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结构化学科服务模式探析*
2012-06-28孟德泉张保伟于海霞
□董 颖 孟德泉 张保伟 于海霞
1 引言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服务自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以来,各类型图书馆在学科馆员服务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科馆员服务的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展了学科服务。学科服务是指图书馆为配合本校(重点)学科发展战略而提供的一项知识服务。与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相比,学科服务更注重主动性和创新性。与学科服务同时出现的概念是学科馆员。学科馆员的职责在于了解并满足学科科研或教学活动中对相关信息资源的需求,主动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为科研用户提供针对性强的知识服务。如何开展科研项目支持工作,正是图书馆学科服务所要研究的内容。本文着眼于国内学科服务现状,分析现有学科服务模式,探索一种基于内容层次的新型学科服务模式,为提供学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参考。
2 学科服务模式
学科服务模式是指图书馆为完成学科服务工作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和流程,包括资源建设、学科馆员建设、学科服务内容的细分、学科服务方式的选择及其他与学科服务相关的内容。每一个学科服务模式均有其特定的服务理念,各高校图书馆根据本馆实际工作提出不同的服务理念,从而设立不同的服务模式,如清华大学提出“互动式、合作化”服务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外文图书采选、新材料项目、IEEE UPP项目、学科机构库和学科数字图书馆建设”等实践工作[1]。
2.1 高校学科服务现状调研
本文选取13所高校图书馆作为调研对象,调研内容主要为学科服务(信息服务/读者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执行(开展)方式等,通过访问高校图书馆主页及相关文献信息而得。详细情况见表1。
通过调研发现:
(1)学科服务实践落后于理念。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多数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仍停留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内容上,如基础的“编制资源使用指南、文献传递、外文资源推荐、数据库检索培训、院系联系”等,提供最多的服务内容是“科技查新、论文的查收查引、开展培训讲座”。服务内容多是与图书馆日常工作相关,与资源需求调查与满足相关,可以说,不能代表学科服务“以用户和知识为中心”的宗旨。有的图书馆开展定题检索与跟踪服务,但深入分析后发现,其内容基本是“满足文献需求”和“科技查新”的综合体。真正的学科服务应该是参与到科研队伍中,在科研一线提供(方法技术、资源内容)支持。
(2)学科服务执行方式呈多样性。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到,一些图书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采用的平台是新浪博客,用户点击“学科服务”链接直接进入博客主页,留言所要咨询的内容,博主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培训信息、分享资源信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另一种重要的执行方式是“学科服务梯队(团队)”的组建,队伍由馆员、教师、学生共同组成,分别负责不同的服务内容使学科服务可以顺利开展,服务效果相对较好。其他的执行方式如“学科导航、用户教育、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等丰富了学科服务开展的形式。但是丰富多彩的形式背后,存在诸多问题:博客的方式很新颖,但是点击率不高,浏览全部页面就会发现,所咨询问题多种多样,很多与学科服务不相关;学科导航基本是一个网址的超链接,有的链接到学院网站,有的链接到博客等,而非学科的重点网络资源集合。这样的发现让人深思,到底什么样的服务
方式才能很好地表达学科服务的宗旨、传达学科服务的精神?
