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在瓦尔拉斯(L.Walras)的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成为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分析方法之一。钱纳里和赛尔奎因(M.Syrquin)通过对不同国家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比较,提出了“标准产业模型”,并把经济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对后来学者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霍夫曼则研究了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他提出的霍夫曼比例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些学者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极大丰富了产业理论的内涵。
国内学者研究产业结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很多学者将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应用到河南的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刘俊娟、李炳军(2005)利用列昂惕夫“快车道”模型计算出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的“快车道”,测算出河南省经济的发展速度;李秋香、袁晓兵等(2006)采用区位基尼系数的分析方法对河南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卢方元、曹治星(2007)建立Panel Data模型测算了“十五”末期各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们指出扩大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产出在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引导河南省的经济良性增长;陈德福、曹荣林、赵义华(2008)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研究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考察因地区增长差异导致的河南省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我们的研究思路是立足于河南产业结构现状,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对河南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针对实际提出河南产业升级的方向和途径,为河南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1.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近几年,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 271.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是1978年的42.3倍,平均发展速度为13.87%。“十五”期间,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85%。近三年来,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2.74%,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几年来,第三产业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占河南省GDP的比重偏低,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渐下降,由2001年的22.3%下降到2008年的14.4%,下降近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1年的45.4%上升到2008年的56.9%,上升近12个百分点;但是第三产业并没有出现相应的高涨,反而呈现出缓慢上升而后又下降的态势。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8.6%,与2001年的32.3%相比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0.1%)低了 11%,仅相当于全国1985年的水平。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河南省第三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占GDP的比重徘徊不前,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2.河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现状
2008年第三产业的14个门类中,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 043.87亿元,增加11.7%(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2006年的8.9%有较大增加,这说明河南省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一发展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是合理的变化趋势。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902.30亿元,增长9.6%,与上年的增长速度(9.7%)基本一致,但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略有升高,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611.09亿元,增加10.7%,比2006年的增长速度略有下降,这三大部门增加值占河南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基本稳定在49%左右,但它们占河南省GDP比重有所下降。这说明这三大行业仍是河南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但对河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所减弱。
在传统行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河南省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信息、旅游、咨询服务、广告、科技服务、社会服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他们对各产业的服务功能也不断完善;教育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发展,说明河南省的服务业不断加强,人们更加注重对自身素质的投资和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金融业与房地产业2008年的增加值分别为611.09亿元和345.3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原因可能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这些行业发展速度暂时放慢,但是近几年来它们的增加值无论是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还是占全省GDP比重都是在增加的,但比重较小,这说明河南省新兴行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发展速度不够。
从各行业就业状况看,第三产业内部的就业变化具有以下特点:传统部门中的批发零售业对吸收劳动力的贡献较大,就业人数接近第三产业总就业人数的1/3,而且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但它占河南省劳动力的比重却不断上升;虽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第三产业中就业比重略有下降,但占河南省劳动力比重却缓慢上升;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大且逐年下降,但占全省劳动力比重基本不变。这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零售业等传统行业仍是河南省吸收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河南省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分析产业结构时,经常利用各种系数来探讨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所用的主要系数是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第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直接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数量,记为αij(i,j=1,2,…,n)。计算公式表示为:
xij为第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Xj为第j部门的总投入。直接消耗系数反映的是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aij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aij越小,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弱;aij=0则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
2.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Fj的计算公式为:
3.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Ei计算公式为:
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
下面我们将河南省统计局提供的2007年42部门初表进行合并得到3×3的投入产出表,从整体上分析河南省各产业的投入产出情况,然后根据42部门初表再进一步分析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经整理我们得到河南省3×3部门投入产出表,见表1:
表1 河南省3×3部门投入产出表(千万元)
