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10年国内外关联理论发展与应用述评

2012-06-28薛耀琴太原工业学院太原030000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关联性关联话语

□薛耀琴 [太原工业学院 太原 030000]

□王荣斌 [浙江大学 杭州 310031]

一、理论现状

关联理论是给国内外语用学界乃至语言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1]28,属于后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由巴黎大学的斯波伯和威尔逊共同提出。两人于1986年联合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2],从关联角度对话语理解进行了详细研究,将交际定位为明示—推理模式,弥补了以往话语理解过程研究的不足。姜望琪将关联理论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成长期、成熟期以及修订期。成长期是指《关联性》一书出版之前的理论发展阶段,包括关联性思想的雏形,关联原则的统括说,关联性思想的深化。成长期的关联性思想主要反映在斯波伯和威尔逊1979年到1983年发表的四篇文章中。1979年的《现代的语言学:乔姆斯基革命的成果》首次披露二人正在写作《关联性》;1981年的《论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提出了关联原则的“统括说”(subsume);关联性思想在1982年发表的《理解理论中的相互知识与关联性》与1983年的《如何界定“关联性”》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否认语境是给定的观点,反对一般所谓的相互知识假设,开始关注投入与产出比对关联性的影响等[3]。1986年《关联性》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关联理论走向成熟。该书将关联原则定义为:“每一个明示交际行动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动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2]1581995年,斯波伯与威尔逊出版了《关联性》第二版,对关联理论作了一系列修正,区分了交际关联原则与认知关联原则,将第一版中的定义称为交际关联原则(第二关联原则),并增加了认知关联原则(第一关联原则):

1)认知关联原则:人类认知倾向于追求关联最大化。

2)交际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4]260。

此外,第二版还大幅修改了最佳关联假定,明确区分了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即认知关联原则是最大关联的,交际关联原则是最佳关联的[1]37。2004年,二人进一步修正了交际关联原则,将“明示交际行动”更改为“明示刺激”[4]612;2006年,二人对交际关联原则的表述再度做出修改,将“明示刺激”更改为“推理交际行为”[1]35。

二、期刊刊文统计

我们统计了国内外语言研究的主要期刊在2000年至2010年间发表的关联理论相关论文数量。其中,国内部分选取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12种外国语言文字类核心期刊,国外部分主要统计了Journal of Pragmatics, Mind and Language,Brain and Language, Pragmatics and Cognition,Discourse Processes以及Discourse and Society6种期刊。

图1 CSSCI12种外国语言文学类核心期刊关联理论相关论文刊文数

图2 国外期刊关联理论相关论文刊文数

如图1,2所示,新世纪10年国内12种外国语言文字类核心期刊有55篇关联理论相关论文,而国外所选6种期刊有26篇,其中话语分析方面的国际期刊Discourse Processes与Discourse and Society10年间未刊发一篇与关联理论有关的论文。可见,国内学界对关联理论的关注度高于国外,但刊文量与上述期刊10年间刊文总量相比不算多。

表1 12种外国语言文字类核心期刊关联理论相关论文统计

表1显示,国内论文以理论探讨为主,约占所有刊文的69%,其中不乏对关联理论提出质疑的文章,如向明友的《关联论献疑——经济分析语用学探究之六》[5]。论文主题方面,本文只区分了话语分析与其他话题两个方面,其中话语分析相关的论文总数为18篇,约占总论文的33%,实践应用类论文中话语分析相关论文居多,共12篇,占应用类论文的71%。表2是新世纪10年中前后5年刊文数:前后5年刊文数基本持平,但国内论文后5年呈下降趋势,国外期刊则呈上升趋势。

表2 新世纪10年中前后5年刊文数对比

关联理论对语用学研究的影响是公认的,但依此统计看,新世纪10年它似乎并未受到语言学界的持续重视,实际情况是否真是如此?

三、关联理论应用的发展

Francisco Yus Ramos总结了关联理论从《关联性》第一版面世后10余年的理论完善与应用发展并探讨了关联理论如何在话语分析、传媒话语、文学、翻译、言语幽默五个方面得以应用[6]。经过新世纪10年的发展,关联理论在上述维度又有哪些新进展?

(一)关联理论与话语分析

Francisco Yus Ramos指出关联视角话语分析研究主要涉及句法结构的关联性分析、话语标记语的关联性分析,此外还有语气、小品词与副词、时和体、篇章语法以及话语的文体学研究[7]。以话语标记语为例,Blakemore将关联理论中程序性意义(procedural meaning)与概念性意义(conceptual meaning)的区分引入话语标记语分析,认为话语标记语传递程序型意义,是通过向听话人暗示应采用的推理过程的类别从而限制推理付出的努力[8]。Blakemore出版了话语标记语语义、语用的关联性研究著作。这之后关联性视角在话语标记语研究中应用不多。2011年11月1日谷歌学术搜索 (搜索:Relevance theory)排名前20的检索结果仅三项涉及话语标记语的关联研究[8~10],其中Approaches to Discourse Particles第1卷23篇论文中,仅有两篇是关联视角[9]。国内话语标记语研究情况类似:2011年5月4日于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库检索到71篇以话语标记语研究为主题的论文,但仅有1篇莫爱屏的文章是关联性视角的话语标记语研究[11]。可以说,近10年话语标记语研究从关联视角对听话人话语理解过程的分析还不够。