表1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情况调研汇总
2.2 学科服务模式现状
2.2.1 学科服务传统模式
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到,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主要模式为“学科馆员-院系顾问”模式。学科馆员是指具有较高信息素养且具备某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资深馆员,图书馆针对院系专业设置情况将学科馆员安排至一个或几个院系,为用户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知识服务。院系顾问通常由各院系教师和学生担任,院系教师和学生更清楚自身的信息需求,可以配合学科馆员顺利地开展知识服务工作。在调查的对象中,清华大学很好地利用了该模式开展学科服务工作,每一级学科顾问均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每个院系均有具体的负责人。
“学科馆员-院系顾问”模式被多数高校图书馆使用,但是该模式的服务质量缺乏具体的衡量指标,服务层次划分不清晰,服务内容多为资源需求调查及基础培训等,距离真正的知识服务仍有差距。
2.2.2 学科服务新理念
2012年4月11-14日在武汉举办的“2012年学科馆员服务研讨会”,围绕“学科馆员服务:战略、模式和最佳实践”展开研讨,来自全国近百个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交流了学科服务的服务模式、任务体系、工作机制、队伍建设、技术支撑、效果评价等,探讨了学科馆员服务进一步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等。
目前,学科服务研究主要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科研创新的学科情报(知识)服务
支持科研创新是学科服务的最高目标,无论在理论还是在方法体系上都有不少成果,但在实践环节却差强人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在支持科研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配备尖端的情报人员,辅以高性能的管理和分析系统,给中科院的重点学科提供学科分析报告,为科研创新指明道路。另外,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出了“基于资源分析的学科化服务模式,定期出版资源分析报告。支持科研创新的学科情报(知识)服务集成了人、资源和技术三方面的因素。
(2)科研群组集成知识服务平台
这是以技术为驱动的服务理念和模式,中科院国家图书馆的杨志萍研究员在“群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科研群组”概念,构建知识服务平台,实现科研群组的资源交流与共享。
(3)面向科研管理和决策的学科服务
与服务于科研创新的目的不同,科研管理和决策方面的学科服务更多地依赖文献计量理论和方法,从宏观上把握各学科科研力量的分布,包括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学科等方面的评价,为各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研管理和决策提供帮助。
3 新型学科服务模式探索
总结调研发现,当前的学科服务模式比较强调学科馆员工作,而事实上学科馆员限于精力、时间、知识背景等因素,使得受益用户面并不是很宽,因此,有必要改进这种“学科馆员”模式,去探索一种可以利用有限的人力完成更高价值的学科服务模式。笔者认为,针对用户的需求层次和结构进行服务工作的划分,可以有效地体现学科服务工作的价值。当前学科服务工作可以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与方法、新的开展方式等。
3.1 结构化学科服务模式理念
3.1.1 基于数据资源,强化分析功能
学科服务注重的是对检索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引文分析、文本挖掘分析等。无论哪种分析,提供数据源是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的前提。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包含多个学科类别,或全文或摘要信息均可为开展学科分析提供支持,除了图书馆所购买资源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免费资源,如Google Scholar等。数据是学科服务开展的必要条件,加之利用现有较成熟技术,相信可以更好地支持学科服务的开展。在此基础上掌握简单易操作的分析软件,加强数据的分析工作。
操作简易是指各种可用于学科服务的数据分析软件操作简便、易用。许多数据库(如 Web of Science、CNKI等)带有具备统计分析功能的软件,也有学者开发出了诸多可用于文献(数据)分析的软件,如CiteSpaceⅡ、HistCite等,这些软件能够处理大量的文献数据集,并根据文献引用关系进行学科动向、学科热点分析。此外,有些付费软件功能更为强大,如专利数据分析软件TDA,在出色地完成数据清洗后,可以对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
无论是开源软件还是付费软件,使用人员经过培训后,都可以掌握使用方法。数据的预处理程序、相关算法已在软件中实现,操作者只需注意数据分析过程中的异常系数或数据,并根据经验或专家参与对数据进行调整、解读分析报告即可。操作简便的分析软件可为学科馆员开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3.1.2 满足多层次用户的需求