利用上表我们很容易对河南各产业投入产出结构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可以得到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第三产业直接消耗系数合计最少,这说明河南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如果同2002年相比,我们发现各产业直接消耗系数变化很小。同时我们看到第二产业部门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说明河南省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主,第三产业感应度系数大于第一产业,但是影响力系数最低,说明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进一步分析各产业的分配系数和中间投入比重系数,我们发现河南省各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大。同时第二产业投入比重最大(62.79%),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投入比重,这和河南省近年来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的政策一致。当然我们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投入比重占第二位(10.77%,其他均小于10%)也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和第二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是二者之间的投入比重和第二产业内部投入比重相距甚远,也再次说明河南省当前第二产业的发展没有对第三产业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如果对各产业经济效益(以中间投入总产出率或者中间投入增加值率衡量)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尽管河南省第二产业投入比重最大,但是其经济效益却低于其他两个产业,这似乎和人们直觉相悖,其实不然,主要原因在于河南省为了摆脱“农业大省”的称号,大力发展工业,但是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很多项目更多是传统工业,高新技术行业不多,尽管工业周期短,见效快,但经济效益有限。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仿效,导致地方产业结构相似,重复建设很多,地区竞争加剧,边际效益递减,进一步降低了工业经济效益。
表2 河南省3×3部门直接消耗系数表和相关系数
2007年,河南省42个部门中影响力系数位于前十位的产品部门是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10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高于1.175,都属于第二产业。而且都集中在制造业,这些部门对社会的需求波及效应很强,对社会生产有较强的辐射作用。第三产业里面,影响力系数最大的5个部门依次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前两者影响力系数均超过1,由于他们主要是由政府投资,最终为居民所使用,同样对社会生产有较强的辐射作用。而一些传统部门由于发展基础较好,边际效益递减,其对社会的辐射作用也有限。新兴产业部门则刚刚起步,它们对社会生产带来的影响将在今后进一步加深。
2007年,河南省42个部门感应力系数位于前10位的是化学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农林牧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10个产品部门的感应力系数均在1.361以上。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这些部门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他们为满足其他部门生产需要而提供的产出要高于别的部门,也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在这10个产业部门中,第二产业占6个部门,第三产业有3个部门,都属于传统行业。显然感应力系数较大的部门主要集中在农业、能源以及原材料生产的基础产业部门和一些加工业,同时,随着现代物流和信息化的发展,流通部门对河南省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有很强的制约作用,这说明当前河南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是符合河南实际的。在第三产业里,除了上述三个部门感应力系数大于1外,其他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分别排在第四至第七位,这表明这些行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中,保持感应力系数较大的部门持续稳定增长对河南省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将感应度和影响力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河南省42个产品部门中有12个产品部门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它们是化学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金属采矿业、造纸印刷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这些产业都属于第二产业,一方面,这些部门满足其他部门生产需要提供的产出量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它们对别的产品部门的辐射作用影响力也超过社会平均水平,这些部门应该是我们制定产业政策时重点发展的部门,他们的发展能带来河南省经济的较快增长,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部门。但是如果只考虑定量分析结果,势必进一步加强河南省现有的“二三一”型经济,会导致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国内国际的偏差进一步加大,这和当前河南省促进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大方针是不相符合的。经济发展并非是单纯的总量提高,更应该是在经济总量提高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尤其在河南经济总量已经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时,经济结构所带来的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明显。第三产业取得显著成绩,但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不同产业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河南主导产业依然是工业为主,但更多是由于政策造成的。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推进河南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注重各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
在新时期下,河南必须一如既往地采取各种措施来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巩固河南省经济在我国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更应注重对河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促使河南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不同产业发展具有不同要求,具体来说:(1)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2)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积极谋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3)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强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基础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加快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
2.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相联系,实现各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和优化升级
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紧密相连,河南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占绝大部分。同时各地区自然禀赋不同,地区发展差异巨大,尤其是中原城市群在全省的区位优势明显。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制定自身的产业政策时,必须结合区域的发展目标,突出地区特色,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起来,不能走大而全的老路。要发挥区域优势,加强自主创新,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引进,发展一批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新型产业,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进行制度创新,推进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的优化升级离不开制度的支持,当前河南省三次产业中,行业开放程度低,市场竞争不充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够合理。因而职能部门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而不是等、靠、要,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制度环境。
[1]陈 平,李广众.结构升级、资源转移与经济增长[J].上海经济研究,2000,(12):3 -9.
[2]刘俊娟,李炳军.基于“快车道”模型的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J].工业技术经济,2005,(12):59 -62.
[3]李秋香,袁晓兵,等.河南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比较与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205 -208.
[4]卢方元,曹治星.河南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3):129-131.
[5]李 丽.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投入产出有效性的评价[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32-36.
[6]陈德福,曹荣林,赵义华.河南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学,2008,(1):107-110.
[7]R E Miller,P D Blair.Input- Output Analysis: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Second Edition)[M].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