(二)关联理论与传媒话语研究

这方面研究主要涉及受众(读者或观众)对广告、电影等各类型媒介话语的积极或消极的理解过程的关联性解释。国外学者John Crook指出,隐性交际作为交际行为的一种,虽然也反映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但广告语借助隐性交际的手段来广而告之某个信息却不太可行[12];Margot van Mulken着重讨论英文广告语中双关语的受众关联性在受众对广告做出评价时的影响[13]。国内学者关注的内容涉及广告语的明示策略、修辞、广告翻译效度、语用透析等。从论文选题看,国内广告语言研究对关联理论的应用更为广泛。

(三)关联理论与文学研究

学者起初并不认为关联理论适用于文学作品研究。原因一方面是文学作品缺少读者的即时反馈[6],另一方面听话人或读者的话语理解过程才是关联理论所关注的。交际是多层面的,但是F.Yus指出如果尝试关联理论与文学研究结合,可以视文学作品中的多重层次交际为相同层次的[6]。相比国外学者对关联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的持续讨论,国内学者搁置这一争议,转而从作品理解、英文小说汉译等具体问题中验证关联理论解释性。其中,易兰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角度证明关联理论的适用性[14];洪岗[15]、张丽华[16]探讨了英文小说汉译过程问题的关联性解释。

(四)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

Ernst Gutt是关联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Gutt认为翻译是一种更高阶的交际行为(HOAC),是语际间的交际活动,他将元表征(meta-representation)概念引入翻译研究,论证了从交际的明示—推理两方面进行翻译的适用性,他指出圣经翻译应当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认知背景,而不仅仅重视语言的顺应,因为前者对理解圣经的内在意义至关重要[17]。《语言与语言学百科全书》(第2版)收入了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国内方面,10年间共有38篇相关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2005年王建国指出中西方学者都比较注重研究“关联理论是否能解释一切翻译现象”这个命题。不同之处是国内学者的研究注重如何应用关联理论来实现更加忠实于原文的翻译,而西方学者则紧随关联理论的新发展提出新的关联翻译理论[18]。

(五)关联理论与言语幽默研究

Francisco Yus Ramos提出一个基于关联理论的言语幽默的解释机制,用来解释不同类型的言语幽默。他认同言语幽默的生成过程是乖讹—释放[6],但认为这个过程中说话人并未“违反相关原则”。真正的言语幽默生成过程是:说话人首先在关联原则指导下引导听话人对言语幽默做出第一种解释,进而同样在关联原则指导下重新引导听话人对言语幽默做出另一种(第二种)即幽默性解释,从而产生幽默效果。国内方面,10年间有3篇论文见刊于中文核心期刊。徐晓萍将关联论和心智空间论结合解析幽默理解时的认知操作过程以及幽默效果产生的根本原因[19];刘乃实探讨了幽默的乖讹与消解[20];黄碧蓉则对言语幽默的“花园路径现象”进行了关联性阐释[21]。

四、简评

上述讨论显示新世纪10年关联理论应用进展有如下特点。第一,关联理论在语言研究诸方面应用已较为广泛。虽然期刊上发表的关联理论相关论文数量并不算多,但新世纪10年间关联理论的专著及其他来源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并不少见。第二,国内外学者研究侧重有所不同。与国外学者在关联理论的理论修正与应用实践平分秋色相比,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后者。第三,关联理论逐渐开始被应用到词汇语用学、网络话语研究、经典中国文学的英译等新型研究领域,这尤其体现在后5年(2005年~2010年)发表的论文中。

同时,新世纪10年关联理论应用进展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理论修正乏善可陈,没有出现具体的、完整的关联理论新视角。第二,应用研究有套公式之嫌。不少论文借助关联理论来解释某一语言现象,但这些语言现象似乎换一个理论也解释得通。最后,关联理论的发展已有20余年,但其理论完善与应用研究远远不够。因此,期待国内外学者的持续研究。

[1]何自然.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SPERB D, WILSON 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lackwell, 1986.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9-111.

[4]SPERB D, WILSON D.Relevance Theory[M]// Horn L,Ward G.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Oxford: Blackwell,2004.

[5]向明友.关联论献疑——经济分析语用学探究之六[J].外语学刊, 2001, (4): 26-31.

[6]RAMOS F Y.A decade of relevance theory[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 (30): 305-345.

[7]RAMOS F Y.Humor and the search for relevance[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 (35): 1259-1331.

[8]BLAKEMORE D.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M].London:CUP, 2002.

[9]Fischer K.Approaches to discourse particles[M].London: Elsevier Science Ltd, 2006.

[10]SALVADOR P B.Do discourse markers exist? On the treatment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Relevance Theory[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8, (40): 1411–1434.

[11]莫爱屏.话语标记语的关联认知研究[J].语言与翻译, 2004, (3): 3-8.

[12]CROOK J.On covert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4, (36): 715-738.

[13]MULKEN M.Puns, relevance and appreciation in advertisements[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5, (37): 707–721.

[14]易兰.关联理论对文学的解释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 22 (1): 81-85.

[15]洪岗.在文学翻译批评中运用关联理论的合理性——对乔伊斯《死者》的三中译本的比较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 2006, 19 (5): 32-36.

[16]张丽华.从认知角度透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译[J].沈阳大学学报, 2008, 20 (4): 83-86.

[17]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2nd ed.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2000.

[18]王建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 2005, (4): 21-26.

[19]徐晓萍.心智空间演绎最佳关联原则——以幽默的解析为例[J].外语学刊, 2005, (3): 11-17.

[20]刘乃实.关联理论视角中的幽默乖讹与消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8 (1): 16-19.

[21]黄碧蓉.幽默话语“花园路径现象”的关联论阐释[J].外语研究, 2007, (6): 25-29.

猜你喜欢

关联性关联话语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智趣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设计鲜为人知的一面:匠艺的关联性
话语新闻