根据用户层次以及用户对学科服务水平需求的高低,提供结构化的学科服务内容。根据用户层次,作者设计了学科服务内容结构(见图1),并基于该学科服务内容结构对用户进行了调研,发现用户对新型学科服务内容支持度高。用户最关心的服务内容为“热点及前沿探索”,对“学科概貌了解”的需求最低,但也高达51.46%。综合来看,设置的五类服务内容,用户对其需求均较高,此五类服务内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及实现价值。
图1 新型学科服务内容支持度统计
3.2 结构化学科服务模式构建
知识服务,着眼于知识内容本身。从知识的来源渠道分析、知识的概貌分析再到知识的再创造,都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本文将学科知识服务层次划分为五个层次(见图2)。图2中基础层为最底层,是对学科基础文献的需求,包括文献检索与获取。最高层次是知识的再创造层次,该层次需求量小却要求精准。
图2 结构化学科服务模式
现实服务中,不同的知识服务层次对应的用户不同,服务方式与内容也不相同(见图3)。针对不同类型用户的文献信息服务需求,可以采取不同策略来满足。采取用户分类结合服务内容,开展不同层次的服务,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科服务使用统一模式带来的低效益问题。
在图2的结构化学科服务模式中,开展学科服务,首先是确定服务对象,其次是针对服务对象的知识层次需求,确定服务内容,选择服务方式。
普通用户主要指在校本科生,本科生在完成本专业内容的同时,对知识的需求层次主要是前三层,当然不排除个别的高层次信息需求。对本科生采取的服务方式可以是数据库使用培训、开设数据检索课、一些科技监测软件的介绍及使用培训等。
重点用户主要指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教学人员,该用户群体对知识的需求层次更高些,几乎覆盖全部层次。可以为其提供的服务内容及形式可以是学科定题跟踪、查新等,如果有必要,可以辅助开展信息获取与分析软件使用的培训。
科研团队主要指学科带头人的团队或是其他科研项目下的人员团队,科研团队对信息的需求基本是最高层次需求,所以,针对此类用户可以提供的服务方式为学科跟踪、查新,并积极参与到团队人员中,及时了解项目信息需求并提供相应信息。需要指出的是,在众多的科研团队中,会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课题申请阶段的信息搜集、整理与分析,此环节是学科馆员可以参与的。
针对特大项目,可以提供的服务和科研团队类似。重点在于,特大项目可能需要多学科人才,所以,可以指定多个学科馆员参与其中开展项目初期的信息搜集与分析工作。
4 结构化学科服务模式的潜在优势
4.1 服务策略有针对性
阶梯式学科服务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用户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服务策略,类似于个性化服务。开展阶梯式学科服务,首先是对用户进行分类,之后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层次,开展相应工作。本科生属于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基础用户,也是图书馆的服务主体之一,针对此类用户应以开展信息素养课程为主。针对重点用户(博士研究生、教师、科研课题组等)则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开展定题跟踪、科技查新、课题前期信息分析等工作。
4.2 促进图书馆健康成长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冲击着传统图书馆服务,如搜索引擎替代了传统的卡片借阅服务;网络数字资源的免费使用冲击了图书馆实体书的利用率,由于缺少用户需求,图书馆已终止了很多服务项目。如何让图书馆适应数字化发展要求?笔者认为,高质量的服务内容可以让学生深爱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与服务,并不断地加以利用;馆员借助阶梯式的学科服务,将图书馆与学生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图书馆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促进图书馆这个有机体健康成长。
4.3 丰富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
将学科服务深入到用户群中,嵌入到用户的科研过程中,能够丰富馆员的工作内容。多数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数量与用户(学生及教师)数量的比例非常低,如何利用有限的学科馆员来服务更多的用户?有效的办法就是集中用户统一服务,如开设信息检索课或是培训课程。开设课程或培训可以针对用户需求不断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丰富学科馆员的工作形式和内容。
此外,如果学科馆员的工作与教学相联系,图书馆可以根据馆员的课时、服务的课题项目数量及课题项目的反馈、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等多方面的信息来评价馆员绩效,激励馆员工作。
1 范爱红,邵敏.学科服务互动合作的理念探析与实践进展.图书馆杂志,2010(4):40-42
2 欧阳瑜玉.美国著名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特点.图书馆建设,2010(12):73-75
3 徐璟,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9):14-18
4 张勤,马费城.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管理科学学报,2007(12):65-75
5 曾建勋,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资源建设与服务发展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